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稳重点贼眉鼠眼

第778章 日薄西山

$免.费(\{阅±[读′°

赵孝骞要做的也是如此。与端王达成交易,与章惇结盟等等这些,其目的不过是拖延和掩人耳目,燕云大军才是赵孝骞最后的底气和实力。人在局中,别老以为自己是棋手,在棋盘上把对方杀个片甲不留。冷静下来想一想,首先你要跳出棋盘外,环顾四周,确定自己不是棋子,更不是弃子,然后再平心静气与对手下棋。古今中外太多失败的例子,他们有个统一的毛病,那就是全特么以为自己是棋手。赵孝骞不止一次让思维跳出了棋盘外,像森林里的一头猛虎,警觉地观察四周。确定不是棋子,那是自保。确定自己是棋手,才有资格谋算。此刻提起燕云大军,赵孝骞脑海里更添几分凝重。燕云大军是他的底气和实力,但他们同时也承担着为大宋戍边的重任,与幽州相隔不到百里的北方,便是辽国境内。大宋汴京风云涌动之时,赵孝骞更看重的还是边境安宁,若是因为他抽调了燕云驻军,而致辽军犯边,他赵孝骞便成了大宋的罪人。 父子俩并肩走出宫门,赵孝骞叫来了一直守候在宫门外的陈守。“派个心腹亲信,去一趟辽国上京,与萧兀纳和萧奉先见面,转告

几句话……”赵孝骞低声叮嘱道。

…………辽国上京。耶律延禧即位后,辽国的国策已经全然改变。契丹人如今已认清了现实,军事方面已经主动转攻为守,边境上的辽军开始朝北方收缩。尽管宋辽签下的盟书不大靠得住,但如今的辽国君臣已无暇顾及这些。与大宋停战,不代表和平。如今令辽国君臣焦头烂额的,是东北方面的女真部。完颜颇剌淑完成了女真统一后,这个古老又苦难的少数民族部落,陡然焕发出惊人的生机与战斗力。有了大宋经海路提供的粮食和军械后,女真部更是如虎添翼,不到一万女真战士,短短数月便攻下了吉州,英州,最后破了黄龙府。黄龙府是辽国军事重镇,随着它被女真部占领,辽国君臣大惊之下,终于认真起来。恰好这时宋辽签下了和议,两国休战,于是耶律延禧将南方的兵力匆匆调往东北平叛。可惜辽国势颓,军事上也已出现了颓势,毕竟国中腐败的风气早已传染了军队,辽军上下不能一心,战斗力自然是直线下降。从南方抽调了近五万辽军,再加上东北统军司的近十万兵马,十几万人气急败坏地扑向黄龙府,试图收复。然而这个时候的女真部已团结了各个饱受契丹欺凌的民族,如渤海族,奚族,生女真,达鲁古部,甚至还有契丹族内部的一些族人,然后完颜颇剌淑招兵买马,已经扩军至十万人。十万女真战士守黄龙府,辽军根本攻不下,数月之后后勤粮草供应出现了问题,辽军只能灰头土脸撤兵。至于被女真部占领的黄龙府,以及东北广袤的城池土地,辽国君臣一时间也拿他们无可奈何,只能憋屈地默认现状。无论辽国君臣愿不愿承认,现实就是,辽国确实已经日薄西山了,曾经被辽军碾压的大宋,他们已畏之如虎,就连向来被契丹人视作奴隶的女真部,如今都招惹不起了。黄龙府丢了,东北广袤的城池土地也丢了,辽军试图收复却未果,只能捏着鼻子默认了现实,不仅如此,为了安抚女真部,耶律延禧还忍着恶心遣使,亲自给完颜颇剌淑封了个名叫“惕隐”的官职。官职当然是没有实权的,它主要的职司是管理辽国皇族内部事务,大致相当于大宋的宗正寺。一个女真叛贼,让他管理辽国皇族的内部事,这不扯么。连续数月,又是和议又是安抚,辽国似乎恢复了和平,上京的权贵和富人们继续笙歌曼舞,四海升平。没人注意到,这个烂到根子的腐朽帝国,已经风雨飘摇。今日一大早,萧兀纳和萧奉先还在睡梦中,便被宫人匆匆叫醒。耶律延禧召见。二人穿戴官服,匆匆赶到辽宫,进殿行礼之后抬头,却见耶律延禧一脸喜色,多日阴霾的脸上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萧奉先是耶律延禧的大舅哥,二人这些年已经很熟了,于是萧奉先笑着问道:“陛下今日气色红润,不知因何事欣喜”耶律延禧从桌案上拈起一份密奏递给他,道:“你们先看看。”萧兀纳和萧奉先二人扫了一眼,顿时露出惊愕之色。这份密奏是从大宋境内传来的,辽国虽然转为守势,可辽国的眼线一直不曾间断对大宋的监视和打探。密奏上只说了一件事。大宋官家病危,燕云主帅赵孝骞或被大宋官家猜忌,已卸下燕云兵权,匆匆赶回汴京了。萧兀纳和萧奉先飞快对视了一眼。密奏上说的事,对二人来说算不得什么新闻。早在赵孝骞回京之前,他便派人告之了二人。作为辽奸,萧兀纳和萧奉先这次对赵孝骞表现得很忠诚,尽管心里偶尔也冒出反水的念头,但最终还是十分理智地放弃。他们对天下形势看得越来越透彻清醒了,无论燕云宋军的主帅是不是赵孝骞,对宋辽局势不会有任何改变。辽国的灭亡,是迟早的事。这不是悲观,而是铁一般的现实。对唯利是图的萧兀纳和萧奉先来说,这个时候更要抱紧大宋的大腿,为将来的前程埋下伏笔。这时候若是再次反水,跟特么49年参加guo军有啥区别“陛下,臣已看完密奏,不知陛下的意思是……”萧兀纳试探着问道。耶律延禧笑道:“天不亡我大辽,宋国官家病危,天下即将动荡,我大辽的机会来了……”萧兀纳苦笑道:“不,根本没有机会。陛下当知赵孝骞曾经也被宋国官家急召回京,那时先帝也觉得机会来了,连遣三路大军南下,结果被宋军歼灭了十余万。殷鉴在前,臣请陛下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