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29章 外儒内法

    等到场面稍微稳定,柳书明未和曹德有任何商议,直接提出了多项招工要求。

    报籍贯,出身,有无前科,是否能干粗活。

    有偷盗斗殴前科者,一概不收。

    柳书明又指了指曹德带来的保安队员,正色道:“你们一个记录,一个核对,剩下的维持秩序,说不清楚籍贯出身之人,全部排除在外。”

    “按籍贯分组排队,同乡互保,一人犯错同组连坐,谁要是敢乱挤乱闹,立刻赶走永不录用!”

    一番话说得掷地有声,不但流民们呆若木鸡,曹德和鲁源也被柳书明这副姿态弄得有些不知所措。

    平日里,见谁都是笑脸相迎的柳秀才,竟然还有不为人知的严肃一面。

    流民们不懂连坐的深意,却也明白犯错就会被赶走,赶走了就没饭吃的道理。

    很快,有趣的一幕出现了。

    在柳书明的指挥下,大批流民真的开始分组排队。

    登记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曹德暗自点头。

    定秩立规的本事,确实是儒家的强项。

    至于柳书明。

    个人本领比曹德预想的还要厉害几分。

    登记了大约三十多人,柳书明语速极快地开始分工。

    几时上工,几时收工,说得明明白白。

    严格按曹德教的法子过滤原料,滤出的糖液若有杂质返工重滤。

    返工不计额外口粮。

    火大了烧煳糖液,火小了延误时辰,同样要扣粮食。

    鲁源没好脸色地嘀咕道:“外儒内法之徒,也好意思讽刺墨家。”

    曹德则是听得津津有味。

    柳书明设定的章程当中,确实有几分法家的意思。

    看似苛刻,动不动就扣粮食。

    但比起真正的法家,又宽松了不少。

    “凭啥他们榨汁能多拿粮,我们滤糖难道不辛苦,为啥拿得比他们少呢?”

    一个妇人忍不住质问。

    柳书明看了她一眼,语气冷漠道:“榨汁耗力最多自然该多得粮食,滤糖耗力少,少拿粮食又何不对?若是你们能够细心完工,做到无一次返工,我可替员外做主,额外给你们加半斗粮,烧火组能做到一月火候无一丝偏差,同样有赏。”

    “做得好,能一直留在村里干活吗?”

    有人问道。

    “可以。”

    柳书明点头道:“每月进行一次考成,分上中下三等,上等加一斗粮,中等口粮照发,下等训诫后留用,若连续两月皆为下等,即刻赶走。”

    “连续三次考成上等,可入青石村户籍,分半亩地,家人亦可接来村中安置。”

    此话一出,流民们激动得差点跳起来。

    正因为失去了户籍和土地,他们才会变成流民。

    田地和房子,不但是粮食和住所,更是百姓身份的证明。

    流民不是人,人人皆可以欺辱。

    当即,没人再敢抱怨。

    众人屏气凝神,打定主意要好好干活。

    回去的路上,鲁源忍不住说道:“规矩定得倒是仔细,你就不怕他们阳奉阴违?”

    柳书明自信满满地说道:“同乡互保,意味着一人犯错牵连他人,有人互相监督,他们纵然有心偷懒,旁人也会督促他们干活,做好有赏,做得差有罚,人心趋利避害,收敛野性踏实干活乃是必然之事。”

    “况且,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因势利导同样是我儒家的特长,规矩不合时宜我自然会改,但在这之前,你还是先管好你的墨家工艺,咱们各司其职,看谁能真正帮员外把白糖做出来。”

    “比就比,我还怕了你不成?”

    鲁源不服气地叫嚷道:“等到白糖成了,非得让你看看什么叫术济天下。”

    “拭目以待。”

    柳书明眼里充满了较劲的意思。

    曹德走在二人中间,生怕他们一言不合打起来。

    耳听二人唇枪舌剑,倒也是有点意思。

    看似温和的儒生,行事干脆利落,另有一副法家面孔。

    定规矩,洞察人心。

    隐隐感觉柳书明不像是普通儒生。

    儒家两大对头里,法家才是第一名。

    吸纳“敌人”的理论。

    柳书明当真是儒家弟子?

    话说回来。

    两人互相看不惯,又透着一股不拆台,只较劲的君子之风。

    和而不同的局面,反倒成了一桩幸事。

    若是互相下绊子,捅刀子。

    曹德说不得要对其中一个挥泪斩马谡。

    回到青石村,柳书明再次做了一件让曹德大跌眼镜的事情。

    亲手誊抄登记册,一份他自己留存,毛遂自荐充当监工。

    另外一份交给曹德。

    又着手制定奖惩细则。

    甚至连流民的住宿,饮食分配都做了细致规划。

    一整天的经历,完全颠覆了曹德对于儒生的看法。

    既没有袖手谈心性,更没有高谈阔论。

    定规矩,写章程。

    虽说有些地方不合时宜。

    但是总体来说,柳书明写的这些东西,完全有推广下去的价值。

    细细看来,柳书明的规矩既有儒家的教化。

    又有法家奉行的按劳取酬。

    同乡互保,头目连坐,此乃法家推行的奖惩制度。

    认为人性本恶,需要严厉监督。

    一套融合了法家和儒家规矩订下来。

    流民既能用得顺手,又能防着生乱。

    “夫君,你看什么看得这么入迷,饭菜摆在面前你都视而不见。”

    不知不觉,曹德面前出现几道精致的小菜。

    “你看看这个。”

    说着,曹德将章程递给陆瑶。

    “这是柳先生的笔迹,难道是他写的?”

    陆瑶吃惊道。

    曹德点点头,笑道:“你也是读过书的女子,想不到吧,这套章程会出自儒生之手。”

    陆瑶抿抿嘴唇,继续看着上面的内容。

    “夫君,您不觉得奇怪吗?”

    “嗯?”

    正要动筷子吃饭的曹德愣住了,不解道:“哪里奇怪了?”

    “柳先生有如此大才,为何屡试不中,至今仍是一名秀才呢。”

    陆瑶将册子放到曹德身边。

    纳闷柳书明有如此才学,何至于多年来始终名落孙山。

    以他的才华,考取举人应该不是难事。

    字写得漂亮,为人也不死板。

    “没什么奇怪的,这年月事事离不开银子,柳秀才无钱疏通门路,名落孙山不足为奇。”

    曹德不以为意地吃了起来。

    “夫君最好查一查这事,免得……免得出现一些变故。”

    “查一查?”

    曹德抬头看向陆瑶。

    “不知为何,奴家觉得柳先生名落孙山,未必是无钱打点这么简单。”

    冥冥当中,陆瑶感觉这件事情另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