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二十九章 这个样子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正是江南好风景。
紫禁城内的玉兰花已谢,枝头绽出嫩绿的新芽。
一场不同于历代任何帝王出巡的旅程,正在悄然酝酿。
乾清宫内,朱兴明与内阁首辅张定、暗卫统领孟樊超、锦衣卫指挥使骆炳进行着最后的安排。
“朕此次南巡,意在察访民情,观览新政实效,非为游山玩水,更非炫耀威仪。”
朱兴明声音沉稳,目光扫过几位重臣:“故而,一切从简,轻车简从,不得扰民,更不得劳民伤财。”
张定躬身道:“陛下圣虑周详。然天子出行,关乎国体,沿途护卫、驻跸、供给,仍需有司安排,是否……”
朱兴明摆手打断:“护卫之事,由樊超和骆炳负责,精选可靠人手,明暗结合,确保安全即可,切忌前呼后拥,惊扰地方。驻跸之处,就住驿馆或地方衙署,严禁为此新建行宫别苑。供给按常例,地方官员不得借此名目加征赋税,或向商贾摊派。若有违逆,一经查出,严惩不贷!”
他顿了顿,语气格外严厉:“尤其是地方官员!传朕明旨:南巡所经州县,一切如常!农人照常耕种,商贩照常经营,工匠照常劳作,学子照常读书!严禁为迎接朕而搞任何‘面子工程’!严禁驱赶乞丐流民!严禁粉饰街道!严禁统一商铺招牌!朕要看的,是大明真实的样子,不是他们精心粉饰过的太平假象!谁敢阳奉阴违,企图以谄媚邀宠,朕就摘了他的乌纱帽!”
“臣等遵旨!”三人齐声应道。
最终确定的随行人员极为精简:皇帝朱兴明、皇后沈诗诗、太上皇崇祯、周太后,以及必要的侍卫、宫女、太医。太子朱和璧留守京师监国,由张定等内阁大臣辅佐。
这是一次真正的家庭之旅,亦是一次深入基层的微服私访,只不过规模稍大,且无法完全隐藏行踪。
离京:铁龙呼啸下的山河新貌
离京之日,没有旌旗招展,没有卤簿仪仗,只有几辆看似普通的马车,在少数精锐侍卫的护卫下,悄然出了京城,直奔永定门外的火车站。
这座新建的火车站,本身便是大明新气象的象征。高大的穹顶,明亮的玻璃窗,光滑的水磨石地面,熙熙攘攘却又井然有序的旅客。一列黑色的蒸汽机车如同钢铁巨兽,静静地卧在铁轨上,烟囱中偶尔冒出一缕白烟。
崇祯还是第一次亲眼见到这传说中的“铁龙”。
他站在月台上,仰望着这庞然大物,眼中充满了惊奇与感慨。当年他离开京城时,何曾想过有朝一日,会有这等神物奔驰于华夏大地?
“父皇,请上车。”朱兴明搀扶着崇祯,登上了专门为皇室准备的、装饰雅致却绝不奢靡的车厢。
车厢内,柔软的沙发,固定的梨木小桌,明亮的汽灯,车窗宽大,视野极佳。
周太后和沈皇后也好奇地打量着车厢内部,她们久居深宫,对此等新奇事物亦是倍感新鲜。
汽笛长鸣,打破了站台的喧嚣。
随着一阵轻微的晃动,巨大的车轮开始缓缓转动,然后越来越快。窗外的景物开始飞速后退,站台、房屋、树木,迅速缩小、模糊。
“动了!真的动了!”周太后忍不住轻声惊呼,紧紧抓住了座椅的扶手。
沈诗诗也面露讶色,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田野和村庄。
崇祯则一直望着窗外,沉默不语。他的心情极为复杂。
这风驰电掣的速度,这平稳如舟的行驶,是他那个时代无法想象的。
铁路两旁,时而可见大片整齐的农田,田间有农夫驱使着新式的、带有铁轮和齿轮的犁具。
时而可见新建的工坊区,高耸的烟囱冒着或浓或淡的烟。
时而有满载货物的列车呼啸着对面驶过……这一切,都与他记忆中那个内忧外患、民生凋敝的大明,截然不同。
“这火车……一日能行多少里?”崇祯终于开口问道,声音有些干涩。
“回父皇,若不停靠,昼夜兼程,日行八百里亦非难事。”朱兴明答道。
“八百里……”崇祯喃喃道,当年驿马传递八百里加急,已是极限,且不知要跑死多少马,累垮多少驿卒。如今,这铁龙却能轻易做到。
“国之利器,真乃国之利器啊!”他由衷地感叹,看向朱兴明的目光中,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欣慰与释然。或许,这个儿子,真的走出了一条他未曾想过的、能让大明焕然新生的道路。
列车轰鸣,穿过平原,越过桥梁,钻过隧道。
朱兴明不时指着窗外,向父皇和母后介绍着:“那里是新建的官营钢铁厂……那边是引滦河水修建的水库,可灌溉万顷良田……远处那片红顶房子,是新建的乡村学堂……”
崇祯静静地听着,看着。他看到了铁路沿线繁荣的集市,看到了田野里长势喜人的、据说来自海外的新作物,看到了许多村庄屋顶上竖起的、用于接收广播,一种利用电线传递简单信号和新闻的新技术,尚在试验推广阶段的简易天线……这一切,都无声地诉说着这个国家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火车行至河北境内一处大站,按照预定计划,朱兴明一行并未继续乘火车南下,而是准备换乘另一种新式交通工具——蒸汽汽车。
站台旁的空地上,停放着三辆造型颇为“原始”的蒸汽三轮汽车。
这正是开封府科研所鲁胜团队的杰作,经过多次改进,虽然依旧笨重,但稳定性和安全性已大大提高,被朱兴明特意调来,用于此次南巡的部分路程,既是为了体验,也是为了向天下展示大明的科技成就。
这三辆汽车经过特殊改装,去除了大部分不必要的机械结构,增加了乘员的舒适度考量。
车身用深色油漆覆盖,锃亮如新,巨大的铜制锅炉擦得闪闪发光,粗大的烟囱笔直向天。
这完全颠覆了,就在深宫中崇祯一行人的三观。
这个世界,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