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项目负责人

四合院里的风波与裂痕,如同北京春秋时节的风沙,虽能一时搅得天昏地暗,却终究会沉淀下去,生活依旧要沿着固有的轨道前行。对于陈凡而言,院里的糟心事只是噪音,他的主战场,始终在轧钢厂的技术科。

经过上次齿轮攻关一役,以及全厂大会上硬怼许大茂的“壮举”,陈凡在技术科的地位变得微妙而稳固。老技术员们不再把他单纯看作一个幸运的、有天赋的年轻人,而是真正将他视为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技术力量。甚至隐隐的,有了一丝忌惮。

张工对此乐见其成,更加放心地将一些任务交给陈凡独立完成。而陈凡也凭借着扎实起来的技术理论和超越时代的视野,总能高效且高质量地完成任务,甚至时常能提出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小改进。

这天刚上班,张工就把陈凡叫到了办公桌前,脸上带着一丝郑重和考验的意味。

“小陈,手头的工作先放一放,有个紧急任务交给你。”张工指着桌上的一份生产通知单。

陈凡接过一看,是厂里一批紧急出口订单的部件加工任务。数量大,工期紧,要求高。

“这批活,一车间那边负责粗加工和初步精车,最后一道精磨工序在我们技术科负责的精密磨床上完成。原来的生产流程是各干各的,衔接不畅,效率不高,偶尔还会因为交接不清出点小差错。”张工介绍着情况,“生产科和技术科商量了一下,决定成立一个临时的小型技术改进项目组,不是改进设备,而是优化这个特定产品的生产流程,目标很明确:缩短流转时间,降低交接差错率,保证按期保质交货。”

他看向陈凡,目光炯炯:“这个项目组,厂里决定由你来担任临时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陈凡心中一动。虽然只是个临时性的小型项目,但这意味着他第一次正式脱离了纯粹执行者的角色,开始承担一部分管理和协调的职责!这是技术员向更高岗位迈进的必经之路,也是对他能力的极大信任。

“我?”陈凡保持着冷静,确认道,“科里还有不少老师傅……”

“老师傅有老师傅的任务,这个项目不大,但琐碎,需要细心和条理,还要能和车间工人有效沟通。我觉得你合适。”张工语气肯定,“怎么,没信心?”

“有信心!”陈凡立刻表态,眼中燃起斗志,“谢谢张工信任!保证完成任务!”

“好!要的就是这个劲儿!”张工满意地点头,随即又提醒道,“不过,你也别掉以轻心。项目组不光有你,还有从一车间抽调来的两个老工人,一个姓李,四级钳工,一个姓赵,三级车工。都是老师傅,手艺没问题,但脾气……可能有点倔,你得有点心理准备,既要尊重老师傅的经验,又要能推动流程改进。这其中的分寸,你自己把握。”

陈凡明白了,这是对他技术能力之外的情商和管理能力的考验。他郑重地点点头:“我明白,张工。我会注意方式方法。”

拿着张工签发的项目通知书,陈凡深吸一口气,感到肩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立刻行动起来。

首先,他没有直接去车间指手画脚,而是先回到自己桌前,仔细研究了一遍生产图纸和技术要求,又去资料室调阅了之前类似产品的生产记录和交接单,找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卡点和浪费时间的环节。

做到心中有数后,他才带着资料,来到了一车间指定的工作区域。

老师傅李师傅和赵师傅已经等在那里了。李师傅五十多岁,脸庞黝黑,手指粗糙,正拿着个零件在手里掂量,眼神里带着老工人特有的审视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视。赵师傅稍年轻些,但也四十多了,靠在机床边,面无表情地抽着烟。

看到陈凡这么个年轻小伙子走过来,两人交换了一个眼神,都没主动说话。

“李师傅,赵师傅,你们好。我是技术科的陈凡,负责咱们这个流程优化项目组。”陈凡走上前,态度不卑不亢,主动伸出手。

李师傅慢悠悠地放下零件,象征性地跟他握了一下,语气不咸不淡:“哦,陈技术员啊,听说过。张工让我们俩老头子听你安排。”话语里听不出多少热情。

赵师傅更是连手都没伸,只是点了点头,吐出一口烟圈:“陈负责人,有啥指示就说吧,活儿堆着呢。”

气氛有些冷淡和尴尬。陈凡能感觉到他们那种“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潜台词,以及对于被一个年轻人领导的天然抵触。

他不急不躁,笑了笑:“李师傅,赵师傅,您二位是老师傅,经验丰富,我哪敢说什么指示。这次项目,主要是想借着二位老师傅的手艺和经验,一起琢磨琢磨,怎么把这批活干得又快又好又省心。咱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按时交出合格产品。”

他先放低姿态,肯定对方的价值,强调共同目标,这是消除抵触情绪的第一步。

接着,他没有立刻抛出自己的方案,而是拿出之前的交接记录和生产数据,虚心请教:“这是我刚才看的之前几批活的记录,我发现从粗加工转到我们精磨,中间光是清点、签字、搬运,平均就要耗掉将近半个小时,有时候因为记录不清还要返工核对。二位师傅经验多,觉得这个环节有没有能省点时间的办法?”

他把问题抛出去,引导对方思考,而不是直接命令。

李师傅瞥了一眼记录本,哼了一声:“一直都是这么干的,能有啥办法?不点清楚,出了问题算谁的?”

赵师傅也附和:“就是,小心无大错。磨刀不误砍柴工。”

陈凡点点头,表示理解:“您二位说得对,责任清晰最重要。那如果我们能不能在清点方式上做点小改动?比如设计一个简单的流转卡,跟着零件走,粗加工完一项,就在卡上划个勾,双方确认签字,最后汇总清点也快?或者划定一个固定的交接区,减少搬运距离?”

他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改进方向,而不是空泛的指责。

李师傅和赵师傅愣了一下,互相看了一眼。他们习惯了按部就班,很少去想这些“琐事”还能怎么优化。陈凡提出的办法,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

“流转卡?跟着零件走?”李师傅沉吟了一下,“这倒是个新鲜法子……好像能省点事?”

陈凡趁热打铁,拿出早就画好的简易流转卡草图:“这是我初步想的,您二位看看,这样行不行?有没有哪里不合适?您们经验足,多提意见。”

他把草图递过去,姿态放得很低,充分给予对方尊重和参与感。

李师傅和赵师傅凑过来看,开始还带着挑刺的心态,但看着看着,就被吸引了进去,开始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修改意见:“这儿不行,工人忙起来谁记得划勾?得弄个明显点的……”

“这个签字栏放这儿不方便,得挪一下……”

“交接区倒是可以设在那块空地上……”

不知不觉间,气氛从最初的冷淡抵触,变成了热烈的讨论。陈凡认真听着,记录着,适时地肯定他们的建议:“李师傅您这想法好!确实更实用!”“赵师傅考虑得周到,这点我没注意到。”

当老师们感觉自己的经验被重视,意见被采纳时,他们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就被调动了起来。

最终,一个融合了陈凡的系统思维和老师傅实操经验的优化方案初步形成。陈凡没有居功,而是总结道:“太好了!还是二位老师傅经验丰富,这几个修改点太关键了!那咱们就按这个新流程试一天看看效果?我负责去把流转卡印制出来,协调好交接区。”

李师傅和赵师傅脸上露出了笑容,虽然还有点别扭,但明显顺气多了。

“成!就按陈技术员说的试试!”

“嗯,是比老办法显得利索点。”

陈凡知道,这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执行过程中的细节磨合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但他成功地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赢得了项目组成员初步的认可,而不是一开始就陷入对抗。

他拿着修改好的方案去找张工汇报,并申请资源印制流转卡。张工看着条理清晰的方案和上面两位老师傅的修改笔迹,眼中露出赞赏的目光。

这小子,不仅技术硬,搞管理和协调,看来也有点天赋。

陈凡的第一次项目管理之旅,正式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