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9章 西北急奏
第939章 西北急奏
这是残酷冰冷的现实。
石仲先究竟为何而死,在这些接触到案情的朝臣心里,真相已经不重要了。
为了朝局的稳定,为了官家的圣名,无论石仲先这个人究竟是忠是奸,他必须只能以坏人的形象公之于众。
而且,从事实来说,石仲先在宫门前自尽无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仅凭这一个举动,就已足够证明他对官家对朝廷不忠了。
朝会上,蔡京作了结案陈词后,拿出了一摞厚厚的罪证。
罪证有理有据,任何人都无法反驳。
于是,蔡京宣布石仲先的案子终结。
朝臣们自然无话可说,无论出于任何原因的考量,石仲先一案就此终结,对朝堂自然是好事。
民间市井的舆论已经造出了声势,如今汴京的街头巷尾都在骂石仲先是个奸臣,他死得活该,谁叫他阻碍官家推行新政。
方田均税法的具体内容,不知被什么人在民间科普,如今的百姓们也都知道了这条新政的好处,他们更知道这条新政能够给百姓和农民带来利益。
为百姓带来利益的新政,自然是善政,德政,谁若反对,谁就是奸臣。
自古以来,民间百姓的价值观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民间的舆论已经影响到了朝堂,所以今日的朝会上,也没有朝臣站出来反对方田均税法了,毕竟谁也不想抹黑自己的名声。
没错,文官的软肋,就是“名声”,一拿一个准。
随着蔡京的话说完,大庆殿内一片沉寂。
赵孝骞坐在龙椅上,目光平静地扫过群臣的表情,然后在章敦的脸上多停留了一会儿。
章敦面无表情,他已意识到严重的职业危机了,但他的忧虑和徨恐根本不会表现在脸上。-0?0?小¢税?旺. ′埂·鑫¢罪/全?
“石仲先一案已终结,愿朝堂诸公引以为戒,不可自误。不是说选择一种壮烈的死法就能名垂青史,忠就是忠,奸就是奸,真相是不可能瞒得住的。”赵孝骞缓慢的语声在大殿内回荡。
“石仲先的家产抄没充入国库,三法司及监察府按大宋律处置石仲先及其亲眷,涉案馀党一并查处,此案勿复奏也。”
赵孝骞说完,殿内群臣无论心里怎么想,只能躬身应是。
朝会继续举行,章敦禀奏国内的各种繁琐事宜,从农桑到修堤,从商业到军事。
君臣有条不紊地商议,争吵,最后做出决策。
朝会的效率很高,基本说完一件马上就是下一件。
赵孝骞的性格本身很务实,不喜欢虚头巴脑地跟群臣讨论圣贤经义,高喊什么口号。
一切都是就事论事,遇到争执比较激烈的问题,就暂时搁置,容后再议,遇到没有异议的问题,就快速通过,颁行地方。
朝会的本质,就是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机器运转的原理,就是高速有效,机器不会停下来跟你讨论什么形而上学的东西。
当章敦奏事完毕之后,殿内又是一片沉寂。
赵孝骞心里清楚,其实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没说,也没人敢提。
那就是“方田均税法”最终是否落地,是否施行。
这是最近朝堂君臣博弈的关键问题,也是最近一切混乱的源头。
朝臣没人敢说话,赵孝骞却微微侧身,望向一旁站立侍候的郑春和,低声问道:“宫中庆寿殿可有动静?”
郑春和一怔,然后飞快地道:“禀官家,从昨日到今早朝会之前,奴婢并未收到庆寿殿的任何动静。”
赵孝骞沉默片刻,然后哂然一笑。
好吧,估摸向太后还在考虑如何给他交代十二万顷田产的事。
毕竟偌大的田产要打着支持官家新政的旗号交出去,它已不仅仅是向太后一人能做决定的事了。山叶屋 冕肺岳毒
娘家那么多外戚,他们的名下皆有田产,谁会甘愿将偌大的田产莫明其妙上交朝廷?
在古代以农耕为主的社会,田产可是他们的命根子啊。
除了太监宦官,谁会主动把命根子交给别人?
赵孝骞不是不讲道理的人,既然事情解决需要时间,他会给向太后充足的时间,不差这几天。
不过如果几天以后,向太后还是没能给他满意的交代,那就别怪他不客气了。
十二万顷土地,就算是皇帝也会眼红的。
它最少能安置百万失地的农民,皇帝能不眼红吗?
“老郑,散朝之后,以朕的名义,给太后挑一批今年地方进贡的贡品,送去庆寿殿,就说是朕孝敬太后的,你亲自送去。”赵孝骞淡淡地道。
郑春和急忙领旨。
时间可以给,但压力也要适当地加一下。
向太后还没有给出交代,今日不宜宣布方田均税法施行。
赵孝骞正准备散朝,却见一名宦官匆匆走入殿内,跪在地上急促地道:“禀奏官家,西北环庆路经略安抚使章楶八百里急奏!”
“辽军在西北辽夏边境,对西夏发起了进攻,西夏军仓促应战,辽军已攻入西夏境内,侵占西夏国土一百馀里。”
“章楶向朝廷请旨,我西北边军当如何应对,请官家示下。”
殿内一片哗然,群臣震惊。
赵孝骞依旧神色平静,眼中却闪过一道喜意。
特么的,耶律延禧这货总算是动手了,萧奉先果然没有姑负所望,这辽奸的分量太足了。
不理会群臣的窃窃议论,赵孝骞当即沉下了脸,道:“散朝吧,枢密院许将和安焘,政事堂章敦和蔡京,散朝后文德殿议事。”
说完后,在群臣的山呼声中,赵孝骞起身便朝后殿走去。
大庆殿内,听到赵孝骞的旨意,章敦的心头愈发沉重。
蔡京,一个刚进政事堂才几天的人,不过是个门下侍郎,如今居然能成为极少数被官家召入文德殿议事的臣子,这个信号实在是太强烈了。
显然章敦这一次面临的职业危机,前所未有地严重。
沉沉地叹了口气,章敦转身,正要往殿外走,却见蔡京一脸笑意地看着他,二人目光对视,蔡京笑吟吟地朝章敦行了一礼,然后侧过身,主动请章敦先行。
礼数方面,蔡京做得毫无遐疵,不给人留下任何话柄。
章敦也点点头,朝蔡京挤出一丝笑意。
文德殿内,几位朝廷重臣都各自落座,赵孝骞坐在首位,表情仍然很平静。
“诸公,朕刚才仔细看过了章楶的奏报,你们也都看看吧。”
赵孝骞说着,将章楶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军情奏报给了许将众人传阅。
许久后,几位重臣看完了奏疏,表情都有些懵。
辽国居然对西夏用兵了,这个事实他们直到现在仍不可理解。
奏疏上,章楶倒是把两国交战的前因后果写得很清楚了。
首先是从上月起,西夏莫名对辽国边境的牧民启衅,他们越过国境,对辽国部落的牧民杀戮抢掠,屠戮了不少部落后扬长而去。
辽国派出使臣与西夏交涉,可西夏方面却断然否认,并且激烈地赌咒发誓,表示绝非西夏所为。
辽国如今虽然势弱,国力渐衰,那也是对大宋而言,在别的国家面前,辽国可从来没放下过强势高傲的架子。
当年的西夏可是在辽国的暗中支持下才立国的,西夏对辽国向来也是以藩属自居,每年朝贺上贡,执礼甚恭。
现在约莫是觉得辽国与大宋交战兵败多次,提不起刀了,于是西夏人竟然敢主动启衅了,高傲的契丹人岂能忍?
尽管西夏人力竭声嘶地表示,这事儿真的不是他们干的,拿九泉之下的祖宗发誓也没用,辽国不吃这一套。
于是辽主耶律延禧下旨,在上月调动西北路诏讨司的兵马,共计五万馀骑兵,开始对西夏悍然发起了进攻。
两国战事,就在这猝不及防的当口发生了。
战事开始,辽国兵马便势如破竹,长驱直入西夏境内一百馀里,西夏军虽然奋力抵抗,终究还是节节败退。
辽夏启战,正在西北戍边的边帅章楶自然是要严重关注的,虽然这两国的交战与大宋无关,可这毕竟是大事,章楶于是派快马向汴京奏报。
文德殿内,众人看过了章楶的奏疏后,表情愈发古怪了。
辽夏启战的前因后果,是不是过于草率了?
就因为边境的冲突抢掠,耶律延禧便不惜发起国战,他到底是为了什么?
都是前年的老狐狸,这些停留在表面的理由自然是没人肯信的,这里面一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和理由。
“诸位都看完了,那就说说吧,辽夏开战,我大宋西北边军如何处之?”赵孝骞平静地道。
枢密使许将眉头深蹙,他还有很多问题没想通,此时不便多说什么。
许将没说完,旁边的枢密副使安焘自然更不便说什么,这事儿发生得实在太蹊跷,两位枢密院
大佬都不敢轻易下结论。
唯独蔡京却察言观色,他先默默地扫视了众人的表情,然后眼神落在赵孝骞的脸上。
良久,蔡京见无人出声,方才小心翼翼地道:“官家请恕臣放肆,刚才章帅急奏传来,臣见官家脸上似乎并无意外之色”
“臣斗胆敢问官家,辽夏开战的原因,咱大宋事前是否有过筹谋,或者说,此战根本就是官家暗中谋划的?”
赵孝骞吃了一惊,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脸颊,脱口道:“这么明显吗?”
这句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话出口,殿内顿时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
所有人都目定口呆地看着赵孝骞。
神!还真是你干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