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一十九章 报纸
最后,还附上了一份涉嫌为九龙观提供庇护的官员名单。
其中赫然包括了顺天府尹周德安收受巨额贿赂、两位礼部官员为其提供合法身份掩护、甚至还有一位是宗室子弟入股分成。
朱兴明看完报告,眼神中蕴含的冰冷杀意,让侍立一旁的刘来福都感到胆寒。
“周德安,这老东西收人贿赂了。”
他原本以为只是一伙招摇撞骗的妖道,没想到竟牵扯出如此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连朝廷命官和宗室都被拖下水。
这已经不仅仅是败坏风气那么简单,这是在挖大明的墙角!
尤其让他愤怒的是顺天府尹周德安。此人是他登基后提拔的,本以为是个干吏,没想到竟如此不堪!
为了钱财,罔顾职责,纵容甚至包庇如此毒瘤!
“拟旨!”朱兴明的声音如同寒铁交击。
“着,革去周德安顺天府尹一职,锁拿下狱,交三法司严审!”
“着,锦衣卫即刻包围九龙观,将所有道士、女冠及相关人等,一体擒拿,不得走脱一人!观内财物,悉数查封!”
“着,名单所列涉案官员、勋贵、宗室,由锦衣卫会同宗人府,逐一核查,依律严惩,绝不姑息!”
“将此案公告天下,以儆效尤!”
刘来福刚要应声,突然朱兴明摆摆手:“慢着。”
朱兴明想了一下,叹了口气:“顺天府尹周德安,卷宗上收受贿赂的名单除掉吧,只治他个渎职,罚俸半年。”
当官若是不捞钱,朱兴明自己都不信。
周德安拿点好处,他也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水至清则无鱼,朱兴明总不能把天底下的官员都杀了。
就算是孟樊超,仅靠他那点俸禄,养活一家人也难。
大家都有灰色收入,这事不能太过深究。
是夜,原本香火鼎盛、灯火通明的九龙观,被如狼似虎的锦衣卫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
骆炳亲自带队,踹开观门,直扑而入。
观内此刻正在举行一场夜醮,玄云真人高踞法坛,底下信众匍匐。
见到凶神恶煞的锦衣卫冲入,顿时一片大乱,惊叫声、哭喊声四起。
玄云真人还想强作镇定,呵斥道:“何方狂徒,敢惊扰法坛!可知此地乃……”
他话未说完,骆炳一个箭步上前,手中绣春刀连鞘狠狠砸在他的脸上,顿时将其打翻在地,口鼻鲜血直流!
“妖道!死到临头,还敢嚣张!拿下!”骆炳厉声喝道。
锦衣卫们如虎入羊群,将那些试图反抗或逃跑的道士纷纷打翻在地,捆缚起来。
在后院精舍,更是当场抓获了多名正在饮酒作乐、狎昵女冠的道士和“善信”,场面不堪入目。
其他名单上的官员、勋贵,也相继被控制。
一场轰轰烈烈的清扫行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看似根深蒂固的九龙观及其保护伞连根拔起。
次日,皇帝关于严惩九龙观涉案人员的圣旨公告天下,京城百姓拍手称快,尤其是那些受害者及其家属,更是感激涕零,高呼天子圣明。
周德安跪在地上瑟瑟发抖,听到圣旨对自己罚俸半年,他心中雪亮。
皇帝,这是在袒护自己。
“臣愧对陛下,臣有罪,”
经此一事,朱兴明再次深刻意识到,治理国家,如同园丁打理花圃,不仅要浇水施肥,更要时刻警惕杂草和害虫的滋生。
任何看似微小的隐患,若不及早清除,都可能酿成巨大的祸患。
九龙观的覆灭,如同一场骤雨,洗去了京城的部分污浊,也让朱兴明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民心”与“信息”的重要性。
那老妇的血、监生的揭帖,若非机缘巧合,几乎被层层官僚体系所遮蔽。
他意识到,仅靠官方渠道和密探体系,难以真正洞察这庞大帝国的每一个角落,也难以将朝廷的德政与律法及时、准确地传达给亿万黎庶。
一日朝会,朱兴明将一份印制颇为精美的《长隆日报》掷于御案之上。
这份报纸最初是宫内用以抄录邸报、传递一些非机密政令和皇家动态的出版物,仅限于高层官员和勋贵阅览。
“众卿,”朱兴明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可知此物?”
众臣望去,大多认得是《长隆日报》,心下疑惑,不知皇帝为何突然提起这个。
“此报所载,不过京城一隅,官闱数事,便能于勋贵朝臣间流传,可知消息通达之利。”
朱兴明环视群臣,“然我大明疆域万里,生民兆亿,朝廷政令、四方风情、善恶是非,岂能只囿于这方寸之间,只传于这朱紫之口?”
他话锋一转,语气渐沉:“九龙观之事,若非民怨上达,几成痈疽!此非仅吏治之失,亦是言路不畅,民情壅塞之过!”
首辅张定出列奏道:“陛下圣虑深远。然民间办报,古未有之,若放开言路,恐有刁民妄议朝政,散布流言,惑乱民心,动摇国本啊!”
他的担忧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守旧官员的想法,他们习惯于信息的垄断和权力的不受监督。
朱兴明早已料到会有此议,淡然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昔年周厉王止谤,终致流彘。堵不如疏。朝廷立下规矩,凡民办报纸,需在官府登记造册,所刊内容,不得诋毁君父,不得煽动叛乱,不得泄露军机,不得诬陷良善。在此规矩之内,许其刊载新闻,评论时政,传播学问,乃至市井杂谈。有司依法监察,若越雷池,严惩不贷即可。”
他目光锐利地扫过那些面露忧色的官员:“再者,让百姓知道朝廷在做什么,地方官员是清是浊,天下何处有灾,何处有祥,让善恶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让奸佞有所忌惮,让贤能得以彰显,这难道不是稳固国本之策吗?若官员行得正,坐得直,又何惧百姓品评?!”
一番话语,掷地有声。不少官员,尤其是那些较为开明或自身清廉的,暗暗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