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挑剔的客户

“陈生,有个机会,但也是个考验。”林国栋没绕弯子,直接说道,“我通过另一个朋友,联系上了一家港资电子厂,他们在宝安规模不小,用的设备挺高级,对供电质量要求也高。他们之前一直用台湾产的稳压器,最近抱怨效果不理想,想找替代的。”

陈凡一听,精神一振。这可是个大客户!

“但是,”林国栋话锋一转,“这家厂的老板,姓张,是个技术出身的老派香港人,非常挑剔,尤其看不起内地产品,觉得都是粗制滥造。我费了不少口舌,他才勉强同意,让你带产品过去做个现场测试。机会只有一次,搞砸了,以后就别想了。”

陈凡的心又提了起来。他知道,这种带着偏见又懂技术的客户最难搞。

“行,林老板,谢谢您给争取的机会。我们一定尽力。”陈凡郑重地说。

“不是尽力,是必须拿下!”林国栋拍了拍他肩膀,“这家厂要成了,就是个活广告,以后你再跟别人谈,腰杆都能硬三分!”

送走林国栋,陈凡立刻把赵红军叫到跟前,神情前所未有的严肃。

“红军,把咱们那台性能最好的样机找出来,里里外外擦干净,一颗灰尘都不能有!所有线缆、配件,检查三遍!还有,带上全套测试工具,万用表、示波器、负载仪,都校准好!”

赵红军看他这架势,也紧张起来:“凡哥,这客户……这么重要?”

“非常重要。+第-一,看*书^网? !免?费\阅¢读!”陈凡盯着他,“能不能让人家看得起咱们‘北边来的’,就看这一锤子买卖了。你跟我一起去,多看,多听,少说话,手脚麻利点。”

第二天,陈凡和赵红军带着精心准备的设备和样机,来到了那家港资电子厂。厂区确实气派,车间里清一色的进口设备,嗡嗡作响,地面干净得能照出人影。

张老板是个瘦削的中年人,穿着熨贴的衬衫,戴着金丝眼镜,表情冷淡。他没什么寒暄,直接带着他们来到一间独立的测试车间,里面已经接好了他们正在用的那台台湾稳压器和需要保护的精密检测设备。

“陈先生是吧?”张老板开口,带着浓重的港普口音,语气没什么温度,“林老板把你们的产品夸得很好。我这个人,只看实际效果。喏,这是我们的设备,对电压波动非常敏感。你们把机器接上,我们会模拟几种典型的电网干扰,看你们的稳压器表现如何。记住,不能影响我设备的正常精度。”

“好的,张老板,我们明白。”陈凡点点头,示意赵红军开始接线。

他自己则走到那台台湾产的稳压器前,仔细看了看上面的参数和显示。然后,他拿出示波器,接在电路的公共端,对张老板说:“张老板,为了公平对比,我可以在测试过程中,同时监测原有稳压器和我们产品的实际输出波形,您看可以吗?”

张老板瞥了他一眼,似乎有点意外他这个提议,点了点头:“可以。_小_说·C!m¢s? ¢首?发?”

测试开始了。厂里的电工模拟电压骤降、骤升和高频谐波干扰。赵红军紧张地盯着自家稳压器的显示屏,手心里全是汗。

陈凡则更关注两台示波器上的波形。在电压骤降时,台湾那台反应稍慢,输出有个明显的凹陷,而“启明”的波形只是轻微抖动后迅速恢复平稳。在高频干扰下,台湾那台的输出波形上叠加了明显的毛刺,而“启明”的波形则干净得多。

张老板一直背着手看着,脸上没什么表情。

最后一项是带载切换测试,模拟大功率设备启停造成的冲击。当模拟冲击来临的瞬间,台湾那台稳压器发出“啪”一声轻响,保护电路动作,输出切断了!而“启明”的指示灯只是快速闪烁了几下,输出电压稳稳地保持在设定值。

现场安静了一下。赵红军差点欢呼出来,硬生生憋住了。

张老板走到两台示波器前,仔细对比着记录下来的波形图,又看了看那台已经断电的台湾稳压器,眉头微微皱起。

他转向陈凡,语气依然没什么起伏,但眼神里的轻视少了些:“陈先生,你们的產品,在动态响应和抗干扰能力上,确实比我们现在用的要好一些。”

陈凡心里松了口气,刚想客气两句,张老板却接着说道:“但是,这只能说明基本功能合格。我们更关心长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还有,你们的内部工艺怎么样?元器件用的是哪里的?设计余量留了多少?这些,光靠一次测试看不出来。”

他指着“启明”稳压器那个朴实无华甚至有点土的铁壳:“这个外观,也太简陋了。放在我们车间,格格不入。”

陈凡的心又沉了下去。他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考验。光性能好还不够,还得经得起挑剔,符合人家的“品味”。

“张老板,”陈凡深吸一口气,从工具包里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文件夹,里面是核心元器件的供应商清单、部分设计图纸、以及厂内的部分质检记录,“这是我们部分核心元器件的来源,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这是我们的部分设计理念和冗余度考虑。至于外观……”

他顿了顿,拿出了阿斌设计的新外壳彩色效果图,递了过去:“这是我们正在开发的新一代产品的外观设计,请张老板指点。”

张老板有些意外地接过效果图,看着上面线条流畅、颇具现代感的设计,眼神动了动。他翻看着陈凡提供的资料,虽然看不太懂所有细节,但那严谨的记录和清晰的思路,还是能感受到的。

他合上文件夹,沉吟了片刻,终于说出了让陈凡等待已久的话:“这样吧,陈先生。你们这台样机,可以先留在我们这里,接入一条非关键的生产线,实际运行一个月。如果这一个月内,不出任何问题,不影响生产,我们可以考虑小批量采购一批,替换掉部分老旧的设备。”

成了!虽然没有立刻拿到订单,但获得了宝贵的试用机会!这就是突破口!

“非常感谢张老板给我们这个机会!”陈凡强压住内心的激动,“我们一定会用实际表现证明!”

从港资厂出来,赵红军终于忍不住了,挥着拳头:“凡哥!太牛了!咱们过了第一关!”

陈凡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轻松一点的笑容,但很快又收敛了:“别高兴太早。一个月,不能出任何岔子。红军,这台样机你给我盯紧了,定期打电话回访,有任何异常苗头,立刻处理!”

“明白!”赵红军挺起胸脯。

回联络处的路上,陈凡看着车窗外的车水马龙。他知道,拿下这种挑剔的客户,不仅仅是卖出一批产品,更是一种认可,一种背书。这会让“启明”在高端客户的圈子里,慢慢建立起口碑。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产品质量必须绝对过硬,经得起最严苛的检验。他想起周师傅在车间里骂骂咧咧非要抠那一丝一毫误差的样子,现在想想,那老头执拗的,不就是这份底气吗?

他拿出电话,打给大刘。

“大刘,港资厂这边,样机留下了,有一个月的试用期。”陈凡言简意赅,“你跟周师傅说,咱们的‘孩子’送到大户人家去考验了,让他老人家把家里剩下的‘孩子们’都给我看紧点,质量标准,只能提高,不能降低!”

话筒里传来大刘响亮的声音:“放心吧凡哥!保证不掉链子!”

挂了电话,陈凡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前路依然艰难,资金、人才、认证,座座大山还在那里。但至少,他看到了翻越第一座山头的希望。而且他相信,只要手里的“家伙”够硬,总能敲开一扇又一扇看似紧闭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