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0章 不断革新的戏曲

六月份的暑假档比往年热闹要很多,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有44部新片扎堆上映,其中单单和《白蛇传情》同天上映的,就高达九部。

虽说绝大部分电影都是毫无存在感的炮灰电影,但也不缺乏像是《千与千寻》、《玩具总动员四》这样的超高关注度的电影。

尤其是《千与千寻》,作为2001年上映的老电影,时隔十八年,首次登陆中国院线,如此博人眼球的噱头,陈锦年要是不抓紧时间宣传,《白蛇传情》的场次占比很可能会低的非常难看。

所以为了电影能在首映日,尽可能的多在院线里占一些场次,陈锦年连说好的两天时间都没有待够,仅仅参加完晚上的宴会,便乘坐次日的航班前往广州忙宣传了。

对于陈锦年来匆匆去匆匆的行程,苏莹虽然有些不满,但是也知道儿子面对的压力,一部戏曲电影想在当前的电影市场中取得一定的商业成绩,确实是不太可能,能做的也只是尽力而已。

好在电影的投资方,珠影和粤剧院并没有给陈锦年压力,相反,他们在知道电影能在首映当天,至少得到2.2%的排片占比的时候,就已经非常兴奋了。

因为按照他们内部估算,如果没有珠影和中影旗下的院线给的保底场次,《白蛇传情》的市场排片占比可能连0.1%都没有。

现在有了陈锦年,很多院线经理看在陈锦年在商业片上的市场号召力,愿意将一些黄金时间段以外的场次给到他们。

虽然仍旧很少,可能一家电影院里只会安排一场,但对于一部比文艺片还冷门的戏曲电影来说,已经是难以想象的超高待遇了。

所以陈锦年刚到广州,就得到珠影领导的热情迎接,要不是陈锦年拦着,珠影甚至都要提前开香槟,安排庆功会。

欢迎过后,众人便开始对接宣传计划,把重点放在广州和深圳。

其实电影在制作的时候,按照陈锦年在拍摄时的想法,一共制作了两版。

但珠影考虑到电影的拍摄初衷是为了推广粤剧,所以在送审的时候,只送审了粤剧版,没有送审国语版。

对这种做法,陈锦年倒是非常平静的接受了。

因为在戏曲语言的问题上,确实没法一蹴而就,内行人推起来都无比困难,更不要提陈锦年这种纯外人了。

陈锦年之所以要制作国语版,只是觉得戏曲并不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一个字都不能改的东西,事实上,绝大多数地方戏种从诞生到现在,也不过只有几百年的时间,期间的唱腔和内容给改编,更是多到数不胜数。

尤其是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诞生的时间更短,内容改的更多。

很多人喜欢把京剧的时间追溯到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进京。

但实际上,徽班进京的时候,京剧连精子都不算,和大唐建立以后,追溯老子为祖宗,大宋建立以后,追封赵玄朗为圣祖的行为一样,纯属后人为了面子给自己脸上贴金。

京剧真正走向成熟,其实是在慈禧主政的时期。

慈禧不仅喜欢听戏,是京剧的戏迷,水平很高,而且还喜欢改戏,现如今的很多传统剧目里的唱词,就是经过慈禧改过的。

所以从根上讲,京剧就是不停修改的戏种,建国后,京剧为了适应发展,也主动进行过修改,比如《大劈棺》这种恶意糟蹋庄子的戏,就被直接停演了,其他的涉及封建思想的戏,也调整了很多的内容。

改来改去,在京剧的基础上,改出来八个样板戏,推广全国。

反而是等到改开以后,京剧开始端架子,开始标榜艺术性,开始固步自封,拒绝改变的京剧迅速没落,愣是在每年接受国家数亿专项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把自己玩到濒临失传。

和吃皇粮相对应的,则是吃百家饭的豫剧。

河南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非常穷,经济不发达,所以豫剧没有得到财政扶持,只能自负盈亏,靠卖票挣钱。

但就是靠一张张的票,大大小小上千个豫剧团,跑到全国各地,用一场一场的表演,硬生生存活了下来,成为现在传统戏曲中,发展状况最好的戏种。

在豫剧的世界中,没有戏大于天,只有观众大于天,没有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一个字不能改,只有年轻的观众喜欢什么,戏剧演员就演什么。

因为不端着,豫剧得到的新的观众。

因为接受改变,豫剧能在市场竞争中活下来。

所以陈锦年认为,粤剧想要推广出去,语言这一关肯定是要过的,哪怕国语比粤语难听,那也要慢慢修改,如果连语言关都过不了,别说推广出去了,就是固守本地都做不到。

现在粤语依仗着地区经济和香港文化,在方言鄙视链中处于最上等的位置,还能吸引一些外地的观众,但等到将来优越性减小,本地讲粤语的年轻人放弃粤语时,京剧的例子也就不远了。

这些想法,大家在拍摄的时候其实已经达成共识了,否则粤剧院的老师,也不是配合陈锦年,搞出一个“离经叛道”的国语版。

但做出来和放出来的压力,陈锦年也很清楚。

改变就意味着非议,非议就意味着风险。

风险在国企中是最无法接受的,大家宁愿接受慢一点,也要求稳妥,不能承担承担风险背后的人事变动。

所以陈锦年只是提了一下,希望能让粤剧院的老师们继续打磨国语版,等到未来时间合适,可以用重映的方式,在北方上映国语版。

对于陈锦年的提议,珠影和粤剧院的领导也没有拒绝。

现在摆在大家面前道路很清晰,只要电影票房能破一千三百万,就能刷新国内戏曲类电影的历史票房。

到时候,无论是重映还是求变,大家都压力都会要很多,哪怕国语版失败了,遭到很多批评,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都可以用勇于尝试、求新求变的理由进行解释。

所以双方算是一拍即合,在方向上达成了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