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五代十国(6)
【郭威在位期间,崇尚节俭,改革弊政,减免徭役,打击腐败,为后周的强大奠定了基础。.咸`鱼¢墈¢书,王- *追-嶵\欣/漳+洁?】
【公元954年,郭威病逝,其养子柴荣继位。】
【柴荣是五代之中,最具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励精图治,致力于统一大业。】
【柴荣继位后,三征南唐,数次北征辽国及北汉,使得后周疆域版图迅速扩大。】
【此时赵匡胤跟随柴荣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成为禁军最高统帅。】
【公元959年,柴荣在北征辽国时突然病逝,将皇位传给了年仅七岁的柴宗训。因为柴宗训年龄太小,由宰相范质、王溥二人辅政。】
大唐,贞观年间。
“玄龄,可惜!真可惜矣!柴荣颇有英主之姿,若能天假之年,扫平诸国,收服幽云,未必不能成一番伟业。”
“怎奈......唉!”
李世民长叹一声,疼惜之情溢于言表。
“陛下圣鉴。”
“创业未半而中道崩阻,此乃国之大不幸。”
“可见为君者,于继承人之事,必须深谋远虑,早定国本,妥善安置托孤重臣与掌兵大将,方能避免主少国疑,神器旁落之祸!”
房玄龄点头附和,并引申出教训。
“嗯!”
李世民微微颔首,面露肯定之色。
“只是......若朕是旁人,定然希望出现一个赵匡胤,若朕是柴荣......”
李世民看着天幕,面露思索之色。!0?0`暁_说~王* _最?鑫.蟑,踕¨更*芯?快.
曹魏阵营。
曹营大帐内,曹操与荀彧对坐弈棋,谈论天幕所述。
“文若,你看这柴荣,天幕称其‘雄才大略’,后世评价甚高。”
“然依孤看来,其能得此身后名,恐怕多少沾了那赵匡胤的光。”
曹操落下一字,嘴角带着一丝玩味和洞察世事的冷笑。
“明公之意是?”
荀彧执子摇摆,沉吟片刻。
“若非他赵匡胤接着完成了统一,开辟了赵宋三百年基业,后世谁会如此笃定柴荣‘必能’统一?”
“只怕他也不过是五代又一出彩些的匆匆过客,与那李存勖无异。”
“正因继者成其功业,前者方得享大名......此乃史笔微妙之处。”
曹操轻笑一声,目光锐利。
“明公洞若观火,确是如此。”
“且观其身后,幼主嗣位,主少国疑,强臣手握重兵于外......此情此景,何似......如今......”
荀彧话音微顿,微微颔首。
“纵无赵匡胤,只怕也有王匡胤、李匡胤。”
“那后周天下,实己危如累卵,柴荣一死,倾覆只在顷刻之间。其未能妥善安排身后之事,这雄主之名,便要打些折扣了。-求\书+帮! ?已^发_布¨最+芯?彰¨結*”
荀彧缓缓道来,那枚棋子己然落下。
“嘶~此步甚险,却是唯一生路,是孤输了!”
曹操没有继续刚刚的话题,而是将棋子放回棋罐,拱手朝荀彧笑道。
【但朝廷内部内心浮动,谣言西起。】
【公元960年,北方传来战报说,契丹联合北汉率军南下,进犯边境。】
【宰相范质等人不辨消息真伪,就急忙派赵匡胤北上御敌。】
【赵匡胤和谋士赵普在陈桥密谋发动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被将士们拥立为帝,率大军回师开封,逼迫周恭帝禅位,史称“陈桥兵变”。】
天幕上,赵匡胤扭扭捏捏的穿上黄袍,表情写满了“不愿意”,但人家心底是怎么想的就不清楚了。
还有黄袍是怎么来的,那就更不必深究了~
【赵匡胤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
【五代至此结束。】
后周。
“朕......朕时日无多了......朕走后,天下......恐有巨变。”
柴荣气息微弱,但眼神锐利,对着床前的李重进等人说道。
“陛下!臣等必誓死辅佐幼主,保我大周江山!”
心腹大将们跪地哽咽,脸上淌满了泪水。
“赵匡胤......非常人也......朕能用其才,却......未必能驭其志。”
“若......若天意真在他......你们......不要做无谓的抵抗......保全自身,善待百姓......要紧......”
柴荣无力地摇摇头,露出一丝看透一切的苦笑。
作为一代雄主,在无法改变的命运前,他选择了务实,希望自己奋斗的事业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并尽可能地保全旧部和百姓。
“只是,哭了宗训儿......望匡胤,能念及旧情,善待我柴家子孙......”
柴荣说出了此生最后一句话,双目缓缓合上。
“陛下......!!”
大唐,贞观年间。
“玄成,看来这‘黄袍加身’,竟是千古一帝的开篇。倒是比朕的玄武门......显得体面些。”
李世民轻抚胡须,目光深邃地看着天幕。
“陛下,形式不同,其理一也,皆为在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以定鼎江山。”
“赵匡胤之幸,在于他成功了,且开创了一个文治盛世......史书工笔,终究是胜者书写。”
魏征躬身应答,一针见血。
“善!好一个‘其理一也’!”
“如此说来,朕倒也与他有几分惺惺相惜了,能结束百年乱世,予民太平,便是大功德。”
“过程如何,后人自有公论!”
李世民眯起双眼,微微一笑。
大明,洪武年间。
“标儿!看真切了!这就是咱为啥天天睡不着觉!赵匡胤这事干得漂亮不?漂亮!能评千古一帝,肯定漂亮的!”
朱元璋指着天幕,面色极其凝重。
“那父皇为何......”
朱标面露疑惑之色。
“就因为他是这么上来的!所以他老赵家防武将像防贼一样!最后咋样?被北方蛮子赶到江南去了!”
朱元璋打断朱标的话,声音陡然严厉。
“儿臣明白了......父皇的意思是......”
朱标恍然大悟,正要说出自己想法时,却被朱元璋再次打断。
“咱得比他更狠!既要学他结束乱世、善待前朝子孙的明白,更要绝了他老赵家文人误国、武备废弛的昏招!”
“咱的大明,得文武兼备,才能真的万年!”
朱元璋挥了挥手,斩钉截铁的说道。
大汉。
刘彻看着天幕上最后一行字,先是一愣,随即抱起胳膊,哼了一声,故意扭过头,但眼角余光还瞥着天幕。
“哼!算他有点本事,没把天下搞得更乱。”
“不过!若是朕在,岂容契丹嚣张?早就扫穴犁庭,何须后来那么麻烦!他这皇帝当得,还是不够痛快!”
刘彻停顿一下,声音稍微低了一点。
“......不过,能结束百年乱世,让百姓喘口气,倒也......勉强算是个人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