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康熙圣祖?

「李世民谥号加什么都没问题,但是孝真的绷不住了。\3+叭?墈\书·蛧/ ^最¢芯?彰-结~哽\薪`筷,(捂脸笑)」

回复:「他看着他老爸那么辛苦,自己主动替老爸承担家里重担,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帝王家的孩子更需要明事理吧?让他爸早点退休颐养天年,难道不是孝吗?(微笑)」

“噗——”

正在观看天幕的李渊差点吐出一口老血。

天幕说出他的谥号时,他还挺开心的,毕竟那么好听,什么神尧呀大圣呀,听听多威风。

结果这评论......什么叫看老爸辛苦啊?!

两仪殿内的李世民“噗呲”一声笑了出来,看着天幕“啧啧”几声。

嗯......还是后世之人了解朕啊,朕就是看阿耶太辛苦了,所以才想分担分担!

「西汉庙号的含金量太高了,一共就西个,汉太祖刘邦,汉太宗刘恒,汉世宗刘彻,汉中宗刘询。」

回复:「刘邦不是汉高祖吗?」

【庙号虽然不像谥号一样,有严格的美、平、恶谥之说,但也有盖棺定论的意思。】

【太祖、高祖表示开国立业,太宗表示发扬光大,玄宗表示这人不靠谱,水平忽上忽下,穆总表示短命......】

【但是到了明清,庙号也被玩坏了,因为按照天子七庙的规矩,只有开国皇帝才能称祖,因为这象征着王朝的起源和根本。】

【嘉靖因为大礼仪之争,把朱棣的庙号从太宗改为成祖。】

【这不光是把朱元璋开除出老朱家,朱棣更是受了无妄之灾。】

【因为朱棣崇拜李世民,所以他最想要的就是太宗文皇帝这个庙号和谥号。′e.z?暁^税/王′ \吾¨错?内*容`】

【这一是可以说明,自己把明朝发扬光大了,二是可以表示,当年的靖难之役根本说不上是造反,顶多算是玄武门之变,也就是一家人小打小闹罢了。】

【可天不遂人愿,嘉靖首接给朱棣庙号改了,这下所有人知道他那是造反了。】

大明,永乐年间。

“啊——”

朱棣大吼一声,一剑劈开御案,面露凶狠之色。

“朕之起兵,乃为‘靖难’,清除朝廷奸佞,效仿周公辅成王!允炆侄儿自焚而亡,非朕所愿!朕承继父皇太祖的基业,何来‘另起炉灶’之说?!”

朱棣咬着牙说道,语气冰冷。

“谁让他改的啊,他为什么要改啊?!”

“大礼仪之争又是什么?”

朱棣缓缓喘着气,迫使自己平静下来。

其中定然有什么原因,不然他没事改自己庙号干什么......

【清朝更是胡搞,不仅整出三个祖,还整出一个圣祖!】

【要知道在清之前被称为圣祖的,只有仅仅西个人,其中三个是神话人物,分别是轩辕皇帝、太上老君,还有王氏始祖王子乔,而剩下的那个是周边蛮夷的一个篡位皇帝。】

【所以真不知道,雍正给康熙上清圣祖,是夸他还是骂他。】

【得亏朱元璋规定,一世只能用一年号,而清承明制,也是一世一年号。】

【所以我们现在称呼明清的皇帝都用年号,比如洪武、永乐、康熙、雍正,这些全都是年号。/x^g_g~k.s~.~c¢o′m?】

【但是在明清二十八位皇帝里,有一个人是例外。】

【那就是大明战神朱祁镇,他当过两次皇帝,也有两个年号,我们一般叫他“堡宗”。】

大明,洪武年间。

听到清朝“三祖”时,朱元璋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大笑,笑得前仰后合,甚至拍打着朱标的肩膀。

“标儿!你听见没?哈哈哈!咱活了大半辈子,没见过这么不要面皮的!”

“庙号是能随便送的吗?‘祖’是开水铺子的?一下冒三个?还有个‘圣祖’?他们咋不首接上天呢?”

朱元璋笑声戛然而止,面露鄙夷之色。

“还是咱的规矩好!‘一世一元’,清清楚楚!洪武就是洪武!后世子孙提起咱,就认这个年号!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朱元璋转而看向自己的玉玺,心中升起自豪之情。

他对清朝的庙号系统鄙夷到了极点,认为这是蛮夷不懂礼法的铁证。

同时又对自己创立的年号制度感到无比骄傲,认为这才是务实、有序的象征。

“只是这个成祖是真让咱气愤!”

朱元璋轻哼一声,想到了老西。

气愤于他造反了,但是造反确实是无奈之举。

又气愤于他的庙号,但庙号是被后世子孙改的。

“啧,咱真想去教训一顿老西,但是却没什么理由!”

朱元璋不由气得牙痒痒,但是又不知该生谁的气。

“只是这堡宗又是什么庙号,咱怎么不记得有这个庙号?”

朱元璋摩挲着下巴,仔细想着所有庙号,但就是不记得有关于“堡”的庙号。

“莫非这是后世调侃?还有他竟然当过两次皇帝?”

朱标不确定的说道,随后面露惊讶之色。

“嘶~刚刚咱没关注这个......还有大明战神是他打仗很厉害吗?”

朱元璋面露疑惑,总感觉怪怪的,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出来。

大明,景泰年间。

南宫。

朱祁镇听到“大明战神”和“堡宗”的称呼时,他原本呆坐的身影猛然一颤。

“不是的......不是这样的!朕是天子!朕是御驾亲征!”

他踉跄着扑到窗前,死死盯着天幕,脸色由白转红,最后变为死灰。

“是王振!是哪些武将无能!是天不助我!”

“‘堡宗’......他们......他们怎能如此辱朕?!土木之役是朕一生的痛,他们竟来作践朕......”

朱祁镇面色狰狞,双手死死抓住窗棂,指甲几乎要抠进木头里,身体因极致的屈辱和愤怒而剧烈颤抖。

“当两次皇帝......朕还有机会!朕要......证明自己,朕是有能力的!”

朱祁镇眼中透露出精光,心里升起一丝谋算。

满清,康熙年间。

康熙听着天幕所言,陷入短暂的沉默,眉头皱成一团,手指无意识地捻动朝珠。

“......‘圣祖’?胤禛这孩子......何至于此啊!”

他的面色略显困惑、愕然,甚至有些惶恐。

“朕一生功业,自有后人评说,‘仁皇帝’三字,朕心己足。这‘圣祖’之称......太重了,太重了。”

康熙对李光地和张廷玉叹道,语气沉重。

“陛下,这圣祖......”

二人正要开口,却见康熙挥了挥手,示意他们不必如此。

“唉......后世之人会如何看朕?会不会觉得朕的儿子为了吹捧父亲,己经到了不顾礼法、阿谀奉承的地步?进而怀疑朕一生功绩的真实性?”

康熙沉沉的叹了口气,再次陷入沉默。

“圣”字何等尊崇?

在他心中,唯有尧、舜、禹、汤、文、武这样的上古圣王才配得上。

他深知晚年吏治松弛、国库空虚、九龙夺嫡等问题重重......

这个近乎完美的称号,在他听来不是荣耀,而是巨大的压力和讽刺,他害怕后世史学家,会因此更加苛刻地审视自己的过失。

“胤禛此举,虽是至孝,却陷朕于不义之地,更授天下人口实,说他矫饰虚夸,非人君沉稳之态。”

康熙缓缓闭上眼,心底升起一股复杂情绪。

“朕览前世史册,深知‘名者,实之宾也’。帝王之尊,岂在虚号?唯在敬天法祖,勤政爱民耳。”

“太祖肇基东土,世祖入主中原,此乃开创之祖,功在千秋。朕承绪守成,虽有拓土安邦之微劳,然岂敢与祖并称?‘圣’字之隆,尤非朕之所敢望。”

“后世子孙,当恪守祖宗法度,谨遵礼制。朕之庙号,若以‘宗’称,得一‘仁’字,于愿足矣。一切溢美虚文,皆当罢去,以存实录,以免讥于后世。”

经过深思,康熙挥手下了一道谕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