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刘邦是靠用人夺得天下的吗?
大汉,太祖年间。¨微¨趣?暁?税*蛧· `唔¨错!内\容!
“啧啧,这招黑,乃公熟得很啊!当年项羽那厮不就说乃公是市井无赖么?”
“你看这曹操,名声坏了,被人编排了都没处说理去!这诸葛亮,是个人才!”
刘邦躺在御榻上,翘着个二郎腿。
“陛下......此事似乎并非光彩......”
萧何站在一旁,无奈道。
“管他光不光彩,好用就行!”
刘邦摆了摆手,不在乎地说道。
而就在此时,天幕再次转变。
【刘邦是靠用人夺得天下的吗?】
“又是乃公?”
刘邦先是一愣,随即大笑起来。
“咳咳,乃公这是名垂青史啊,这天幕都提乃公好几次了!”
刘邦拉了拉衣襟,身体坐得笔首,不在意的轻咳几声。
天幕正好此时播放——
【面对答题总能选对的人,智者欣赏其判断力,杠精却酸溜溜地说“不就是蒙对的么”。】
【刘邦的用人之道在于:即便自身能力再强,也深知独木难支。】
【他将重任交付给在各个领域比自己更专业的人才,最终成就大业。这正是李世民所言“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的智慧。】
【而有些人却曲解为:刘邦是个废物,他全靠手下才能成功,离了这些人他就一事无成。】
【若认为首领无能、全靠下属才能成事,那不过是古代文人编来哄骗百姓的故事罢了。!白~马·书¨院? ¨芜,错*内′容+真正的领袖,从来都是善用人才的大师,而非坐享其成的庸主。】
满清。
“此论极妙!揭破千年迷思:所谓‘圣君’,非是无所不能,而是知所能,知所不能。”
黄宗羲摩挲着下巴,凝神思索。
“先生,这是否与您《明夷待访录》中批判君主专制......”
一旁学子语气稍显疑惑,低声问向黄宗羲。
“正是!批判独夫,不是否定领导力,而是警示:无制衡之能,终成暴政!”
黄宗羲叹了口气,沉声道。
【想当老大镇住场子,首先你得有真本事。特别是打天下的时候,最硬核的能力就是能打。】
【要是连打仗都压不住手下那帮悍将,人家自己就能闯出一片天,凭什么认你当大哥?】
【要是连局势都看不明白,分分钟被手下人架空,成了被人卖还帮数钱的冤大头。】
【连后勤都搞不定,第一桶金都攒不下来,还谈什么宏图大业?】
【做老大不要求样样顶尖,但至少每项本事都得是拔尖的。没这两把刷子,凭什么在乱世里杀出重围?】
大唐,贞观年间。
“玄龄,此话深得朕心。朕常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但若朕不是亲自率兵征战,大破宋金刚、刘武周,又怎能令诸将心服?”
李世民微微颔首,面露认同之色。*x/s~h·b-o?o!k/.\c?o-m′
“陛下圣明。正如汉高帝,若无一战定天下的本事,又如何驾驭韩信这等兵仙?”
房玄龄拱了拱手,应声回复。
“正是。为君者,既要善用人,更要能服人。朕每次亲征,就是要让将士们知道,他们的皇帝不仅会用兵,更敢用命!”
李世民面色坚毅,语气沉稳。
大明,洪武年间。
“标儿!标儿!你听听!这才是大实话!咱能得天下,不光靠会用人,是咱真刀真枪打出来的!”
“那些文人就会胡说八道,说刘邦全靠手下。放屁!你让徐达、常遇春去跟个废物试试?早他娘的反了!”
朱元璋站起身,越说越激动。
“父皇息怒......”
朱标连忙起身安慰。
“咱告诉你,当老大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能打!能判断局势!不然你就是有十个刘伯温,也是个傀儡!”
朱元璋双手按住朱标的肩膀,语重心长的说道。
【打天下就像终极生存挑战,开国皇帝都是最后的赢家。不会打仗?你连决赛圈都进不去!进了决赛圈,才能比拼其他本事。】
【事实上,因为项羽韩信太猛,导致刘邦的带兵能力一首被低估。】
【但其实刘邦是秦末汉初全国排名第三的军事家,第一的政治家。】
【真以为先入咸阳是靠偷鸡摸狗混进去的吗?】
【至于刘邦常说的“我能力一般,全靠各位相助”——领导谦虚你们还当真了?】
【张良运筹帷幄,被杨雄围困时还得刘邦亲自救场。】
【韩信点兵如神,手下精兵强将都是刘邦带出来的底子。】
【陈平计谋百出,背后是刘邦给他调配资源的支持。】
【这些牛人就像参天大树,世人只见树木之高,却看不见孕育树木的山川大地有多厚重。】
【你细品:义帝对项羽,献帝对曹操——自己不够强却拥有强大下属的,不是变成傀儡就是丢了性命。】
【单靠“会用人”就想得天下?做梦呢!】
大汉。
“仲卿!仲卿!快看此话!说得太透彻了!朕早就想说,那些儒生整天吹嘘什么‘用人如器’,简首可笑!”
刘彻激动地踱步,衣袖带风。
“若朕不是自幼习武,通晓兵法,能在上林苑练兵,能制定出击匈奴的战略,你们这些将领再能打又有什么用?”
“还记得第一次北伐时,那些老将们质疑朕的决策吗?若朕没有真才实学,能镇得住场子?能让你放手去打仗?”
刘彻突然转过身,目光锐利。
“陛下圣明。臣等虽在前线征战,但若无陛下运筹帷幄,制定方略,调度粮草,臣等确实难以建功!”
卫青恭敬行礼,眼中带着钦佩。
“正是此理!为君者,可以不会亲自上阵杀敌,但必须要懂军事,要能判断局势,要能让将领心服口服!”
刘彻满意地点头,重新坐下。
北宋,太祖年间。
“则平,你看这话说得在理。朕那些老部下们,总以为朕能得天下全靠他们拥戴。”
赵匡胤笑着摇头对赵普举杯。
“可他们怕是忘了,朕当年一条棍棒打遍西百座军州!若不是朕武艺超群,能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那些骄兵悍将凭什么服朕?”
赵匡胤站起身,做出持棍的姿势,眼中透露出凶光。
“陛下神武,自是非常人可比。但陛下最难得的是既善征战,又懂驭人之术。”
赵普重新为赵匡胤斟了杯酒,含笑说道。
“说得对!朕释兵权,是因为朕打得过他们;朕用文人,是因为朕镇得住武将。这才是为君之道!”
赵匡胤拿起酒杯,正色道。
大汉,世祖年间。
“仲华,你看后世这话,倒是说到点子上了。世人总说朕‘以柔道治天下’,却忘了朕也是马上得天下。”
刘秀轻抚胡须,对邓禹笑道。
“记得昆阳之战吗?若朕自己不懂军事,不会用兵,怎么可能以少胜多?”
“后来收服铜马军,若朕没有真本事,那些草莽英雄怎么会心服口服?”
刘秀站起身,目光看向远方。
“陛下圣明。正如天幕所言,参天大树需要厚土培育。臣等再有能力,也离不开陛下这方沃土啊。”
邓禹含笑点头,面露崇敬之色。
“为君者,可以宽厚,但不能软弱;可以会用人,但不能依赖。这才是治国之道。”
刘秀摇了摇头,微微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