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汉唐衣冠就是好看
其他的空间内——二号空间。-我^得¢书\城. !醉*新`章/结^庚¨薪`筷^
一共也是有五人。
分别来自——大汉朝的桑弘羊、武周朝的狄仁杰、大唐朝的张说、宋朝的范仲淹、满清的李光地。
狄仁杰与张说正在交谈。
“久闻狄公善断,今日得见,实乃三生有幸!”
张说恭敬地为狄仁杰斟茶。
“张相公客气了。”
“老夫观你气度不凡,必是朝廷栋梁。”
狄仁杰含笑接过茶盏。
“晚辈在朝时,常以狄公执法如山为楷模。”
张说压低声音道。
“为官之道,贵在持正。”
“无论身处何朝,此心不变。”
狄仁杰会意,轻抚茶盏。
“狄公教诲,晚辈谨记。”
张说郑重颔首。
二人的对话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
既交流了为政心得,又避开了可能涉及敏感朝政的具体内容。
大唐,开元年间。
长安大明宫内,李隆基正凝神注视着光幕。
看到狄仁杰与张说相谈甚欢,李隆基唇角不由泛起笑意。
他轻抚御案上那本翻旧的《梁公录》,眼中满是追慕。
“若能再见狄公一面......”
李隆基轻声自语,随即又摇头失笑。~小^税′C·ms′ ,勉·废!粤_毒\
当镜头转向张说时,李隆基不自觉地坐首了身子。
这位开元贤相此刻正与偶像狄仁杰从容对答,让他既欣慰又期待。
“道济啊道济......这天幕问答,正是你大展才华之时。”
李隆基指尖轻扣案几,嘴角微微勾起。
想起天幕此前展现的安史之乱,李隆基眼神一凛。
“但愿此番能得神豆......”
“朕与这大唐的将来,都要倚仗你们这些贤臣了。”
他低声轻语,目光始终未离光幕中那道挺拔的身影。
武周。
神都洛阳万象神宫内,武则天凤目微眯,凝视着光幕。
看到狄仁杰与张说相谈甚欢,武则天唇角勾起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
“怀英倒是到哪儿都能与人相谈甚欢......”
她轻抚着御座扶手,语气意味深长。
“狄公向来善于交际。”
上官婉儿侍立一旁,轻声应和。
“这张说......是李唐的臣子吧?”
武则天目光扫过光幕中其他几位名臣,最终又落回狄仁杰身上。
“看来这光幕之中,倒是不分周唐......”
她端起茶盏,轻轻吹散茶烟。,k,a-n_s\h!u.c·m?s\.*c·o*m`
当看到狄仁杰巧妙避开敏感话题时,武则天眼中闪过一丝满意之色。
“不愧是朕的宰相。”
“不过......待怀英归来,朕还是得好好问问......”
她放下茶盏,对上官婉儿道。
目光再次投向光幕时,武则天眼中己带上几分深思。
光幕内。
二号空间,范仲淹与桑弘羊的讨论渐入佳境。
“桑大夫首创均输平准,实开经济治国之先河。”
范仲淹恭敬一拜。
“范公气度不凡,想必在理财之道亦有高见。”
桑弘羊还礼道。
“不敢当。”
“范某在地方试行义仓之制,倒是与桑大夫平准之法理念相通。”
范仲淹摆摆手,语气谦逊。
“愿闻其详。”
桑弘羊眼前一亮,再次拱手一拜。
“桑大夫以官府调控物价,范某则主张以常平仓调节粮价。”
“虽形式各异,其理相通——皆在平衡供需,惠及百姓。”
范仲淹娓娓道来。
“妙啊!”
“范公之见,令某受益匪浅!”
桑弘羊抚掌赞叹。
二人越谈越投机,从盐铁专卖谈到赋税制度。
“若早得闻范公高论,之前在朝时的方案必能更加完善!”
桑弘羊不时击节称叹。
一旁的李光地默默听着,不自觉地摸了摸脑后的辫子。
看着范仲淹宽袍大袖的飘逸,桑弘羊高冠博带的庄重,再对比自己这身满清官服和长辫......
他只觉脸上发烫,心中涌起一阵难言的自卑。
“李大人对此可有高见?”
范仲淹察觉到了李光地的局促,温和地问道。
李光地慌忙起身,辫子随着动作不雅地一晃。
“二位所论精深,光地......光地以为,经济之道,贵在因地制宜。”
他强自镇定,说话时,手指不自觉地绞着官袍的袖口,恨不得把这身“蛮夷”服饰藏起来。
“李大人何必过谦。”
桑弘羊爽朗一笑。
“正是。”
“观李大人气度,必是经世之才。”
范仲淹也温言道。
李光地闻言,虽勉强笑了笑,但心底那份因服饰和发饰差异而产生的隔阂感却丝毫未减。
他暗想——
若是以汉唐衣冠立于此处,该是何等自在。
这个念头一起,更觉此刻这身打扮格外刺眼。
大汉。
刘彻看着李光地的满清服饰,眉头紧锁,眼中闪过一丝不悦。
“这身打扮......当真碍眼。”
“异族入主中原,实非华夏之福。”
他强压着心头涌起的不适,沉声道。
“陛下息怒。衣冠虽异,但既入天幕之局,想必此人确有才干。”
卫青见状,温声劝解。
“陛下快看!桑大夫正与那宋臣相谈甚欢呢!”
霍去病兴奋地指着光幕。
“朕选派弘羊出战,果然没错!”
“看他与后世能臣论道,定能获益良多。”
刘彻这才神色缓和下来,目光聚焦在桑弘羊身上。
“桑大夫聪慧过人,若能习得后世经济良策,于我国推行均输平准大有益处。”
卫青含笑附和。
“正是此理。”
“弘羊若能借此机会,将后世先进的经济理念融会贯通,必能助朕完善平准之法。”
刘彻前倾身子,专注地盯着光幕中交谈的二人。
“陛下圣明!到时候咱们的军费就更充足了!”
霍去病笑道。
“且看弘羊如何与这些后世英才切磋。”
刘彻终于露出笑容。
虽然李光地的服饰仍让他感到不适,但刘彻己将注意力完全放在了桑弘羊的学习交流上,期待着这位心腹重臣能从中获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