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共和的曙光

    武昌的夏夜,总督府议事厅内灯火彻夜未明。

    第二日的会议,气氛明显比前一日更加热烈,也更加具体。偌大的厅堂里坐得满满当当,除了昨日的核心人物,还增加了不少新面孔——有从江西、两广等地连夜赶来的义军代表,有武昌本地商会的会长,甚至还有两位穿着苗家盛装的长老,他们是代表鄂西、湘西的各族百姓前来与会。

    向拯民坐在主位,看着这济济一堂的各色人等,心中感慨。这就是他们要建立的新国家啊,不再是某个人、某个家族的私产,而是要容纳这天下万千生民。

    会议一开始,各方代表便争相发言,反映着光复后各地面临的迫切问题。

    一位从河南来的代表站起身,他衣衫上还带着赶路的尘土,声音沙哑:“向大帅,各位先生!河南如今虽已光复,可地方上乱得很!溃散的清兵成了土匪,还有些地痞流氓趁机作乱,百姓不敢出门,商路几乎断绝。我们急需有人主持大局啊!”

    他话音刚落,一个来自江浙的商贾代表立刻接口:“是啊!我们做生意的最怕乱!商路不通,银子流不动,百姓的生计也成问题。现在各地衙门有的跑了,有的瘫痪了,连个收税的人都找不着,这、这可不是长久之计啊!”

    问题一个接一个地被抛出来:治安混乱、流民安置、春耕在即却无人组织生产......

    端坐在文士席位的顾炎武听着这些实实在在的难题,眉头紧锁。他忽然站起身,朗声道:“诸位!当务之急,是恢复秩序!没有秩序,一切都是空谈!”

    他转向向拯民,拱手道:“大帅,我建议立即在光复各省府县设立临时管理机构,委派得力人手,恢复治安,安抚流民,组织生产!”

    武将席上的李定国也重重一拍桌子:“顾先生说得对!这打仗我不含糊,可治理地方,还得靠文官体系。现在咱们地盘大了,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想到哪管到哪,得有个章法!”

    厅内顿时议论纷纷,所有人都意识到,这已是从“打天下”转向“治天下”的关键时刻了。

    向拯民静静听着,待议论声稍歇,他才缓缓站起身。所有人的目光立刻聚焦在他身上。

    “诸位所言,正是我心所忧。”他的声音沉稳有力,“没有秩序,我们光复的城池就只是一座座空壳,百姓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他环视全场,目光锐利:“因此,我提议,立即在已光复的各主要城镇设立军管会,暂时代行政府职能!”

    “军管会?”下面有人低声议论。

    “对!”向拯民解释道,“军管会由当地驻军长官、有威望的士绅、商会代表共同组成,首要任务是恢复治安,清剿残敌和土匪,稳定市场物价,组织春耕生产,安置流民。待局势稳定,上级委派的正式官员到位后,军管会即行解散,移交权力。”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广泛赞同。那位河南代表激动地说:“太好了!有了军管会,我们那里就有主心骨了!”

    商会代表也连连点头:“如此甚好!商路若能恢复,我等必当全力支持新朝!”

    解决了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会场气氛轻松了不少。但所有人都知道,接下来要讨论的,才是真正决定这个新生政权命运的核心议题。

    果然,稍作休息后,王夫之颤巍巍地站起身,提出了那个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大帅,诸位同仁,国号已定‘华夏’,然国都当立于何处,还请共商。”

    这个问题一抛出,会场立刻炸开了锅。

    一位来自南京的代表立刻起身:“自古建都,多在中原或江南。南京虎踞龙盘,有王气,又是前明旧都,宫殿现成,理应定都南京!”

    “此言差矣!”一个陕西来的老者反驳道,“长安才是千年古都,据关中而临天下,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开封地处中原腹地,四通八达,才是建都上选!”

    各方代表争相发言,各执一词,都想把国都定在自己的家乡或附近,会场一时有些混乱。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聆听的顾炎武突然哈哈大笑起来。他的笑声洪亮,顿时压过了所有的争论声。

    众人不解地望向他。

    顾炎武收住笑声,目光扫过那些还在为建都何处而争执的代表,语气中带着几分讥诮:“诸公还在用老皇历看天下吗?长安、洛阳、开封、南京,这些古都固然各有优势,但诸公可曾想过,如今是什么时代了?”

    他走到厅中悬挂的巨幅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长江中游的一个位置:“我主张,定都武汉!”

    这个提议让许多人愣住了。

    顾炎武不理会众人疑惑的目光,侃侃而谈:“诸位请看!武汉地处华夏中心,九省通衢,水路有长江汉水,陆路四通八达。从此处发号施令,政令通达四方,远比偏居一隅的南京、僻处关中的长安要便捷得多!”

    他越说越激动:“更重要的是,如今已非冷兵器时代!城墙再高,也挡不住火炮!都城的安全,不在城墙之高,池沼之深,而在于民心之所向,交通之便利,支援之迅速!”

    “武汉深处腹地,周边有群山环抱,长江天险,外敌难以直接威胁。而从这里,无论是北上中原,西进巴蜀,南下两广,东出吴越,都极为便利!”

    他转过身,目光炯炯地看着众人:“况且,武昌本就是我等起家之地!这里有我们最早建立的工坊、学堂,有最支持我们的百姓,有最完善的治理基础!舍此而求他,岂不是舍本逐末?”

    这番分析入情入理,许多原本坚持己见的代表都陷入了沉思。

    向拯民适时地开口:“宁人先生所言,正合我意。国都,不仅要考虑安全,更要考虑如何更好地治理这个国家,如何让政令通达,如何让四方归心。从这些方面看,武汉确是最佳选择。”

    他顿了顿,声音提高了几分:“因此我提议,即日起,定都武汉!武昌为政治中心,汉口为商贸中心,汉阳为工业中心。三镇一体,共同构成我华夏之国都!”

    这个决定很快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毕竟,顾炎武和向拯民的分析确实无可辩驳。

    然而,接下来向拯民提出的第三个决定,才真正在会场掀起了惊涛骇浪。

    在确定了建都武汉后,向拯民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斟酌词句。整个议事厅也安静下来,所有人都预感到,将有石破天惊的话说出来。

    “诸位,”向拯民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国都已定,那么,我们这个新生的‘华夏’,该实行什么样的国体?该由谁来领导?如何领导?”

    这些问题如此直白,如此尖锐,让在场的许多人都屏住了呼吸。

    向拯民的目光扫过全场,从那些饱读诗书的文士,到身经百战的将领,再到各地各族代表,缓缓说道:“昨夜我与几位先生深谈,思之再三。我以为,我们这个从血与火中诞生的新朝,绝不能再走历代王朝的老路!”

    “什么?”下面一阵骚动。不走老路,那走什么路?

    在众人惊疑的目光中,向拯民一字一句地说出了那个石破天惊的决定:“我提议,废除帝王制度!”

    “哗——”

    整个议事厅如同炸开了锅一般。废除帝王制度?这简直颠覆了千百年来所有人的认知!

    “这、这怎么可以!”一位年老的士绅猛地站起身,脸色煞白,“国不可一日无君啊!没有皇帝,这天下岂不是要大乱?”

    “是啊!历朝历代,哪有不要皇帝的道理?”

    质疑声、反对声此起彼伏。

    就在这时,王夫之颤巍巍地站了起来。这位德高望重的大儒一开口,反对的声音立刻小了许多。

    “诸位稍安勿躁。”王夫之的声音虽然苍老,却异常坚定,“老夫请问诸位,这千百年来,王朝更替,兴衰循环,苦的是谁?”

    他不等众人回答,自顾自说了下去:“苦的是天下苍生!一姓之兴,万骨皆枯;一姓之亡,血流成河。为何?就是因为这天下成了一家一姓之私产!”

    “如今,我们既然要建立‘华夏’,要开创前所未有之新局,为何还要抱着这腐朽的帝制不放?”王夫之越说越激动,“我们要建立的,是一个天下人的天下!而非一人之天下!”

    顾炎武也站起身,声如洪钟:“船山先生说得对!帝王者,家天下也。我们要建立的,是公天下!既然如此,为何还要一个皇帝骑在天下人头上?”

    两位大儒的发言,让许多反对者哑口无言,但脸上仍带着疑虑和不安。

    向拯民知道,是时候抛出具体的方案了。

    他抬手示意众人安静,然后清晰地说道:“不行帝制,不代表没有领袖,不代表没有秩序。我提议,实行三权分立之共和制!”

    “三权分立?共和制?”这些陌生的词汇让众人面面相觑。

    “对!”向拯民解释道,“所谓共和,就是天下为公,共同治理。国家权力分为三部分:立法、行政、司法,相互制衡,防止任何一方专权。”

    他详细阐述道:“立法权归于议会,由天下百姓推举贤能组成,负责制定律法,监督政府;行政权归于政务院,最高长官称总理,负责管理全国各项行政事务;司法权归于大理院,独立审判,不受干涉。”

    这个新颖的构想让在场所有人都陷入了思考。许多年轻士子的眼睛亮了起来,他们从这构想中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世界。

    “那么,”一个年轻的声音怯生生地问道,“大帅您呢?您在何处?”

    向拯民微微一笑:“国家需要一個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袖。这个领袖,不称皇帝,而称总统。总统总管军政大事,对外代表国家,但总统不是世袭,不由血统决定,而是由议会选举产生,任期有限,对议会负责,受律法约束。”

    这个完整的构想抛出来后,会场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每个人都在消化着这惊天动地的变革。

    废除帝制,实行共和;选举总统,三权分立......这其中的每一条,都足以颠覆千百年的传统。

    忽然,那位苗家长老站起身,用带着浓重口音的官话说道:“我们苗家寨子里有事,都是请寨老们一起商量着办。大帅说的这个‘共和’,听着就像我们寨老议事,好!比一个人说了算好!”

    这朴实的比喻,让许多还在犹豫的人豁然开朗。

    李定国猛地一拍大腿,洪亮的声音响彻大厅:“我李定国是个粗人,不懂那么多大道理!但我知道,跟着向大帅,咱们从几万人打到今天这个局面,不是靠哪一个人的英明,是靠大家伙齐心协力!这共和制,听着就对我们武将的脾气!总不能咱们流血流汗打下的江山,以后又成了某个人家的私产,咱们还得跪着称臣吧?”

    他这番直白的话,说出了许多武将的心声,也打动了不少文官。

    顾炎武抚掌笑道:“李将军此言,话糙理不糙!正是如此!共和共和,共同和睦,天下为公!”

    王夫之也颔首道:“此制若能行,可破千年循环之弊政,开万世太平之基业。老夫,赞同!”

    随着这几位重量级人物的表态,会场的风向渐渐转变。越来越多的代表开始认同这个前所未有的新制度。

    向拯民看着这一幕,心中涌起一股热流。他知道,从这一刻起,华夏的历史将走向一个全新的方向。

    当最后一项决议在大多数代表的赞同声中通过时,窗外的天色已经再次泛白。

    连续两天的会议,确定了这个新生国家的三大基石:军管会稳定地方,定都武汉以图发展,建立共和制以开新天。

    向拯民站起身,走到窗前,推开窗户。清晨凉爽的空气涌进闷热的议事厅,东方天际,朝阳正喷薄欲出,将万道金光洒向苏醒的武昌城。

    他看着这座即将成为新国都的城市,看着远处长江上已经开始忙碌的舟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豪情和责任。

    道路已经选定,接下来,就是如何走好这条前所未有的共和之路了。

    而此刻,厅内的众人也都站起身,默默地望着窗外的曙光。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参与创造历史的激动和使命感。

    一个新的时代,就在这个清晨,悄然开启了它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