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科举
听到言旭说起科举,曹操微微点头,目光深邃,显然他是知道科举是什么制度的。!0?0`暁_说~王* _最?鑫.蟑,踕¨更*芯?快.
但曹操清楚,臣子当中的其他人就不清楚了,于是如今的吏部尚书陈群忍不住起身,先是向曹操行了一个大礼,这才恭敬地询问言旭:“敢问言首辅,这科举是何意?”
怪不得他如此上心,毕竟他都吏部就是负责官员升调,不问清楚不行啊。
言旭看了陈群一眼,微微一笑,然后不紧不慢地解释道:
“所谓科举,乃是一种为陛下选拔人才的制度。具体便是,设立专门的考试,分为多个科目。
其中最为重要者,有经义、策论、诗赋等。经义者,考查学子对儒家经典之理解与阐释。儒家经典乃我华夏文化之根基,蕴含着治国理考能力。诗赋者,则考查学子的文学才华与艺术修养。诗以言志,赋以抒情,一篇好的诗赋,能展现学子的才情与气质。”
当然,后面这些只是言旭嘴上说说,其实占比并不大,真正的是每门考试后面他出的那些应对各种天灾,各种农事或是案情判断的题目。
不过,为了这群家伙能更好的接受,言旭并未说出来。
“至于这考试则分为多个阶段,首先是童生试,此为科举之入门。
县试由各县县令,县长,以及吏部,礼部的官员外加检察院官员共同主持,郡试由各郡太守,一样配合吏部,礼部,检察院官员一同主持。
州试则由各州学宫总习,吏部,礼部,检察院官员一同主持。通过州试者,方可称为秀才。
秀才虽只是科举之初级功名,亦可入观政院做一学士,官居从八品为陛下门生,领从九品俸禄,连领五年。
五年过后,不再有俸禄,取消其观政院学士身份,但并不取消秀才身份。童生试每年一次。”
“成为秀才后,便可参加乡试。乡试自今年过后,每三年在各州治所举行一次,考期定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
乡试中试者为举人,举人便可在吏部挂名,出任县长,亦可在观政院继续为学士,获得参加会试的资格。”
“会试于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在洛阳,由礼部,吏部,以及检察院共同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内容与乡试大致相同,但难度更高。
会试中试者为贡士,贡士可参加殿试。殿试由陛下亲自主持,是科举的最后一关。殿试只考策问一场,根据成绩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即为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皆由陛下亲自指派职务。
贡士则指派为县令(县令和县长的区别在于管理的那个县的大小,同时这俩一个七品一个八品。′微?趣-暁-税?王¢ *耕¨新*蕞·全\)若并无空缺,则为观政院从事,等待调令。”
“科举制度之妙处,在于它为天下学子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无论出身贵贱,只要有才华、有学识,皆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为大魏效力。使得更多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众人听后,并没有太过激烈的反应。
因为说白了,现如今天下百姓有几个能读书的?所以其实言旭口中这些参加考试的学子,九成都是他们士族出身。
也正因如此,他们在言旭说完后,才没有太大的反应,毕竟就算这个科举展开,最后那些脱颖而出的也全都是他们士族之人。
只是,如此一来他们就不能随意推荐亲近之人了。
但有利也有弊吧,毕竟之前靠着你推荐我,我推荐你,那才多少人,而有科举后,他们族中会有大量的弟子能够获得当官的机会。
只是,这想法如果是其他人提出来也就罢了,可偏偏是言旭提出来的。
此刻众人皆得言旭肯定不会如此好心,这活阎王如今在他们心中也就比另一位活阎王李儒强一点而己,但也只是强一点!
于是他们纷纷向曹操进言。
只见一位老臣率先出列,其白发苍苍,满脸皱
纹,双手颤抖着向曹操行礼道:“陛下,言首辅的意见不错,但选拔官员这种事情毕竟是国之要事,关乎国家的兴衰成败。科举制度虽看似美好,但其中细节繁多,需谨慎考虑。如今贸然推行,恐会出现诸多问题。因此还是要再三思索才行。”
此人说完,陈群也接着说道:“陛下,科举选拔官员,涉及到考试的组织、评判标准等诸多方面。这些都需要制定详细的规则和制度,否则容易滋生腐败和不公。而且,选拔官员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与大魏各地息息相关。还望陛下能给臣等一些时间,回去商议一下,再做定夺。”
此话说完,不少人皆是起身赞同。
言旭听到这几人说话后,眼眸微眯,其言外之意无非意就是想要先把这件事情压下去,等他们回去商议一下再说。
可上方曹操却不管这些,对于言旭的这个提议,曹操早就清楚了,同时也十分支持,于是他大手一挥,首接表示:
“此事宜早不宜晚,就这么定下吧。如今大魏正值发展之际,急需大量人才。科举制度既能选拔人才,又能为大魏注入新的活力。不必再议,就按言首辅所说推行。”
曹操刚一说完,言旭就抢先一步,根本没给陈群几人说话的机会,首接行礼道:
“陛下圣明。科举制度一旦推行,定能为我大魏选拔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助力我大魏走向繁荣昌盛。”
此话一出,算是给这件事定了下来,其余人见状,也不好再说些什么,只能跟着行礼表示:
“陛下圣明。”
见此,曹操端坐在皇位上,扫视了一眼群臣,缓缓说道:“那便都退下吧!”
众人纷纷行礼,然后有序地退出大殿。
殿外,郭嘉想了想后,还是凑到了言旭身边:“煌望,这科举可还有其他门道?”
对于言旭,郭嘉和其他人一样,他也不会觉得言旭会对士族这般好。
要知道一个言旭,一个李儒,在士族心中现如今都是黑白双煞了。
君不见,那参李儒的折子,每天都能在辅政院单独摆一列。
见郭嘉过来,言旭轻声一笑,反而是询问郭嘉:“那奉孝觉得,此事是好是坏?”
“自然是好事!”
郭嘉虽然出身郭氏,但说实话,还真没受到郭氏什么帮助,毕竟当初他那一支都混成寒门了。
也就是他跟着曹操闯出来后,郭氏才重新贴了上来。
“既然是好事,那不就好了。”
看着言旭的笑意,郭嘉知道对方并不想讲,于是偷偷踩了一下言旭的靴子后,首接离开。
“若是需要帮忙,可来寻吾。”
而言旭则是看着靴子上的脚印,首接指着郭嘉大骂:“郭奉孝,这可是吾夫人亲手缝制的,看吾不把你家酒全部砸了!!!”
听着言旭的话,郭嘉脚下步伐瞬间加快,甚至最后首接跑了起来。而言旭见状则是快步追了上去。
一旁闲着没事来参加了一次朝会的蔡邕见状,不由无奈敲了下手中的拐杖:“汝二人,这……成何体统啊!成何体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