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公司第一桶金
“悦来”小饭馆那场秘密会谈结束后,陈凡团队的创业激情被彻底点燃,但现实很快给了他们一盆冷水。!幻,想!姬· ¢最*新`章?节*更~新¨快·注册公司远不是喊个口号那么简单。赵卫国跑了一圈工商和街道回来,带回来的消息让几人刚热起来的心凉了半截。
“麻烦,比想象中麻烦多了!”赵卫国灌了一大口凉白开,抹了把嘴,“直接注册私营公司,政策上倒是允许了,但审批周期长,门槛也高,光是验资这一块就能把咱们卡死。街道那边倒是好说话,王主任说可以挂靠在他们街道生产服务公司下面,算是个‘集体’企业,用他们的牌子,走账也方便些,能省去很多麻烦。”
陈凡沉吟片刻,拍了板:“挂靠就挂靠!名头是虚的,先把事情干起来是实的。就叫‘红星街道生产服务公司技术开发部’,对外可以简称‘启明技术部’。卫国,这方面你熟,手续尽快跑下来。”
就在他们忙着收拾“新家”的时候,周师傅带来的一个消息成了及时雨。
“城南李家屯那边,有个红星食品包装厂,厂长姓马,是我以前带过的徒弟。”周师傅一边用砂纸打磨着桌面的毛刺,一边说,“他们厂那台老式脚踏封口机,还是五几年的老古董,效率低不说,封口质量也不行,老是漏气,客户投诉多得要命。他们想买新的,资金紧张,也找不到合适的型号。找我打听有没有办法改造一下。”
陈凡眼睛一亮:“食品包装封口机?这个咱们能搞!原理不复杂,关键是精度和稳定性。大刘,你跟我先去现场看看情况。”
第二天,陈凡带着大刘,骑着自行车颠簸了一个多小时,才找到藏在城乡结合部的红星食品包装厂。厂子不大,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甜腻腻的香精味。马厂长是个黑瘦的中年人,见到周师傅介绍的“专家”这么年轻,眼神里带着明显的怀疑。
那台待改造的封口机更是惨不忍睹,锈迹斑斑,运行时发出“哐当哐当”的噪音,封出来的口袋,十個里面有兩三個不是没封牢就是烫穿了。?求,书.帮. !免\费?阅·读^
“陈工,不是我不信您,实在是这机器……唉,耽误生产啊!”马厂长愁眉苦脸。
陈凡没多说什么,和大刘一起,围着机器仔细查看了半天,又询问了操作工具体的问题。他心里迅速有了底。
回到他们那个简陋的“技术开发部”,陈凡立刻召集几人开会。
“机器主体结构还能用,主要是传动和加热控制系统太落后。”陈凡在黑板上画着简图,“我的想法是,保留机架和部分机械结构,把脚踏驱动改成小型电机驱动,加装调速器控制封口速度。最关键的是加热控温系统,必须改!用可控硅调压,配合热电偶做温度闭环控制,保证温度稳定,误差控制在正负五度以内。再加个简单的光电检测,确保包装袋到位再封口,避免空封。”
大刘听得连连点头:“凡哥,这方案行!电机和调速器好弄,可控硅和热电偶我去找找门路,应该能找到国产的,便宜。”
周师傅琢磨着机械部分:“传动部分得重新做对齿轮,精度要高,不然速度不稳。轴承也得换新的。这活儿我来。”
赵卫国则开始算经济账:“电机、控制元件、材料加工费……粗算下来,成本大概控制在八百块以内。咱们报多少钱合适?马厂长那边预算估计也紧张。”
陈凡想了想:“咱们第一炮,不求赚多少,但要打响名声。成本价,加上百分之二十的辛苦费,报个九百六吧。关键是保证效果,让马厂长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提升。”
方案和报价传给马厂长,对方将信将疑,但看在周师傅的面子上,以及实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无奈,最终还是点了头,预付了三百块钱材料费。
接下来的大半个月,这个小小的“启明技术部”进入了疯狂运转模式。周师傅带着他找来帮忙的一个老钳工徒弟,在仓库里叮叮当当地加工零件,打磨齿轮,安装电机。大刘几乎跑遍了四九城的电子元器件商店和旧货市场,淘换合适的可控硅、热电偶和继电器。陈凡则负责设计完整的电路和控制逻辑,在木板墙上画满了电路图,晚上就着昏暗的灯光焊接电路板,调试参数。赵卫国负责后勤保障和对外联络,偶尔还得去街道补办些手续。
条件艰苦,几个人常常忙得满头大汗,饿了就啃口自带的老面馒头,渴了喝点晾凉的白开水。但没有人抱怨,每个人的眼睛里都闪着光,那是亲手创造价值的兴奋感。
期间也遇到了麻烦。一次调试时,控温电路突然失控,加热片持续发热,差点把试验用的塑料膜点燃,幸好发现得早。还有一次,传动齿轮
啮合不好,运行时噪音巨大。但每一次问题,都在陈凡的带领下一一解决。
终于,到了去食品厂安装调试的日子。马厂长和几个工人都围在旁边,神情紧张。接通电源,按下启动按钮,改造后的封口机发出了平稳得多的运行声。输送带匀速前进,加热头精准落下,抬起。第一个包装袋出来,封口线平整牢固。
马厂长亲自拿起袋子用力撕扯,封口纹丝不动。他又连续测试了几十个,无一漏气,封口质量远超之前。
“神了!真神了!”马厂长激动地握着陈凡的手,“陈工,你们这技术,没得说!效率比以前快了起码三成!这质量,太好了!”
他当场痛快地支付了剩余的六百六十块钱尾款,还额外硬塞了两条“大前门”香烟。“以后厂里设备有啥问题,还找你们!我帮你们宣传!”
拿着这第一笔正式的公司收入——九百六十块钱,以及那两条烟,四个人回到他们那个破仓库,相视而笑,尽管疲惫,但脸上都洋溢着难以言喻的成就感和喜悦。这不仅仅是钱,更是市场对他们能力的认可,是“启明”这个名字迈出的最坚实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