第1217章 没关系,朕会出手的!
杨玉环咽了口唾沫,将自己的想法娓娓道来。
“臣妾觉得杜妃性格与仁德皇后有些相似,为人率真坦诚,心地善良,陛下不如册立杜妃为皇后。
到时候,有杜姐姐在上面压着崔氏,我想她就不会整天疑神疑鬼了。”
李瑛目光转动:“薛氏这才去世不到两个月,朕暂时不打算立后。不过朕会找个机会,提醒崔氏要与杜氏共同执掌后宫,有什么事情商量着来。”
对于杨玉环来说,暂时不立皇后也是个不错的结果,只要不让崔星彩登上皇后的位子,就算是成功。
等自己将来使使劲,多给皇帝生两个儿子,再施展下床上功夫争宠,说不定就有母仪天下的机会。
“臣妾相信陛下一定能够很好的约束崔妃。”
杨玉环将丈夫的手掌捂在自己微微隆起的腹部,乖巧的如同一只宠物猫,“臣妾希望能给陛下生个儿子。”
李瑛微笑:“但愿如此!”
就在这时,有宫女一溜小跑来到淑景殿禀报。
“启奏陛下,王才人生了。”
“生了个男孩还是女孩?”李瑛心头的一丝担忧瞬间消散。
宫女满面春风的道:“恭喜陛下,是个皇子!”
“哈哈……真是太好了!”
李瑛抚须大笑,“朕本来还担心连续生三个女儿呢,现在总算放心了。”
杨玉环心中无比失望,强颜欢笑祝贺:“恭喜陛下,又添了一位龙子。”
“你安心休养吧,朕去承香殿看看!”
李瑛拍了拍杨玉环的肩膀,一阵风般离开了杨玉环的视线。
“唉……没想到被她王阙走了鸿运!”
等李瑛走远后,杨玉环一个人躺在被窝里生闷气,“真是的,菩萨也不显灵,希望半年之后保佑我也生一个儿子。”
李瑛回到承香殿的时候气氛明显轻松了起来,众嫔妃们有说有笑,谈笑生风。
李瑛走进寝殿探望王阙,只见她一脸骄傲的躺在床上,脸上的喜悦掩饰不住。
“陛下来了呀……”
王阙作势要下床施礼。
“不要动,乖乖躺着!”
李瑛笑吟吟的将按住王阙的肩膀,“辛苦爱姬了。”
王阙幽幽的道:“能为陛下开枝散叶是臣妾的三生之幸,哪里敢说什么辛苦。”
稳婆抱着孩子凑到李瑛面前:“恭喜陛下,十三皇子重九斤二两,是老奴接生的几个皇子之中分量最重的。”
“哎呦……这可真是个大胖儿子,怪不得生他这么费劲!”
李瑛心情大好,逗弄了下襁褓里虎头虎脑的儿子。
王阙抓住机会道:“请陛下为十三郎赐名。”
“嗯……十三郎是朕所有儿子之中出生时最重的,就给他取名李重吧!”
李瑛略作思忖,很快给这个最小的儿子取好了名字,并宣布了对王阙的赏赐。
“王氏为朕产子有功,自即日起晋升为婕妤,赏赐黄金一百两,绢两百匹、帛两百匹,待十三郎满周岁之后再行封王。”
“谢陛下!”
王阙有些失望,本来以为自己会凭借生下皇子的功劳晋升为九嫔之一,没想到最终只获得了一个“婕妤”的封号。
李瑛也不去看王阙的表情,更不管她的想法,转身离开了寝殿。
对于高高在上的皇帝来说,后宫的嫔妃只是生育的工具,任何人也不能左右自己的决定。
来到外殿之后,李瑛与在场的几个嫔妃们闲聊了几句,看似随意实则有心的提醒了一句。
“崔氏啊,你与杜氏这段时间干的不错,很好的接过了皇后留下的重担,将后宫打理的井井有条,朕很欣慰。
希望你们两人将来齐心协力,让朕的后宫一团和气,好让朕没有后顾之忧的处理国家大事。”
杜芳菲惭愧的道:“大多数事务都是姐姐操持的,臣妾更多时候是在照看孩子。”
崔星彩却听出了李瑛的弦外之音,估计十有八九是那甄环在背后告自己状了。
“呵呵……那你以后可不许偷懒了,没事也多过问下后宫的事情,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压在姐姐的头上。”
聪明人不用说的太明白,一点就透,李瑛知道崔星彩听出了自己的弦外之音,揽着两个女人的肩膀说道:“后宫的事情就交给你们二人了,朕要回去批阅奏折。”
“恭送陛下!”
在整齐划一的声音中,李瑛大步流星的走出了承香殿,钻进马车返回了大明宫。
……
时光如梭,转眼就过去了半个月。
关中地区已经进入了初夏。
长安的大街小巷到处飘扬着槐花的味道,爱美的女人穿上纱裙走上街头,到处都是雪白的香肩。
有使者从交州传来八百里加急奏折,在杨良瑶、贾耽的领航下,李晟率领两万唐军劈波斩浪,经过十天的海上航行,顺利的抵达了交州,登岸稍作休整之后便迅速向南诏本土发起了反击。
“这是我们大唐自建国以来,将士们海上航行里程最远的一次,陛下英明神武,天佑大唐!”
性格谨慎的裴宽得知两万大军顺利登陆交州之后笑逐颜开,在早朝上使劲猛拍李瑛的马屁。
李适之也不吝赞美之词:“陛下神机妙算,果决立断,见识胜过臣等百倍千倍。
若非陛下决定由海上前往交州,这两万将士至少还需要跋涉一个半月才能抵达前线,到那时候还不知道贵州会陷入什么局面。”
除了李晟顺利的由海上抵达交州之外,雷万春率领的两万唐军也兵临矩州城下。
看到唐军援兵到来,南诏主帅莱昂托只能下令拔营后退二十里,并召回攻打播州与应州的兵马,准备与唐军野战。
矩州城被围了十三天便被解围,张巡并没有机会施展他在守城方面的天赋。
南诏军于数日之前攻克了播州与应州,但随着主力大军前往矩州集结,很快又被唐军联合城内的兵力收复。
坐镇交州的夫蒙灵察接到张巡的求救之后派出了八千人马翻山越岭,驰援矩州,南方的形势正在一步步的向唐军倾斜。
虽然形势一片大好,但李瑛并没有得意忘形,心中一直谨记着历史上唐军对南诏的惨败。
“南诏人虽然不擅攻城,但他们野战却是判若两军,给张巡、李晟等人修书提醒,万万不可轻视南诏的军队。
云贵地区不仅沟壑纵横,山峰林立,而且南诏境内多瘴气、毒虫,务必严令我军稳扎稳打,不可轻敌冒进。
对于南诏,朕的要求是以守为主,反攻只是为了围魏救赵。
等李光弼、哥舒翰灭了吐蕃之后,到那时从高原上杀下二十万大军,与贵州、交州的我军两面夹击,定然会以摧枯拉朽之势荡平南诏!”
李瑛坐在龙椅上,用洪亮的声音下达了圣谕。
随着天气转暖,大唐周边进入了遍地烽火的状态,但大唐境内却是国泰民安,除了贵州遭到南诏入侵之外,战火都在其他国家燃烧。
在东北地区,二十多万唐军踩踏的烟尘滚滚,兵分多路向渤海国发起了凶猛的攻势。
由安守忠统帅的三万唐军展现出了强悍的战斗力,急行十日奔袭千里,出其不意的兵临渤海国西京城下。
安守忠披坚执锐,亲自冒着矢石第一个登上城墙,仅用了半天就攻破了这座又名鸭绿府的渤海国重镇。
城内的一万渤海守军阵亡三千,三千投降,剩下的三千弃城逃命。
南下的田乾真也不甘落后,率领两万唐军一路披靡,十日内连续收复了七八座大唐旧城,守备薄弱的渤海军俱都望风逃窜,唐军一路兵不血刃。
相比于高歌猛进的友军,奉命攻打南海府的田承嗣则行动迟缓,为了保存兵力,他在距离南海府还有两百里的时候派遣使者进城劝降。
田承嗣在书信中游说渤海国守将,我大唐此番出动了四十万大军前来讨伐渤海国,你们的西京已经被安守忠攻陷,希望你们开城投降,我保证会善待你们。
但让田承嗣失算的是,南海府的守将是个犟种,他非但没有被吓住,反而直接杀了使者,悬首城门,并集结全城兵力死守。
这就让田承嗣犯了难,既不想因为攻城损兵折将,又不知道如何向安守忠交代?
王忠嗣亲统八万大军由卢龙道向渤海国进军,用了二十天的时间行军一千八百里,穿越了大兴安岭的垭口进入了东北平原。
但东北面积广袤,即便唐军全力急行,但距离渤海国都依旧还有一千里的距离。
得知安守忠仅用十一天就攻破了渤海国西京,王忠嗣有些意难平,命走在前面的王思礼迅速攻克渤海国西陲重镇扶余,以壮军威。
但渤海国在过去的两年内对扶余深沟高垒,囤积粮草,城内驻守了两万精锐死守,坚壁清野,不与唐军正面交锋。
王思礼兵临城扶余城下之后发动了一番试探,在折损了一千余人之后自知无法破城,遂派遣使者向王忠嗣禀报。
接到情报的王忠嗣距离扶余城尚有三百多里路程,他命令王思礼对扶余城围而不打,同时命白孝德率领一万骑兵急袭渤海长岭府,争取先打下一座重镇鼓舞士气。
同时,为了遏制安守忠强势表现,王忠嗣派遣使者赶往临渝关,秘令部将公孙讳扣下安守忠的钱粮,掐断东北军的粮草供应,拖延安守忠的北上速度。
就在唐军纵横东北、扬帆南海之际,陇右军那边却传来了不利的消息。
由张守瑜率领的两万前锋在茫茫戈壁中迷了路,又被大风把粮食卷走,导致全军饿了好几天肚子。
据守垭口的吐蕃人像幽灵一样不知道从哪里钻了出来,向人困马乏的唐军发起了猛攻。
饿的浑身无力的唐军抵挡不住,被吐蕃人杀的溃不成军,损失了八千多人。
幸亏高秀岩与李光进各自率领一万援军赶到接应,方才避免了先锋部队全军覆没的下场。
这场败仗虽然让李瑛很痛心,但决不会改变灭亡吐蕃的决心。
历史上绝大部分的灭国战争都需要付出巨大代价,更别说想要吃下吐蕃这个和大唐作对了上百年的冤家对头。
远的不说,唐高宗总章元年,大概距今七十多年之前,大唐名将薛仁贵率领十万人征讨吐蕃,在大非川一带遭遇了吐蕃的四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仅以身免。
李瑛也不知道吐蕃人是怎么凑出来的四十万大军,但查阅了秘书监的史书之后,官方确实记载了这个数字。
李瑛猜测应该是除了二十多万吐蕃军队之外,还有投靠了吐蕃的吐谷浑旧部、党项、白兰等羌人助阵,才让吐蕃凑出了四十万军队。
但不管吐蕃人的四十万大军是怎么拼凑出来的,大非川之战打破了唐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让吐蕃人在面对唐军的时候不再畏敌如虎,开始频繁的骚扰大唐边境。
大非川的惨败也让大唐君臣意识到了吐蕃的强大,但受到西方大食与辽东高句丽的牵制,李治又无法集中兵力反攻吐蕃,只能对吐蕃人采取守势。
在武则天时期,吐蕃人一度蚕食了安西大部分疆域,直到李隆基时期方才由盖嘉运、高仙芝收复了安西四镇,重新恢复了大唐对西域的统治。
但控制了吐谷浑的吐蕃帝国犹如卧榻之侧的猛虎,一直匍匐在草原上对大唐虎视眈眈,伺机蚕食大唐的土地。
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人杀下高原,一举攻占了河西走廊与陇右地区,切断了安西与中原的联系,甚至还曾经打进长安疯狂劫掠。
现在终于有了灭亡吐蕃人的机会,李瑛荡然不会因为一场损失八千人的败仗就打起退堂鼓。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李瑛在这天的早朝上宣布了一个重磅决定。
“诸位爱卿,朕决定率军出陇右,亲征吐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