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三十三章 家园
好官啊!
这家伙又顿了顿,看着朱兴明和崇祯,诚恳地说道:“至于微臣为何亲自劳作……陛下,太上皇,微臣以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非是空话。此渠关乎新泉县万千黎庶生计,乃天大的事!微臣身为父母官,岂能只安坐衙斋,发号施令?唯有与民同劳,方知工程之艰难,方知百姓之疾苦,方能凝聚民心,共克时艰!再者,微臣年轻力壮,多出一份力,这渠便能早一日修通,百姓便能早一日受益!”
这一番话,说得恳切真挚,没有丝毫矫饰。
朱兴明动容了,崇祯更是听得连连点头,眼中满是赞赏。
他们见过太多夸夸其谈、只顾钻营的官员,像洪文波这样扎根基层、务实肯干、与百姓同甘共苦的官员,实属凤毛麟角!
“好!说得好!”崇祯忍不住击节赞叹,“与民同劳,方知疾苦!洪卿,你这才是真正的父母官!若天下官员皆如你这般,何愁民生不富,何愁江山不固?!”
朱兴明也深深地看着洪文波,问道:“洪爱卿,修此渠,预计需多少时日?”
洪文波拱手答道:“回陛下,若天公作美,全县上下齐心,预计还需两年,可全线贯通。微臣向陛下,向新泉县的父老乡亲立下军令状!三年之内,必让新泉百姓,户户有余粮,岁岁无饥馑!纵有旱涝,有此渠在,亦可保基本收成!”
“三年……”朱兴明沉吟着,这个时间并不算长,对于如此浩大的工程,甚至可以说是神速了。
这洪文波,不仅有爱民之心,更有实干之才。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粗布衣裙、挎着竹篮的年轻妇人,有些怯生生地走近工地,目光在人群中搜寻着。
有民夫看到她,笑着喊道:“洪夫人,又来给县尊送饭啦?”
那妇人脸一红,点了点头,正是洪文波的妻子,洪王氏。
洪文波也看到了妻子,对朱兴明告罪一声,快步迎了过去。
洪王氏将竹篮递给他,低声道:“夫君,饿了吧?快趁热吃。”
朱兴明等人好奇地看着。洪文波接过篮子,就在渠边一块大石上坐下,掀开篮子上盖的粗布。
里面是两个杂面馍馍,一碟咸菜,还有一小瓦罐清澈见底、还有一碗稀粥。
这就是一县之尊的午饭?周太后和沈诗诗看得心中酸楚。
她们久居深宫,虽知民间疾苦,却难以想象一个官员的清贫至此。
崇祯更是感慨万千,他走上前,温声问道:“洪夫人,平日……知县也是如此用饭吗?”
洪王氏见太上皇垂询,紧张得手足无措,连忙跪下回道:“回……回太上皇,夫君说,百姓尚且食不果腹,他为官者,岂能独享甘肥?家中用度,与寻常百姓无异。”
洪文波也连忙起身,解释道:“陛下,太上皇,微臣觉得,如此甚好。吃得清淡,方能时刻不忘百姓之苦,方能激励自己更加努力,早日让新泉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看着这对衣着朴素、甘于清贫的夫妇,看着洪文波那被晒得脱皮的脸庞和布满老茧的双手,再看看周围那些对他充满爱戴与信任的百姓,朱兴明的心中涌起一股热流。
这才是大明的脊梁!这才是朝廷需要的栋梁之材!
崇祯更是越看越喜,他拉着朱兴明走到一边,低声道:“兴明,此等干吏,清廉爱民,能力出众,屈居一县之地,实在是屈才了!不如……将他调入京城,委以重任,方能发挥其更大才干。”
朱兴明也有此意,他点了点头,转身对洪文波道:“洪爱卿,你之才德,朕与太上皇俱已亲见。新泉县小,恐难尽展你之抱负。朕欲调你入京,任职户部或工部,你可愿意?”
这是无数官员梦寐以求的晋升捷径!由地方知县直接调入中枢,前途不可限量。
百姓们无比紧张,生怕这为洪大人答应。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洪文波在短暂的惊讶之后,却坚定地摇了摇头。
他对着朱兴明和崇祯深深一揖,语气诚恳而执着:“陛下隆恩,太上皇厚爱,微臣感激涕零!然,微臣恳请陛下,准许微臣留在新泉县!”
“哦?为何?”朱兴明挑眉。
洪文波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他回身指着那尚未完工的青龙渠,指着那些眼巴巴望着他的百姓:“陛下,您看这渠,尚未修通;您看这新泉县的百姓,尚未脱贫。微臣曾向他们许诺,要带他们过上好日子!君子一诺,重于千金!微臣若此时离去,于心何安?于百姓何信?”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微臣并非不愿为朝廷效力。只是觉得,为官者,无论在朝在野,无论在京在县,其本分皆为黎民造福。新泉县,就是微臣的战场!微臣希望能亲眼看到青龙渠水奔流到田,亲眼看到新泉百姓仓廪充实,脸上露出真心的笑容!届时,若朝廷仍觉得微臣尚有一丝可用之处,微臣愿凭此实实在在的政绩,接受朝廷与万民的检验,再行升迁!而非靠着今日之偶遇天颜,侥幸得进!”
一番话,掷地有声,不卑不亢,充满了责任与担当!
朱兴明愣住了,崇祯也愣住了。他们见过太多钻营投机、跑官要官的官员,却从未见过如此拒绝唾手可得的晋升机会,甘愿留在穷乡僻壤继续吃苦的“傻子”!
然而,这“傻”,却傻得如此可爱,如此可敬!
朱兴明凝视着洪文波良久,眼中欣赏之意越来越浓。他缓缓点头,沉声道:“好!朕准你所请!你就安心留在新泉,好好修你的渠,好好带你的民!朕等着看你新泉县旧貌换新颜的那一天!届时,朕必不吝封赏!”
“微臣,谢主隆恩!必不负陛下、太上皇期望!”洪文波再次跪倒,声音坚定无比。
朱兴明又看向那些围观的百姓,朗声道:“新泉县的父老乡亲们!你们有一位好知县!望你们上下同心,早日修通水渠,建成家园!朝廷,会看着你们!朕,也会记得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