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淬火成钢

    五大军区的架子刚搭起来,一道命令就从武昌国防部发出,像插了翅膀一样飞向全国各地军营——全军整编,即刻开始!

    命令传到北部军区驻地时,司令覃宏武正带着几个师长蹲在沙盘前琢磨关外的地形。传令兵跑进来,把命令文书递上。覃宏武扫了一眼,嘴角就咧开了:“好!早该这么干了!传令下去,各师、旅主官,明天一早来司令部开会!迟到者,军法从事!”

    整个华夏的军营,仿佛一口烧开了的大锅,彻底沸腾起来。

    整编的核心,是向拯民亲自敲定的新编制:军、师、团、营、连、排、班。层层统属,脉络清晰,为的就是适应越来越依赖火器协同的新战法。

    “每个军区,暂编十个军!”李定国在国防部的会议上,用指关节敲着桌子,声音斩钉截铁,“兵员不足的,就地征召!但要记住,宁缺毋滥,身子骨弱的、年纪太小的,都给老子筛出去!咱们要的是能打仗的兵,不是凑数的!”

    这道命令一下,各军区立刻热闹起来。招兵点前,排起了长龙。有满脸稚气、却挺着胸膛想冒充大人的半大小子;有老实巴交、听说当兵能分田而咬牙前来的农家汉子;甚至还有些读过几年私塾、怀着救国理想的年轻人。军官们拿着名册,一个个仔细甄别,量身高,测力气,问来历,忙得脚不沾地。

    与此同时,另一项更为棘手的工作也同步展开——老兵退伍。

    这事儿,是向拯民反复叮嘱,必须“办得妥帖,让人心暖”。国防部联合新成立的政务院相关部门,制定了详细的章程:凡是因年龄、伤病不再适合留在作战部队的老兵,一律发放足以维持后半生生活的退伍费,愿意回乡的,当地官府必须妥善安置,分给田地;若有作战能力却因编制调整不得不离开的,优先推荐加入各地正在组建的警察部队。

    命令传到中部军区一个靠近武昌的老兵营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这个营里,多是些跟着向拯民、李定国起兵多年的老兄弟,身上伤疤比年纪都大。营长老周,一条胳膊在攻打长沙时丢了,如今只能用剩下那条胳膊挥舞着命令文书,嗓门嘶哑地喊着:“都听好了!上头有令,咱们营……要解散了!”

    底下顿时炸了锅。

    “解散?老子打了十几年仗,现在天下还没太平,就要撵我们走?”一个满脸刀疤的汉子红着眼睛吼道。

    “就是!咱这身子骨还能杀敌!”

    “是不是嫌咱们是累赘了?”

    群情激愤,眼看就要压不住。老周用独臂猛地一拍桌子,发出“砰”的一声巨响:“都他娘的给老子闭嘴!”

    他环视着这些熟悉的面孔,眼圈自己也红了:“吵什么吵!谁嫌你们是累赘了?向大帅、李大帅亲自定的规矩!退伍的,发钱!发地!愿意继续干的,去当警察,保境安民,一样是功臣!”

    他喘着粗气,声音低了下来:“兄弟们,咱们这把老骨头,冲锋陷阵是不比当年了。可咱们的经验,咱们对这片土地的热乎劲儿,还在!换个地方,一样能给咱们的新朝出力!别让后来的小崽子们看笑话,说咱们老兄弟不懂大局!”

    这时,一个一直蹲在角落闷头抽烟的老兵站了起来。他叫老耿,快五十了,腿脚有些不利索,是队伍里有名的火铳手。他慢慢走到人群前,哑着嗓子问:“营长,说的是真的?真……真给安排去处?不是糊弄咱们?”

    “糊弄?”老周瞪着眼,“老子这条胳膊都没了,还能骗你们?公安部的巴部长,就是原来咱们的巴图将军!他亲自抓这事!能亏待了老兄弟?”

    听到巴图的名字,人群稍稍安静了些。巴图讲义气、重感情,在老兵里威望极高。

    几天后,公安部部长巴图,果然亲自来到了这个老兵营。他没穿部长官服,还是一身洗得发白的旧军装。

    看着台下那些熟悉而苍老的面孔,巴图喉咙有些发堵。他走到台上,没有客套话,直接开口,声音洪亮却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老兄弟们!我巴图来看大家了!”

    台下寂静无声,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我知道,让大家离开军营,心里难受!我他娘的也难受!”巴图一拳捶在自己胸口,“可咱们当兵为了啥?不是为了当一辈子兵,是为了让咱们的子孙后代不用再当兵!是为了让这天下太平!”

    “现在,仗还没打完,但打法不一样了!需要更多年轻人扛起新式火枪,需要咱们这些老家伙,用另一种方式守护咱们打下来的江山!”

    他指着身后一面新挂上的“公安”旗帜:“看见没?这就是咱们的新阵地!地方上的宵小、土匪、欺负老百姓的恶霸,都需要人去收拾!这活儿,不比上阵杀敌轻松!需要胆量,更需要经验!在座的,哪个不是尸山血海里滚出来的?这点场面,怵吗?”

    “不怵!”台下响起参差不齐却异常坚定的回应。

    “好!”巴图大手一挥,“愿意跟我巴图继续干的,留下!经过训练,分配到各州县警察局,当教官,当队长!保护地方政权,维持街面秩序,让老百姓能睡个安稳觉!不愿意的,领了退伍费,风风光光回家当富家翁,给爹娘尽孝,给婆娘娃儿挣家业!两条路,都是好路!都是咱们新朝给功臣的路!”

    老耿在台下听着,浑浊的眼睛里渐渐有了光。他摸了摸自己那条瘸腿,又看了看身边那些同样不再年轻的老兄弟,猛地吸了最后一口烟,把烟蒂狠狠踩灭,嘶哑着喊道:“部长!我老耿……还能打!我跟你干警察!”

    “我也干!”

    “算我一个!”

    ……

    越来越多的人响应。离开军营固然不舍,但能继续穿着类似的制服,继续守护这片土地,还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待遇,这股气,顺了。

    类似的情景,在全国各地军营不断上演。整编与退伍安置,这项庞大而敏感的工作,在巴图和他领导的公安部全力协调下,竟进行得出乎意料的平稳。无数像老耿这样的老兵,脱下军装,换上警服,带着一身战场上学来的本事和一股子狠劲儿,奔赴各地,成为了维护新朝基层稳定的重要基石。

    与此同时,各大军工厂也开足了马力。

    武昌城外的龙华兵工厂,日夜炉火不熄。工匠们在政务院工矿司派来的技术官员指导下,按照统一的标准,全力生产新型燧发枪和野战火炮。叮叮当当的锻打声、拉膛线的刺耳声,汇成了一曲工业化的交响。

    “快!再快一点!前线等着换装呢!”工头们嘶哑着嗓子在车间里穿梭。

    新下线的火枪,乌黑的枪管闪着冷光,最重要的是,每一支枪的枪口下方,都牢牢卡上了一柄寒光闪闪的新式刺刀。这结合了远程火力与白刃格斗的设计,使得士兵在任何情况下都具备了持续作战的能力。

    一批批新式武器被装上马车、船只,运往各军区。

    覃宏武的北部军区是首批完成换装的。校场上,一列列士兵手持装着刺刀的新式火枪,进行着操练。装弹、瞄准、射击……动作整齐划一。随着军官一声“上刺刀,冲锋!”的口令,雪亮的刺刀瞬间成林,在阳光下反射出令人胆寒的光芒,伴随着震天的喊杀声,向前突进!

    覃宏武站在点将台上,看着眼前这支脱胎换骨的队伍,重重吐出一口浊气。他转身对副官说:“看见没?这才叫军队!以前咱们那大刀长矛,该进博物馆喽!”

    副官也感慨:“是啊,司令。有了这枪和刺刀,咱们北上的底气,足多了!”

    历时近一年,这场波及全国、牵动无数人命运的军队大整编,终于基本完成。

    一支全新的、强大的近代化军队,如同经过精心淬火的利剑,正式诞生。它拥有清晰的指挥架构,充沛的兵员,统一先进的装备,以及得到妥善安置而军心稳固的后方。

    李定国站在国防部巨大的沙盘前,看着上面代表五大军区的旗帜,目光锐利如鹰。他伸出手,缓缓拂过沙盘上那些尚未插上华夏旗帜的区域,喃喃自语:“骨头,已经接好了。爪子,也磨利了。接下来……该扫清寰宇了。”

    窗外,隐约传来新兵操练的口号声,嘹亮而充满力量。这支军队,已然做好了准备,只待那一声令下,便将挥师四方,去完成未竟的统一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