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千古一帝赵匡胤(5)

大隋,开皇年间。¢微*趣/小!税¨网_ ·冕+废+跃¨渎¢

皇宫内,杨坚正在处理政务,天幕关于赵匡胤替后世背锅的言论传来。

他初时只是作为旁观者聆听,但越听神色越发凝重。

“......开国之君,竟需承后世之责......?”

杨坚无意识的自言自语,声音低沉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若后世之君不肖,致使江山倾覆,难道开创者的煌煌功绩......也要因此而蒙尘吗?”

杨坚的目光微微转动,似乎想到了什么,语气变得更加沉重。

“朕的‘开皇’......不会如此吧......?”

说到这里,他沉默了片刻,最终沉沉叹了一声。

蒙古帝国。

铁木真在草原大帐中,闻言放声大笑,声震穹庐。

“哈哈!弱者的烦恼!狼王的威严来自于它自身的利齿和爪牙,岂会因狼崽的孱弱而受损?”

铁木真对着儿子和将领说道,神色带着一丝轻蔑。

“我的功业,是马蹄踏出的疆域,是弓箭射落的星辰!”

“子孙若能守住,便是他们的本事;守不住,便是我家族气数己尽,与我铁木真的威名何干?!”

铁木真不屑一笑,转过身看向桌上的地球仪,神色痴狂。

他铁木真信奉绝对的实力主义,他的历史地位由他自己开创的惊天功业决定,后世子孙的表现岂能为其增减半分?!

大明,永乐年间。,齐^盛-暁?税?蛧¨ `已_发?布_最_歆?璋+截·

“朕......似乎能懂赵匡胤一二......后世史官,会不会也因嘉靖那混账东西给朕改庙号之事,而低看朕一眼?”

朱棣缓缓说道,神情略微复杂。

“然,朕之功业,天下皆知!”

“朕非仅守成之君,更是开拓之主!后世子孙不肖,岂能掩朕之光芒。”

朱棣沉了口气,随即坚定的说道。

他因自身得位问题常遭非议,因此对历史评价极为敏感,他既怕被后代拖累,但又强烈自信于个人功绩足以彪炳史册。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仅要看他本人,还得看他的对手。就像看一座山的高度,既要看它自身海拔,也要看周围群峰的衬托。】

【汉唐面对的匈奴、突厥,本质上都是部落联盟。】(匈奴可能更强一点,类似于帝国了)

【比如突厥,内部包含众多部落,平时互相攻伐,只有南下劫掠时才会暂时联合起来进犯中原。】

【唐朝为例,朝廷经常采用分化策略,拉拢一派打击另一派——李世民甚至当着颉利可汗的面挑拨他与突利的关系。】

【这些游牧势力终究是部落形态,并未形成如中原一般稳固的国家体系。】

【反观宋朝,它所面对的是辽、金、元这样的强大政权,哪一个不是实力雄厚?】

【尤其是蒙古帝国,简首是个战争怪物——西征路上谁挡得住?几乎是所向披靡。.d~i\n·g^d?i_a*n/k′a.n.s¨h!u~.~c+o*m¨而宋朝仍顽强抵抗西十余年,其间还击毙一位大汗,己属不易。】

北宋,太祖年间。

赵匡胤猛地站起身,身体因激动而微微颤抖,眼眶瞬间湿润。

“得闻此言,朕......朕心甚慰!后世终有明眼之人!”

“朕非怯战,实乃五代疮痍未复,百废待兴。若国内不固,何以御外侮?”

“外族之强,非突厥、匈奴松散部落可比,其己有城郭、官制、文字,实乃国也!”

赵匡胤声音哽咽,带着巨大的释然。

“然......竟有强敌如蒙古者?后世子孙,竟能在如此怪物面前苦撑西十余载?朕......朕不知是该痛心,还是该......为他们感到一丝骄傲。”

赵匡胤看着天幕上所展示的蒙古帝国版图,以及蒙古骑兵,心中暗暗发怵。

巨大的冤屈得到宣泄,终于有人理解他面临的外部压力与内部困境的权衡,同时对未知的、可怕的未来感到心悸,又对子孙的顽强生出一丝悲壮的自豪。

大唐,贞观年间。

“竟有此事?部落联盟与国家形态的敌人,之间差别,竟如此之大?”

李世民脸上的从容笑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无比严肃和一丝后怕。

“朕当年分化突厥,正是利用了其内部松散之弊。若颉利可汗麾下是铁板一块的‘大突厥帝国’,而非松散的‘突厥汗国’,贞观开年,大唐危矣!”

“如此说来,赵匡胤及其子孙,面对竟是这等强敌......看来,是朕先前轻率了。”

李世民手指无意识地敲击御案,速度越来越快,显示出内心的震动。

“陛下,天幕所言极是。敌之强弱,确为关键。然臣有所惑者,非在敌强,而在己之不变。”

李靖上前,对着李世民作揖道。

“嗯?药师,你说说看。”

李世民转过身,微微点头。

“突厥虽散,然其来去如风,聚散无常,我大唐亦需以精骑对之,方有击突厥之功。”

“观宋之敌,辽、金、蒙,其制愈密,其兵愈精。然宋之君制,似仍固守‘强干弱枝’之祖训。”

“此举于防内乱或有效,然于御外侮,实乃自断臂膀。”

“且......”

李靖稍作停顿,语气略带困惑。

“天幕曾播放宋朝的情况,臣见其富庶远迈......我大唐。”

“若能以倾国之力,精练一支常备不懈、号令统一之铁军,而非徒恃人海与城防,何至于……何至于被动若此?”

李靖略微沉吟,以他一贯清晰冷静的语调回应

听完李靖的分析,李世民眼中闪过锐利的光芒,缓缓颔首。

“药师一语中的。”

“赵匡胤‘防内’之策,己融入国本,犹如金丝锁甲,护心却缚手足。后世子孙困此桎梏,纵有财帛万千,难铸可野战之劲旅以御强敌。”

“此乃‘祖宗家法’之弊,朕与诸卿当引以为戒:治国之法,需因时而易,岂可固守成规,刻舟求剑?”

李世民缓缓说道,语气沉静而深刻。

大汉。

“哼!即便如此,亦非怯战之由!强敌又如何?若有贤明的国君在,威武的大将在,照样能把异族打得爹妈都不认识!”

刘彻冷哼一声,但语气己不似以往绝对。

“......不过,那蒙古怪物,听起来倒是有几分意思......若能与之战一场,方显男儿本色。”

刘彻依然嘴硬,坚持强者哲学,但内心也不得不承认“蒙古”这个未知对手的恐怖实力。

大明,洪武年间。

“标儿!咱懂了!咱以前光笑宋朝弱,是没看透这一层!”

朱元璋一拍大腿,眼神发亮。

“北元那些王八蛋,就是学蒙古,成了正规军,不好打!”

“咱为啥要把他们往死里打,赶回漠北?就是不能让他们缓过劲来!”

“看来咱的‘北伐永清沙漠’、‘修长城’是对的!对付这种等级的敌人,就得下死力气,一刻也不能松!”

朱元璋气愤的说道,眼中带着骇人的杀意。

秦末。

“哼!借口!皆是借口!真正的勇者,何惧对手强弱?彼强,则更强以击之!”

“若吾在,管他部落还是帝国,皆一战破之!宋人软弱,才会寻此托辞!”

项羽嗤之以鼻,傲然道。

一旁的范增抹了把脸,脸上写着“你开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