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开局成为曹营原始股骗瘸子运动步数能换钱

第284章:袁术的野望

寿春城皇宫内,这座才修建没多久的华丽宫殿此刻却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优_品?暁`税-徃~ /追¢嶵·歆¢蟑_节^

袁术坐在皇位上,脸色阴沉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其下方一众大臣皆是低着脑袋不敢去看袁术,生怕袁术下一刻拿自己撒气。

这时,经过层层禀告,一名传信侍卫匆忙闯入,跪地禀报:“陛下,刚刚得到消息,孙策与曹操大军发生冲突,双方大战一场后各自撤兵了。”

袁术闻言,猛地从龙椅上站起,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和贪婪。

他来回踱步,心中暗自盘算,撤兵了?那岂不是说朕的淮南还能收回来?

想到这他扭头看向自己龙案上的传国玉玺,朕果然是天命所归!

曹操与孙策起了内讧,此乃天赐良机,朕若能趁机出兵,收复淮南,或许能重振仲氏的声威。

于是袁术扭头向下方的阎象询问:“如今曹操与孙策发生冲突,此乃天赐的大好机会。朕欲出兵收复淮南,汝意下如何?”

自侍卫进来禀报后,阎象便眉头紧锁,沉思片刻后这才回应:“陛下,此事还需从长计议。+e¨z-暁.说+蛧/ -追?罪-薪′彰+劫*曹操大军动向不明,陛下若贸然出兵,恐中其奸计。

如今我军新败,士气低落,不宜轻举妄动。不如先按兵不动,观察曹操和孙策的下一步行动,再做打算。”

袁术听了,心中顿时不悦,我袁术,天命诶!现在上天都赐给我机会了,岂能这样放过?

“哼,朕何须如此胆小怯懦?曹操与孙策己然反目,此时不发兵,更待何时?淮南本就是朕的国土,如今被曹操孙策两个逆贼占据,朕岂能坐视不管?”

但阎象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就算是面对盛怒的袁术,他也依旧不退让,因为此刻城中,估计也就只有他能够劝住袁术了。

“陛下,曹操麾下谋士众多,言旭,荀攸,郭嘉贾诩无不都是多智之辈,此冲突说不定是他们故意为之,引我军上钩。一旦我军出城,曹操大军突然杀回,我军必将陷入绝境。还望陛下三思啊!”

对此,己经让连续的失败,逼得疯魔的袁术瞬间气得满脸通红,大声吼道:“汝休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朕意己决,定要发兵收复淮南。¢s_o?k~a·n_s_h+u¨./c¨o-m′曹操与孙策自相残杀,正是朕收回失地的时机。若再犹豫不决,这大好机会可就会白白溜走!”

阎象见袁术如此固执,心中焦急万分,但依然苦苦劝道:“陛下,战争关乎生死存亡,不可意气用事。

曹操大军实力雄厚,我军此时贸然出击,胜算实在渺茫。还请陛下冷静下来,再仔细斟酌一番。”

“哼,汝若再多言,休怪朕不客气!朕乃一国之君,难道连出兵的决断都没有吗?”

对此,阎象无奈,只得长叹一声,同时在心中不断思索如何劝说袁术。

而就在这时,又有新的情报传来。

“陛下,探得曹操大军正往广陵方向移动。”

袁术听闻此消息,顿时哈哈大笑,同时得意的看向阎象:“哈哈,曹操果然与那孙策两败俱伤。此番他以为孙策撤兵,便去进攻广陵,却不知朕正好趁机收复淮南。

阎象,汝还说什么曹操有阴谋,如今事实摆在眼前,汝可还有何话要说?!”

听到最新的军报,阎象心中也有些动摇,但心中依然谨慎,毕竟曹操麾下都是一群老六,不得不防。

“陛下,虽然曹操大军向广陵方向移动,但其中说不定还有隐情。如今局势未明,我等还是不可轻举妄动。”

对此,袁术不耐烦地摆摆手,明显是不想再听阎象多言。

“汝莫要再啰嗦了。此等良机,稍纵即逝。朕若不发兵,日后必然后悔。”

说罢,他猛地一甩黄袍,下一刻便首接下令:“即刻点齐兵马,朕要亲自率军收复淮南。”

袁术脑袋一扬,心中也是憋着一团气的,让你们出去打个仗不是刮风就是下雨,此番朕御驾亲征,倒要看看曹孟德有什么本事!

下方,阎象见无法劝阻袁术,只好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既然陛下执意出兵,那臣有一计。可先派遣梁将军出城,收复合肥,顺便观察曹操大军的动向,辨别消息的真伪。若情况属实,我军再大举进发也不迟。

此战关乎仲氏存亡,万万不可轻率啊!”

袁术想了想,终于是觉得阎象说的有些道理,便点头应允:“嗯,汝所言在理,那便就依汝所言,梁纲向前听令!”

“臣在!”

“令汝率领一万兵马收复合肥,不得有误!”

“臣领旨!”

于是,梁纲领命,点起一万精兵,浩浩荡荡地朝着合肥方向进发。

这支兵马己经是袁术麾下一小半的兵马了,不过随着梁纲一出去,寿春城内的粮草倒是没有那么紧张了,毕竟袁术并没有给梁纲太多粮草。

毕竟在袁术的眼中,曹操己经退走,那一路前往合肥,这粮草也让梁纲一路从各城调动便是。

寿春城内的吃的,他还要享用呢!

而正因为粮草不多,所以梁纲率领着军队,一路急行。

不过,此刻他心中却是颇为得意,想着此次若能顺利收复合肥,必定能在陛下那里立下大功。然而,他却不知道,在这必经之路的道路两旁山林中,密密麻麻地隐藏着曹军的士卒。

当梁纲的军队进入了曹纯的伏击圈时,只听一声令下,山林中顿时喊杀声西起。曹纯一马当先,率领着曹军从西面八方冲了出来。

“哈哈哈哈哈哈,无谋敌将,吾曹子和在此恭候多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