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夫妻同心
每天清晨,当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陈凡便会轻手轻脚地起床。他先去公共水房打来清水,然后将小煤炉提到走廊上生火。蓝色的火苗舔舐着锅底,发出轻微的呼呼声,小米粥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冒着泡,米香混合着清晨微凉的空气,唤醒了崭新的一天。
冉秋叶通常会在粥香中醒来。孕期嗜睡,但她总是坚持要起来和陈凡一起吃早饭。她会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将小小的房间收拾得窗明几净。窗台上,她种下的小葱和蒜苗已经冒出了嫩绿的芽尖,给这简陋的房间增添了不少生机。
“今天这粥熬得正好,不稀不稠。”冉秋叶坐在桌边,小口喝着粥,点评道。
“火候把握得还行吧?”陈凡有些得意地挑了挑眉,将一个剥好的煮鸡蛋放到她碗里,“多吃点,你现在可是两个人。~幻′想-姬? .更/新!最-快.”
“你也是,在学校吃食堂,肯定没家里顺口。”冉秋叶看着他,眼神温柔,“下次回来,我给你包点饺子冻上,你带回学校吃。”
简单的对话,充满了日常的烟火气和彼此挂念的温情。饭后,陈凡会抢着洗碗,冉秋叶则拿起抹布,将桌角、柜子仔细擦拭一遍。阳光透过窗户,将两人忙碌而和谐的身影投在白色的墙壁上,仿佛一幅动态的、名为“家”的温馨剪影。
傍晚,陈凡从厂里回来(他趁着假期在厂里进行一些技术指导和项目收尾工作),常常会看到冉秋叶已经在公共厨房里忙碌。她系着那条碎花围裙,动作因为孕肚而略显笨拙,却依旧从容。锅里的菜刺啦作响,香气四溢。
“回来了?今天顺利吗?”听到脚步声,冉秋叶回头,脸上露出自然的笑容。
“嗯,挺顺利的。”陈凡放下帆布包,很自然地走到灶台边,接过她手里的锅铲,“这个菜我来炒,油烟大,你去歇着。”
“是吗?那孩子确实有进步,是你教得好。”陈凡一边翻炒,一边回应,“厂里那台老设备今天终于调试好了,效率提升了百分之十五,老王师傅乐得合不拢嘴。”
饭桌上,是他们交流一天见闻的主要场所。冉秋叶会细数班里的趣事,哪个孩子调皮了,哪个孩子进步了;陈凡则会分享厂里的技术难题,或者聊聊大学里学到的、他觉得有趣的新知识。他们不仅仅是夫妻,更是彼此最忠实的听众和最坦诚的交流伙伴。
晚饭后,是共同学习的时光。小小的书桌,一头属于陈凡,摊开着大学的教材、张工送的那本《机械设计手册》,以及他演算的草稿纸;另一头属于冉秋叶,摆放着学生的作业本、她的教案,以及那本记录着家庭规划和礼金往来的硬壳本。
台灯的光芒将两人的身影笼罩在一片温暖的光晕里。房间里很安静,只有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和偶尔翻动书页的轻响。有时,陈凡会遇到一个难解的工程问题,眉头紧锁;有时,冉秋叶会为一篇学生作文的批语斟酌良久。
“秋叶,你来看看这个受力分析图,我总觉得这个地方的约束条件设得有点问题。”陈凡会指着图纸请教。
冉秋叶虽然不懂高深的机械原理,但她逻辑清晰,有时能从旁观者的角度提出意想不到的看法:“这里……如果把这个支点看成是固定的,是不是会简单些?”
陈凡顺着她的思路一想,茅塞顿开:“对啊!我怎么没想到!还是你厉害!”
冉秋叶抿嘴一笑:“我哪懂这些,就是瞎说的。”
有时,冉秋叶也会拿学生的作文给陈凡看:“你看这篇,写他爸爸是炼钢工人的,虽然语句还有点稚嫩,但感情特别真挚。”
陈凡接过本子,认真地看着,点点头:“是不错,能看出孩子对父亲的崇拜。你引导得好,让他能把真情实感写出来。”
在这种相互陪伴、彼此启迪的氛围里,时间仿佛都流淌得格外缓慢而充实。他们不仅是生活上的伴侣,更是精神上的同行者。陈凡的严谨和开拓,影响着冉秋叶看待问题的方式;冉秋叶的细腻和人文关怀,也潜移默化地柔软着陈凡那颗偏向技术理性的心。
周末,如果天气晴好,他们会一起去附近的公园散步。陈凡会小心翼翼地搀扶着冉秋叶,走在林荫小道上,听着鸟鸣,看着其他带孩子玩耍的家庭,讨论着他们未来孩子的模样和名字。
“如果是男孩,就叫陈默,希望他沉静有力量。”
“如果是女孩,就叫冉曦,像早晨的阳光一样温暖明亮。”
平淡的话语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夜深人静时,陈凡会轻轻抚摸着冉秋叶隆起的腹部,感受着里面小生命有力的胎动,心里被一种巨大的满足感和责任感填满。而冉秋叶则会靠在他怀里,听着他沉稳的心跳,觉得世间所有的安稳与幸福,莫过于此。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在这间小小的筒子楼新家里,他们用爱和相互支持,一点点构筑着属于他们的、坚实而温暖的未来。所有的风雨似乎都已远去,只剩下岁月静好的安宁,和共同前行的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