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0章 十日之期
实际上,当天泽派人找上门时,南越绿林十三太保的内心充满了犹豫。
他们对秦然的实力早有耳闻,深知要对付这样一个强敌绝非易事,甚至可以说是以卵击石、自寻死路。
然而,当他们得知天泽竟然召集了三千多名江湖高手一同围杀秦然时,十三太保的想法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毕竟,三千多名江湖高手的力量是如此庞大,即便是秦然拥有通天彻地之能,恐怕也难以抵挡这股洪流。
十三太保们开始暗自盘算,他们心中计划让其他高手先去与秦然厮杀,而他们则在一旁坐山观虎斗,待到双方都精疲力竭之时,再出手坐收渔翁之利。
然而,十三太保们并没有意识到,其实应召而来的一众高手中,有许多人都抱着与他们相同的想法。
这些人都希望借助他人之手除掉秦然,自己则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获得利益。
而天泽不知道的是,他秘密组建的绿林营,已经被秦然得知。
而且这个消息还被秦然故意散发出去。
正以极快的速度向着关中之地传播而去。
内史郡。
咸阳城。
皇帝陛下立于咸阳宫的桌案之前,面色阴沉,眼神冷冽,令人不寒而栗。
他的身旁,中车府令赵高头颅微垂,整个宫殿内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氛。
文武百官们鱼贯而入,他们的步伐显得有些沉重,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忧虑。
众人皆知,今日入宫所议之事,必定与南方诸君的叛乱息息相关。
五国联军传檄天下,入侵豫章郡的消息早已传遍大江南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以皇帝陛下的性格,恐怕心中早已是雷霆震怒。
就在众人各怀心事之际,突然传来又惊又喜的两道声音。
“王老将军!!”
“蒙将军!”
众人闻声望去,只见两道苍老的背影缓缓走来。
这两位老人,正是已经解甲归田、在家中养老的王翦和蒙武两位上将军。
众年轻武将见到两位前辈,连忙恭敬地行礼,“拜见王老将军!拜见蒙将军!”
他们的声音中透露出对这两位老将的敬重和钦佩。
至于大秦的另一位老将,杨端和去年年末因伤病复发病逝,乃是大秦军中的一大憾事。
“没想到这两位都来了。”
“此间事,恐难以善了了。”
一众官吏看向王翦、蒙武,开始低头与身边的人议论起来。
.....
“拜见皇帝陛下!!”
随着满朝文武到齐,山呼声如雷贯耳,响彻朝堂。
皇帝站在桌案之前,面沉似水,威严的目光扫视着下方的群臣。
“启奏陛下,五国四十万联军进抵豫章,来势汹汹,形势危急啊!”
一名御史大夫出列大声喊道,
“陛下,楚、燕、赵三国旧地皆有叛乱趁势而起,其中尤以楚地为重,局势十分严峻。”
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众人不是为这军情震惊,而是因为这本该是太尉府需要禀报的。
“陛下,关内候秦然、陇西侯李信虽在豫章督战,但兵力短缺,久战未果,无法抵御五国联军的强大攻势!”
话音未落,另一名御史大夫也站了出来开始指责,
“陛下,关内侯与陇西侯作战不力,导致我军连连败退,请陛下对他们严加申饬!!”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鸦雀无声,众人皆惊。
这群御史大夫,竟然一上来就弹劾在外的领兵大将,这是众人始料未及的。
岂止如此,此人接下来所说的话,简直令人瞠目结舌。
“通武侯坐镇楚地,然而那里的叛乱却从未停歇过。”
这无疑是对通武侯能力的严重质疑。
“豫章的兵乱,通武侯也难辞其咎!”
这更是将通武侯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最后,他竟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大声疾呼,“请陛下治罪于他!!”
这一番言辞,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大殿上引发了轩然大波。
众人皆惊愕不已,许多人都不禁倒吸一口冷气。
毕竟,这番谏言不仅直接弹劾了通武侯,还牵连到了另外两位军侯。
而更让人震惊的是,他竟敢当着王翦老将军的面,弹劾他的儿子,这不是公然打老将军的脸吗。
众人看向最前往闭目养神毫无波澜的王翦,不由的为这名胆大的御史担心起来。
“太尉,到底是怎么回事?”
上方的始皇帝没有并没有理会御史的话,而是直接转头看向太尉府尉缭。
尉缭见状心中一叹,只能站出来回话,
“回皇帝陛下,会稽郡的兵乱已被关内候成功平定。”
尉缭恭敬地说道。
“至于豫章郡,目前仍处于激战之中。”
尉缭的声音略微低沉,透露出一丝忧虑。
“陛下,由于各地都有六国旧人蠢蠢欲动,朝廷目前暂时无兵可增援豫章。”
这几日来,尉缭几乎愁白了头。自从南方战事爆发以来,他日夜不停地调度兵力,身心俱疲。
大秦一统六国后,实行了秦然的休养生息政策,大量青壮被解散回乡耕种。
如今已是第三年,整个大秦的总兵力仅有四十万。
其中,近二十万兵力被部署在北方诸郡,用以防范匈奴的入侵。
另有五万兵马驻守邯郸,不仅要防范赵国旧人,还要监视齐地的动静。
而王贲所率领的大军不到十五万,其中八万人在豫章与敌军交战,五万人则在平定楚地的叛乱。
如此一来,整个大秦目前能够调动的兵力,就只剩下在内史郡拱卫咸阳的两三万兵马了。
这点兵力对于豫章郡现在的处境来说杯水车薪。
而且一旦拱卫咸阳的兵力被调走,那么整个关中地区大秦将无一支可用的兵力。
“什么?我堂堂大秦竟然已经到了无兵可用的地步了吗?”
众人皆目瞪口呆。
在他们的印象中,大秦最不缺应该就是兵马。
想当年,大秦横扫六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光是战兵就何止百万之众。
然而,如今仅仅过去了区区三年,大秦竟然连一支援军都无法派出,这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
一时间,朝堂之上议论纷纷,矛头不约而同地再次集中到了秦然身上。
“陛下,臣弹劾秦然!”
一名御史挺身而出,义愤填膺,
“若不是他,我大秦何至于到了无兵的地步!”
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众多大臣的共鸣。
若不是秦然让皇帝陛下休养生息,又免除关中老秦人的赋税和徭役,大秦的兵力怎会如此匮乏。
左右丞相李斯、冯去疾虽然未曾站出来指责秦然,可是他们木然的站在那里任由众多官吏弹劾秦然,实际上也是默许了此举。
虽然很多人心中都明白,秦然的休养生息政策没有任何问题
“荒谬!”
随着这一声怒喝,朝堂之上的喧闹声戛然而止。
众人纷纷将目光投向发声之人,只见武将最前方的王翦。
“敌军是攻破函谷关了,还是杀到咸阳城下了?”
王翦的声音虽然苍老,但却中气十足,在朝堂上回荡着,
“若是如此,老夫虽然一把老骨头了,可还能为大秦、为皇帝陛下而战!”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仿佛整个朝堂都能感受到他的决心和勇气。
众人面面相觑,谁也不敢轻易接话。
毕竟,王翦可是大秦的名将,他的战功赫赫,威望极高。
“不过是几个弹丸小国,暂时猖狂罢了。”
王翦继续说道,他的语气中透露出对那些所谓“蛮夷”的蔑视,“他们岂能与我大秦相提并论?”
就在这时,身为右丞相的李斯终于站了出来。
他面带微笑,试图缓解一下紧张的气氛:“老将军说笑了,若是让老将军领兵出征,岂不让蛮夷笑我大秦无人可用?”
李斯的话虽然说得委婉,但意思却很明确——王翦年事已高,不适合再领兵出征。
毕竟,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如何能承受得了长途跋涉和战争的艰辛。
“陛下,想要平定战乱,派出援军,并不难。”
“如今已是至尊三年,关内候为关中秦人谏言的免除徭役期限已到。”
“末将相信,只要将关内候被围于豫章的消息放出,我大秦儿郎必然蜂拥报名参军。”
作为大秦军方的二号人物蒙武,在打了一个盹后突然开口。
他们此次前来当然不是为了领兵出征,毕竟他们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了。
只不过是为朝堂之上的人吃一颗定心丸罢了。
随着蒙武的话音落下,一众官吏开始低声议论其中的可行性。
可是很快便有人垂头丧气起来。
“五国联军四十万,想要将其击败,并彻底平定,至少也要增兵二十万。”
“而且还要短时间之内,这怎么可能做到。”
在他们看来征发二十万大军,最快也要几个月的时间。
到那时黄花菜都凉了。
此时大殿上方的始皇帝似乎早就有了主意。
只见他的余光看向一旁的赵高。
本来无精打采的赵高立刻精神起来,
“皇帝有旨!”
“宣,骊山大营主将任嚣!”
“蓝田大营赵佗!!”
......
就在众人的注视之下,大殿之外突然闪现出两道身影。
这两道身影原本应该分别驻守在骊山和蓝田的两大军营之中的任嚣和赵佗。
此刻,他们身披厚重的盔甲,满脸风尘仆仆,显然是经过了长途跋涉才抵达此地。
“末将任嚣!”
“赵佗!”
两人齐声高呼,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
“参见皇帝陛下!!”
这一幕让朝堂上的众大臣们都有些摸不着头脑。
如今的骊山、蓝田两大营在李信调出一部兵马后,剩下的兵力加起来已经不足三万,仅仅只能勉强拱卫咸阳而已。
众大臣们面面相觑,心中暗自揣测着皇帝的意图。
即使是任嚣和赵佗对于皇帝召见他们的原因同样也是一无所知。
“南越、闽越、东瓯、西瓯、百越五国同时犯我大秦。”
“寡人命你们二人即刻在关中之地募兵。”
“十日后,领兵二十万增援豫章。”
“给寡人彻底覆灭南越!!”
皇帝的声音在大殿之中响彻。
十日内募兵二十万,满殿群臣皆惊。
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任嚣、赵佗同样心中苦涩,可是当他们看到皇帝威严的身影时,此事绝无可以商量的余地。
两人只能硬着头皮接下差事。
“末将,领旨!!”
大殿议事结束之后,提出募兵策略的蒙武看了一眼灰头土脸的任嚣二人一脸无奈。
“想要募兵,只有一个办法。”
“除了陛下的皇榜外,要让关中的老秦人们知晓,是关内候被五国联军围困在豫章郡。”
蒙武扔下一句话后,不给两人反应的时间,与王翦一同离去。
“十日内,二十万兵马。”
“能做到吗。”
“能。”
王翦的回答干脆利落。
得到提示的任嚣、赵佗虽然不相信秦然会有这么大的号召力,也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了。
随着皇帝的皇榜张贴到关中各地,老秦人们纷纷围观上去。
“朝廷要募兵了?!!”
“什么关内侯被围困在豫章郡了?”
“五国联军号称八十万?!!”
“他姥姥的,欺我关中无人了吗!!”
“他们以为老秦人都死绝了吗,这么猖狂!!”
围观的老秦人们看着皇榜一个个震惊不已。
他们只知道边陲小国联合犯秦,可不知道战事如此紧迫,敌人数量如此之多。
更不知道,上将军关内候秦然以及陇西侯李信,竟然就在前线,还被敌人围困。
“他酿的,干死他们!!”
“老秦人是解甲归田了,不是死了!!”
一传十,十传百
星火燎原。
不到半日的时间,消息便传遍整个咸阳城。
城中十余处的募兵处瞬间爆满。
任嚣赵佗两人不得不再次开设十几处募兵。
老秦人们高涨的士气让所有人都没想到。
本以为经过近三年的休养生息,关中秦人的生活富裕起来之后,已经不会再想打打杀杀的事情。
毕竟战场上风险极大,稍有不慎便是身首异处。
没想到,前来应召的青壮会这么多。
甚至有许多人担心朝廷的粮草不够,来应召入伍之时,自己背着粮袋。
“给我把刀就行了。”
“我自己带的粮食够吃十几日了!!”
“我早就够十八岁了,我要参军,建立军功!!”
......
募兵处人声鼎沸。
“将军有令!”
“打开骊山、蓝田武库。”
“分发盔甲、武器。”
“十日后,大军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