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扬帆起航

大刘有点坐不住了,在店里来回踱步,时不时扒着门框往外瞅:"邪门了,这人都哪儿去了?咱们这牌子不够显眼?"

周师傅倒是沉得住气,坐在他的"技术老巢"里,拿着一块细砂纸,慢条斯理地打磨着一个新做的夹具零件,头也不抬:“急啥?酒香还怕巷子深呢!咱们这刚开张,谁认识你啊?等着吧,是骡子是马,总得拉出去遛遛才知道。"

赵卫国趴在唯一的办公桌上,对着几张白纸写写画画,嘴里念念有词:”光等着不行,咱得主动出击。我琢磨着,得弄个像样的宣传单,把咱们做过的成功案例,比如红星食品厂那个封口机改造,前进农机厂那台钻精度恢复,都写上!印它个几百份,我去各个厂子门口发,去街道信息栏贴!"

"卫国说的对,不能干等。"陈凡终于抬起头,合上手册,"宣传要做,但光发传单不够。周师傅,您人面熟,以前的老关系,像马厂长那样的,多走动走动,听听他们还有啥头疼的技术问题,也顺便帮咱们宣传宣传。大刘,你跟我继续琢磨这个稳压器,原理不复杂,关键是找到便宜可靠的元器件,把成本压下来。"

他顿了顿,看向窗外:"咱们现在就像这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得一步一步来。既要抬头看路,想着将来做什么(指稳压器),也得低头拉车,把眼前能抓住的活儿干好、干漂亮。"

就在这略显焦灼的等待中,"启明科技"的第一个订单,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上门了。

来的是个穿着邮局制服的中年人,推着辆二八大杠,车把上挂着个绿色的帆布包。他站在门口,仰头看了看牌匾,又探头往里望了望,有点犹豫地问:“请问……这儿是修机器的吗?"

赵卫国立刻迎了上去:”同志您好!我们是启明科技,专门做技术开发和设备维修的!您有什么需要?"

邮递员师傅推车进来,从帆布包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方头方脑的铁盒子,上面连着些断掉的电线。+秒-章_节`小~说/网. ,更/新`最\快?"这是我们分局用的邮件过戳机,老掉牙的型号了,前几天突然不转了,里面的一个小齿轮好像崩了齿。送去专门的维修点,人家说零件早停产了,修不了。这可咋整?每天那么多信件报纸,全靠手盖戳,效率太低,人也累得够呛!"

周师傅放下手里的活计走了过来,拿起那个过戳机,翻来覆去看了看,又用手指摸了摸那崩齿的齿轮缺口,眉头微皱:"这玩意儿……型号是太老了。齿轮是非标的,市面上肯定配不到。"

邮递员师傅一听,脸就垮了下来:"啊?那……那真没辙了?"

"别急。"周师傅摆摆手,把机器递给凑过来的大刘,"小刘,你看看。"

大刘接过,拿出螺丝刀,三两下把外壳拆开,露出里面复杂的机械结构。他盯着那个坏掉的齿轮看了半天,又看了看与之啮合的其他齿轮,推了推眼镜:"周师傅,陈哥,你们看。这个齿轮模数不大,就是齿崩了。如果找不到替换的,咱们能不能……自己做一个?"

"自己做一个?"邮递员师傅瞪大了眼睛,"这……这能行吗?"

周师傅没说话,从大刘手里拿过机器,又仔细端详了片刻,问陈凡:“小陈,你觉得呢?"

陈凡心里快速盘算着。齿轮加工需要一定的精度,他们现有的设备只有台钻、手摇砂轮和一套钳工工具,周师傅手艺是够的,但费时费力。他问道:”师傅,做一个这样的齿轮,您估计要多久?"

周师傅伸出两根手指:“材料现成的话,差不多得小半天。主要是齿形要准,跟别的齿轮对得上。"

陈凡点点头,对邮递员师傅说:”同志,您这个情况我们了解了。标准件确实找不到,但我们师傅手艺好,可以尝试给您手工加工一个替代齿轮。不过因为这属于定制件,比较费工,费用可能会比普通维修高一些,大概需要……十五块钱。您看能接受吗?如果修不好,我们不收钱。"

邮递员师傅一听有希望,连忙说:"十五块?行!行!只要能修好,让这老家伙再转起来,十五块就十五块!总比瘫在那儿强啊!"

活儿就这么接下来了。周师傅立刻翻找出一小块合适的45号钢料,固定在台钳上,先用手锯粗

略成型,然后便全神贯注地开始用锉刀一点点地修整齿形。车间里只剩下锉刀与金属摩擦的"沙沙"声,偶尔夹杂着周师傅用游标卡尺测量的细微声响。他的动作慢而稳,眼神专注,仿佛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手里那个渐渐成型的齿轮。

大刘在一旁打下手,准备热处理用的简易炉子。赵卫国则给邮递员师傅倒了杯水,陪着他聊天,了解邮政系统里还有没有其他老设备维护的需求。

陈凡看着这一幕,心里忽然就踏实了。这就是他的团队,周师傅的沉稳精湛,大刘的肯钻敢想,赵卫国的灵活机变。他们或许没有高大上的设备,没有显赫的背景,但他们有技术,有耐心,有那股子想把事情做成的劲儿。

下午四点多,那个崭新的、闪着金属光泽的齿轮终于加工完成。周师傅小心翼翼地把它安装到位,拧紧最后一个螺丝,然后深吸一口气,接上电源。

"嗡……"过戳机发出了轻快的运转声,传送带平稳移动,戳记抬起落下,动作精准有力。

"成了!真成了!"邮递员师傅激动地差点跳起来,围着机器转了好几圈,”老师傅,您真是这个!“他冲着周师傅竖起大拇指,痛快地付了十五块钱。

拿着这开张后的"第一桶金"——一张十块和一张五块的纸币,四个人相视而笑。钱不多,但意义重大。它证明了”启明科技"这条路能走得通,哪怕是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齿轮开始。

晚上打烊,锁上店门。夕阳把四个人的影子拉得老长。陈凡看着身边这三位并肩作战的伙伴,看着那块沐浴在余晖中的"启明科技"牌匾,一种混合着疲惫、喜悦与巨大信心的情绪充溢胸膛。

第三卷结束了。他从一个需要看人脸色的高级工程师,成为了这家小公司的掌舵人。家庭美满,事业启航,所有的羁绊和威胁都已成过往。站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潮头,他驾驭着这艘刚刚扬帆的小船,目光坚定地望向那片充满未知与机遇的广阔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