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千古一帝赵匡胤(3)

【自汉武帝尊崇儒家起,汉朝便将“仁义礼智信”这一套价值体系深深植入了社会根基。¢餿?飕¨暁`说·蛧- -首′发?两汉西百年国祚,虽以强盛立世,然而步入三国两晋南北朝,这套维系社会的道德框架也终究彻底崩解。】

【究其原因,史书斑斑可考——从当街弑君的暴行,到洛水之畔的背誓,信义与忠诚己然荡然无存。】

【在这样的乱局中,忠义既失,规则不存,剩下的便只有强权逻辑——谁握有兵权,谁便是主宰。】

这时候评论就有人说了。

「百十来个字,却让李密抽了一宿的烟。」

回复:「这句话真的绝了,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追评:「幸好他写的早,不然晚点写连孝都没了。(捂脸笑)」

「李密:你说巧不巧,你就剩个孝字,唉~我刚好也要尽孝,你不让我尽孝,那你就仁义礼智信孝一个不占了哦~」

天幕下的读书人先是一愣,随后顿时懂了这条评论在说什么,众人露出“你懂的”的会心一笑,彼此交换一个眼神,一切尽在不言中。

此时的李密正在家中读书,看到天幕提及自己,初时一愣,看懂后顿时面红耳赤,哭笑不得。

“这......这后世之人,眼光何其毒辣!”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当时确实无奈之举,亦是求生之道,怎、怎就被他们说得如此......如此不堪!”

李密以袖掩面,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_小′税¨宅^ ·罪/芯*漳¢洁_埂·薪+筷?

他自己那点精妙的、基于道德绑架的政治算计被后人一眼看穿,只觉得尴尬无比,就像作业被老师当众念出来一般!

【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两晋南北朝又为何会陷入如此持久的动荡与分裂?】

【究其根源,除了北方胡族南下带来的冲击外,更与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彻底崩塌密切相关。】

【唐朝立国后,统治者曾致力于重建这套维系社会的价值体系,可惜中途遭遇安史之乱,功败垂成。首到宋代,这套以儒家为核心的伦理秩序,才被真正重新确立并延续下去。】

【如今不少人倾向于认为儒家文化是落后的,束缚了我们的思想。但我们看待历史遗产,不应只执其一端,倘若它全然是糟粕,又怎会被中国社会沿袭运用两千余年?】

【我们理应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不能因其存在弊端,就全盘否定其中积极、智慧的部分。】

大明,洪武年间。

“哼,儒学糟粕多的很啊!什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皇帝反而排最后了?说话跟放屁一样!”

“孟轲这老家伙要是活在现在,咱肯定要砍了他!”

朱元璋想着之前读的《孟子》,心里一阵气愤。·0!0·小`税/惘* +醉~薪+彰^結?哽*辛*哙-

“还有什么,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若腹心;君之视臣若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谁敢造咱的反,咱就让他九族飞起来!”

朱元璋恶狠狠地说道,脸上青筋暴起。

明末清初。

“后世只知儒学价值观崩塌致乱,却不知其为何崩塌?”

“盖因历代帝王多取其‘忠君’、‘等级’之糟粕,为其专制张目,而弃其‘民本’、‘仁政’之精华!”

“如此之‘儒’,焉能不坏?”

黄宗羲冷笑一声,一针见血的评论道。

他认为,问题并不在儒学本身,而在于它被皇权异化成了统治工具,失去了批判精神。

【赵匡胤的政治手腕极为高明,他以陈桥兵变为契机,仅付出极小代价便完成了王朝更替;此后又通过杯酒释兵权等策略,逐步解除了各地节度使的兵权。】

【这样的操作绝非寻常人所能驾驭。赵匡胤以相对温和的方式推进权力过渡与制度转型,最大程度减少了社会动荡,对百姓生计与国家稳定都大有裨益。】

【正如后世常称赞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其本质也是以一场代价极小的宫廷行动,迅速解决了继承权之争。未波及民间,未动摇国本,从历史角度看,同样是一种高效而理智的政治抉择。】

大唐,贞观年间。

“咳咳......此言,倒也不差。”

李世民轻咳几声,眉头挑了挑,面色稍显和悦。

李世民身旁的近臣也是轻咳几声,面色如同李世民一般。

“......这也算是功德一桩吧?”

【大家看历史经常觉得,打仗爽啊打仗过瘾呀,动不动什么香积寺之战,提着刀来互掏。】

【可那都是一条条活生生的人命啊,说没就没了,连喘口气的工夫都没有。】

【要是把你扔到那种场面,你能愿意吗?】

【你难道真想天天拿着刀剑,跟人拼命吗?】

【大多从军的人并不是什么大将军、霍去病,他们也只是普通人,手上拿着刀,连为谁作战可能都不知道,就这么上战场了。】

【那个时间的百姓是真惨啊,唐末、五代,每次朝代的更迭都是伴随着战争,大量的人员伤亡。】

【但到赵匡胤这里,他就没有发生什么战争,这点十分值得点赞。】

北宋,太祖年间。

“天幕......懂朕。”

“朕历经战乱,亲眼所见,百姓最苦。易代之战,动则浮尸百里,十室九空。”

“朕能不负......先主嘱托,有欧能使江山易主而少流血,报万家太平,此心......可安矣。”

赵匡胤轻轻叹了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五代十国时期。

无数老兵和普通百姓,皆是无声的流着泪水。

“说得好啊......说得好......谁愿意打仗?谁不想安安稳稳过日子?!”

众人陷入长久沉默,然后是无尽的悲伤与认同。

他们是战争最首接的受害者,天幕的话戳中了他们内心最深的痛楚和简单的渴望。

大唐,贞观年间。

李世民神色凝重,不再有丝毫笑意。

“一将功成万骨枯......朕虽勤勉政事,然期间大小战事,又何尝不是累累白骨堆砌?”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己而用之,赵匡胤能以此法更迭,免生灵涂炭,确有其大功德!”

李世民缓缓上前,走到殿外,眺向远方,仿佛能看到想象中的尸山血海。

“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

“故善者之战,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若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或如赵匡胤这般以极小代价定鼎,方为兵家之上上策。”

李靖站在李世民的侧后方,眼中透露出职业性的冷静,以及对赵匡胤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