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文官们的笔下,根本不可能记录林豪的好!

朱元璋已经通过后世反馈的“安全第一”制度和“四个凡事”等口号,

验证了正是林豪提出的这套制度,推行到位,才避免了天启大爆炸的悲剧,

他绝对不能允许任何让灾难再现的纰漏发生。\b!i·q¢i¨z*w¨w?.*c^o!m¨

但是朱允炆是自己中意的继承人,

而且年岁尚小,有急功近利的小缺点也算正常,

必须得多包容,尽力去纠正他。

朱元璋收敛起失望之色,

看着朱允炆耐心地说道,

“为了应对一时之急,疏忽行事,这是短视,绝不可取。”

“这份制度很好,必须严格执行到位。”

“火药火药的安全产出,绝对不能抱有侥幸心理,这是为了长远大计考虑。”

“孙儿明白,谨记皇爷爷的教诲。”朱允炆恭敬一拜,满脸虚心受教的样子,

他也没指望自己随口挑刺,能令皇爷爷拒绝林豪的谏言,

只有林豪失宠,彻底倒台,

才能做到这一点。

朱元璋以为孙儿听进去了,心中再度恢复,“你听进去就好了,”

“你去忙吧。”

“咱也要去太庙了。”

······

朱元璋很快就坐着步撵,

进了偏殿,

一众后世皆已到位,

朱棣坐在主位上,手持一沓稿纸,正在认真翻看着。+j.i_n?w-a!n`c~h/i+j/i?.^c?o!m!

他赶忙起身让位行礼,

“儿臣拜见父皇。”

“臣孙拜见皇爷爷(太祖爷)。”

“都免礼。”朱元璋依旧保持着舒缓的心情,说话声音也显得很和煦。

一众后世皇帝紧绷的心弦,也跟着松了许多。

“不错!今日竟然有这么多新记录。”朱元璋拿起被朱棣放在桌上的稿纸,随意地翻了翻,点着头说道。

朱棣道,“是!这是佑樘和厚照从弘治、正德两朝找到的,跟林豪有关的记录,不过都比较细碎。”

朱元璋看向朱佑樘父子笑了笑,心里对他们更多了一份的满意,“甚好!还是你们从始至终尽心社稷的大事。”

朱棣、朱高炽、朱见深也对朱佑樘父子投以赞许的目光,

朱佑樘父子二人得到肯定,赶忙躬身谦辞几句。

朱载垕及其子孙皇帝,面上虽极力保持露恭谨之色,但在心底却是忧心不已,

弘治爷、正德爷毕竟不是他们的祖宗,

眼下他们两位初来乍到,就入了两位老祖宗们的法眼,

而且经过几日的接触,

他们也能感觉地出来弘治爷、正德爷,对自己这帮兴藩一脉子孙皇帝的疏离,

可除了温顺地讨好,

他们什么都做不了,

万一惹恼了两位伯祖爷皇帝,

影响到了兴藩老祖宗和嘉靖爷的命运,

断了他们一脉的根基

可就大事不妙了。-6,腰?墈_书?枉\ ^冕_废-跃?黩!

朱元璋虽然也能感觉到偏殿里微妙的氛围,但他却丝毫不在意,

他自信只要自己从头上略微一出手,后世的情况就大变样,

这帮子孙只有接受现实的份。

朱元璋开始翻读稿纸内容,

“...篇一,”

“二十六年冬,林豪入宫面圣,突然病发,胡言乱语,”

“太祖皇帝爱才心切,不仅宽赦其失仪之罪,”

“还赏赐大量贡酒,”

“嘱咐其好好诊病,注意休养,”

“然其狂悖,视圣谕如无物,”

“回去之后连日宴饮,”

“终为太祖皇帝厌弃并疏远。。。”

“篇二,”

“林豪为谋升迁,”

“不思认真办差,”

“时常当众非议太祖皇帝吝啬,有功不赏,”

“太祖皇帝得知情况,”

“收回了擢升其兼任吏部右侍郎的任命,”

“林豪自此消极办差。。。”

“篇三,”

“太祖皇帝微服私访,”

“听闻坊间消息,林豪行厌胜之术,迷惑皇帝,以此稳固权势,把持朝政,”

“太祖皇帝疑之,”

“下令彻查,”

“调查事泄,林豪提前销毁人偶,躲过了惩戒,”

“待洪武三十二年,”

“其墓被盗,随葬的日录被发现,其罪名才大白天下。。。”

“篇四,”

“林豪早年在地方为官,甘于清贫,素有清廉美名,”

“待其入京,权势日盛,愈发奢靡无度,”

“利用职务便利,购置房舍、田产无数,每每出行必乘豪华马车,在京城招摇,”

“太祖皇帝素来厌恶铺张浪费,”

“终罚没其所有家产,收回一切赏赐。。。”

“篇五,”

“林豪掌控番邦事务,短短数载,”

“各番邦使节、贸易大商只知有‘林相’,不知有大明皇帝。。。”

“。。。”

朱元璋越看眉头皱得越紧,将看完的几张稿纸往桌上一丢,

抬眸看向朱佑樘父子二人,冷声道,

“这细碎的篇一到篇五的记录,哪里找来的?”

朱佑樘拱手道,“回老祖宗,这是臣孙的人,从翰林院旧档馆里,一本叫《国臣录》文集里找到。”

朱元璋一听,脸上的不满更甚一分,“翰林院的藏档?”

“翰林们的东西,不是应该秉持客观、详实的原则吗?”

“怎么全是写林豪的坏话?”

“按它上面的说法,”

“林豪就是一个十恶不赦之大奸佞。”

听到朱元璋对弘治朝的记录心怀不满,

朱载垕等几名兴藩帝王,心里隐隐有股爽利之感,

但他们面上不显,只是垂头不语。

朱佑樘面对质问,却是不慌不忙,

短短几日接触,他知道太祖爷虽脾气爆裂,威势无双,

但还是一个讲道理的人,

只要有理有据

反倒还能多得他老人家的圣宠,“臣孙想先请教一下太祖爷,这些记录的内容,是否符合您所知实际情况?”

朱元璋凝眉,抚了抚胡须道,“不能说全部符合吧,”

“像要官、讲排场、好饮酒这些,倒是符合那混球的行事作风。”

朱佑樘再一拜,“那就没错了,”

“臣孙通过与祖宗们、还后世的娃儿们的交流,还有对旧档的查阅,知道林豪是一个有能的大才,”

“但其始终不为传统儒学界、文人士大夫们所认可,”

“教育革新在前朝废止之后,传统儒学再度成为学界的主流,”

“这些学儒之人入仕成了文官,”

“把控着朝廷的笔杆子。”

“文官们团体,历来都是道貌岸然,狭隘自利的,”

“他们会把不符合自己利益标准的君王、大臣记录地十分不堪,”

“所以,他们的笔下根本不可能记录林豪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