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2章 进化的综合机械厂
这个一星期完事,还真不是江夏吹牛。
江夏虽然陪着轧钢厂的领导在外奔波(杨佑宁斜眼瞟江夏,你是不是说反了?),但他早前对厂内决策层进行的改进,其成效已然显现。厂内的技术改进工作非但没有停滞,反而在一种崭新的机制下稳步推进。
这一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夏部长支持下,由小刘秘书牵头组建的“综合机械厂协调部”。
这个部门发挥了超乎寻常的作用,它像一套高效的神经网络,不仅将日常生产调度安排得井井有条,更关键的是,它为厂内技术科的研发项目建立了一套清晰的流程:项目上报、论证、资源调配、进度跟踪,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不再因某个领导的缺席而陷入停顿。
用江夏私下的话来说,整个综合机械厂仿佛正在形成一个具有初级生命形态的有机体。
这个系统或许还很简单,但它的可贵之处在于拥有了“自主呼吸”的能力。即便江夏他们这些“大脑”暂时不在,这个肌体依然能依据既定规则维持运转甚至缓慢成长。
而这,正是江夏推行这套系统时,最希望看到的局面:建立一个不依赖于个人的、能够自我延续和发展的体系。
此前,江夏敢于向兰田老同志夸下“30公里”海口的全部底气,正来源于这个“初级生命体”所孕育的最新成果——厂内技术团队刚刚攻克的新型二冲程发动机!
是的,呆毛崽到处浪,厂里的技术科可没闲着!
这台发动机缸径55,行程42,排量达到了惊人的200。更绝的是,马卫红马大姐巧妙设计的自制离心离合器与2级齿轮减速机构被完美集成,使得整个动力总成的重量被控制在了惊人的8.5公斤!
还有,千万别忘了“一体快拆”这几个字。
马大姐创新性的把离心离合器直接做在曲轴输出端,再套齿轮减速箱,最后加上桨毂。
这样,三者共用铝壳,机械上是一体,但可以整体却可以通过2颗定位销加1个锥套的方式,在维护上起到“一体快拆”的作用。
虽然当初这个发动机立项的本意,是用来替换目前邮递员使用的“自改摩”上面那个45发动机,但稍微扩展一下这台发动机的使用范围也是毫无问题啊。
除了用在单人动力滑翔伞上,江夏还为这台“小型动力万能芯”规划了一系列的去处。
便携式发电机要不要来一个?
这种小发动机减速后3000rp输出3–4kw,供一个连级电台或野战探照灯充电,比现在的手摇发电机加蓄电池方案,轻便最起码5倍以上!
还没完!
再改一改,加个螺旋桨做成小型舷外机,经推理最起码也有35kgf,推动个3吨的橡皮艇用8k\/h来个侦查渡河不跟玩一样。
除去这个,你们还想到了什么?
诶,油锯、割灌机、水泵、喷雾器……都可以用上啊!
特别是油锯,现在东北林场里的工友用的还是150的毛子货,要是换成200的机芯,扭矩最起码提升40%!
这一划拉不倒一棵大腿粗的树,江夏都不信了。
当然,目前这台“小型动力万能芯”的作用还没开发完,但,一批次100台的成品,已经在江夏的认可下做了出来。
所以,兰田老同志要的那30套动力滑翔翼,还真是洒洒水……
这,就是工业化的威力!
虽然,现在的它只是一棵小苗……
看着这些细微却具体的数字,江夏内心充满了一种“孩子长大”了的踏实感。改进的思路是否正确,空谈无益,最终要靠铁一般的产品来说话。
就凭这台凝聚了新管理模式效率的“心脏”,若还说这动力滑翔翼飞不出30公里,江夏觉得,自己真能把脑袋揪下来给兰田同志当球玩。
傍晚回到七所办公楼,江夏才发现楼里早没了往日的热闹。搬迁的箱子堆在走廊,墙上的图纸被揭得只剩边角,连平时总飘着墨香的绘图室,都空了大半。找人打听后才得知,顺寿老师早上刚从车间回来,接了个电话,没歇口气就拽着研究员们开了会,也不知道会上说的啥。
反正啊,会后,研究员们个个嗷嗷叫着收拾行李,当天下午就一窝蜂地挤上了前往川省的火车。
江夏一脸老怀大慰,忍不住又在心里给自己点了个赞,顺寿老师指定是把自己画的风洞图纸给大伙看了,所以大家才急不可耐的出发建厂!
这热情如火的年代啊!
想来也是,哪个玩风洞的能忍受“常规回流式低速闭口风洞试验段”的诱惑哪?而且还是用上了三分量应变天平这种专测“升力-阻力-俯仰力矩”三通道载荷的风洞测力元件的风洞!
忽悠大法再次成功!
不过,他们怎么不问问我对于测量元件的规划?图纸里面那个三阶梯圆柱他们准备用什么办法来加工?
要知道这个圆柱的中段,必须对称铣出两个“梯形沉槽”,形成0.3厚的测力薄壁。
这个活普通的三轴加工中心可做不了,还是得用综合机械厂的升级版来试一下。
算了,提醒他们一下!
江夏一边想着事,一边开始爬楼梯。到了顺寿老师“租借”给江夏的办公室,和里面的中年人打了个招呼。
“诶!顺寿老师,你在啊。正好了,我想和你说下天平的事……”
裤脚沾满泥土,浑身一股香烛味的顺寿老师笑呵呵的摆摆手,塞给江夏一大摞信件,接着从自己茶叶筒里抖了好一些放到牛皮纸里包好。
揣进怀里后,嘭的一声把茶叶罐留给江夏,抱着自己的铺盖卷就往外蹿。
“诶!顺寿老师,正好我想跟您说说天平测力元件加工的事……”江夏话没说完。
“回头说!回头说!信你赶紧看!答应好的事可别失约啊!”顺寿老师连声催促着,人已经溜到了楼梯口。
啊?失啥约?
拆开第一封,信中除了表达同志情谊,更多的是催促江夏尽快将三分量应变天平和高速摄影仪送到绵州去。
嗯?啥就给你们送过去啊,我那意思是让你们自己攒啊?
江夏心里咯噔一下,预感不妙。赶紧往下翻腾其余的信件,好嘛……
纸页上除了“绵州见”的客套话,满是催货的字眼:老吴研究员画了个简笔画,天平上搁着架小飞机,旁边写“给我天平,还你翼身融合!”
张工更直接,连地址都标好了“绵州挨着养猪场的3号棚”,末尾还画了个感叹号。
江夏捏着信直接气笑了,还真是金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冲到楼梯间窗口,对着楼下那个摔了一跤,仍不管不顾爬进吉普车的背影高喊:
“顺寿老师!你们这么做太不地道了吧!你以为你跑得掉?”
说着双手猛挥,让门口的徽章战士拦着顺寿老师不让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