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大明的税制改革,试点——苏州府!
一条鞭法…
火耗归公…
养廉银的施行…
还有商业尝试…
每一个拿出来,都是改变时代的举措。
可全发生在洪武一朝,且在今日。
朱元璋?
他??
朝中文臣,怎会不知这位自幼没读书的洪武皇帝治国水平如何?
今日发生之事,实在太过诡异。
这朝堂的氛围变化,令许多大臣无法适应。
韩国公府。
诸多身穿红袍的文官在门口徘徊,心头隐约不安,有些拿不定立场。
一年轻臣子靠了过来,拱手谦卑道:
“赵大人,晚生乃后学末进,今日朝堂之事,到底作何解释啊?”
“呵呵,赵某愚钝,确实不知。”
青年转向一旁:“那、王大人可知道,这一条鞭法,到底出自何人之手?”
“呵呵。”
“……”
众大臣哪敢随意在外非议国事。
祸从口出,全打着马虎眼,不肯吐露半个字。
每个人眼底深处都晦暗难明,似有着自己的小心思。
直到一辆马车过来,众人默契围到李善长府门口。
马车停下,一个鲜衣常服青年出现在众人面前。
李佑。
李善长的侄子,同时也是胡惟庸侄女的夫君。
在李善长的推举下,胡惟庸成了当朝的丞相。
可以说。
胡惟庸能在淮西勋贵集团中站稳脚跟,坐稳头把交椅,李善长功不可没。
空印一案,圣上大怒,胡惟庸失势,被圣上发配至苏州府,要被彻底榨干价值。
一人之下的宰辅,成了一县的县令?
夹在李善长和胡惟庸的李佑,此刻处境焉能好到哪里去啊。
踏踏踏——
李佑刚快步走上台阶,就被府中的家奴拦了下来。
妻子叔父罹难,家宅不宁,李佑心情本就不佳,这更把他气得不轻。
“怎么?”
“你们这群狗奴才,连我都认不出来了吗?”
李佑黑脸夹着一团暴虐怒火,强忍没有爆发动手。
一位门丁小跑了过来,毕恭毕敬行礼道:
“大人息怒,非是小人不给开门,国公爷有令,今日府里不见客。”
“还吩咐过,要是大人过来,也一同拦在府外。”
“你说什么?”李佑再也忍不住,一手拿捏家丁衣领,鼓起的拳头差点砸了下去。
咕噜——。
门丁强忍恐惧提了提嗓子。
“国…国公爷说了,朝廷政事繁多,正缺职用人之际。”
“身为朝臣,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应该尽忠职守,万不可辜负圣恩。”
这话在提醒李佑,同时也在提醒在外的官员。
大臣们心头一凛,透过朱红色的大门,仿佛看到一双苍老而又威严的眼眸。
那眼神明明不怎么锐利,而是倍显深沉,给人的感觉仿佛能透过身躯直视灵魂。
众大臣象征拱手,随后快速化作鸟雀惊散。
李佑紧咬的后槽牙松开,不甘冷哼,马车随之远去。
书房里。
李善长正拿着毛笔在纸上游走,气定神闲,看不出半点焦急之色。
听闻管家讲述门前之事,他无动于衷摆了摆手。
“行了,我知道了,由他去吧。”
管家行了一礼,离开时自觉将书房里的门带上,独留李善长一人在内。
书房里格外安静,只有狼毛笔在宣纸上簌簌细响。
不多时。
一幅画卷呈现在眼前。
苍穹空幽,竹林里,两个文士正于凉亭内对弈。
唉——
望着那略显年轻的文士,身为挚友同时也是敌手的李善长不免唏嘘叹了一口气,感慨笑道:
“昔年上呈《时务十八策》,大谈天下,君何等意气风发?”
“可你刘基依旧是人,避不开吉凶算计,在这点上,你与我相差甚远。”
“人世间这盘棋,终是我赢了。”
忽然间,李善长原本明朗的笑容渐渐变得苦涩。
这位六公之首的智臣,一双深邃的目光透过阻隔,投向了那座被迷云笼罩的皇宫。
三件仙宝的轰动历历在目,药品也被证明有效。
前几日的军屯变故…
粮税…
商业…
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多年,对后者知根知底,从未见过谁能说服且改变他定下的国策。
他已经嗅到,朱元璋这位古往今来少有的帝王,此刻在下一盘罕见的大棋。
可他越来越看不懂,这位帝王到底在想什么。
难道…
真有所谓的仙人相助?
还是说…是你刘基在天上作怪?
刘伯温前年去世。
朱元璋去年就有仙遇。
李善长不相信世间会有如此凑巧之事。
再有。
若非如刘伯温这般机智近妖之人,断无法轻松想出对策。
李善长自然不知晓,他此刻面对的,是华夏几百年的智慧结晶。
“我这枚棋子,究竟落子天元,还是落于边角?”
“天元居中而立,虽是自困之举,尤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可若是让开此处,边角虽广,恐难有片土为我安身之地。”
想到此处,李善长眉头皱得很深,脸上流露出无法化开的郁结之色。
皇帝乃天子,若真承天之智…
天意难测!
人该如何与天对弈?
书房沉寂良久,李善长不知是想通了,还是坐不住,自觉去了皇宫。
苏州府施行新税制,哪怕摸着石头过河,他也该出面,毕竟没有谁比萧何更合适这事。
此刻…
恐怕有人也在等他。
……
……
皇宫。
老朱此刻在接见一人。
一身白袍,玉树临风,姿颜雄伟,魁梧而不失英俊之气。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李文忠,大都督府的大都督。
望着面前俊朗非凡义子,同时也是他姐姐的儿子,朱元璋心头百感交集。
除了他这一脉子孙,真正可以扶持朱家的血亲,也就只有李文忠他这一支。
“文忠,可知咱叫你过来干什么?”朱元璋声音柔和不少,宛如自家人闲聊。
李文忠迟疑问道:“圣上,可是需要末将出征?”
朱元璋点了点头,随即将水师和征讨倭国之事说与了李文忠听。
远洋水战绝非明军擅长领域,故而需要积极训练远洋作战,能经历大风大浪的海师。
李文忠,擅长水陆协同作战,也是最可托付海师之人。
听闻倭国有海量可供开采的金银,有战可打,李文忠自然义无反顾,高兴应下了这事。
在其将走时,朱元璋特意拿了一些药给李文忠。
朱元璋看过历史,知道李文忠敢于直谏,好意劝他“滥杀无辜,伤国元气”。
结果因触怒他被革职软禁,郁郁病亡。
“陛下?”李文忠眼神奇妙望着朱元璋,似乎也察觉到了后者不对劲。
心怀愧疚的朱元璋重重按着这位外甥的肩膀,殷切的眼神里满是厚望与担忧。
“大汉有冠军候,我大明未尝不可有冠军王!”
“保儿,给咱保重身体,有事立刻回应天。”
“听着,这是旨意!”
听到“保儿”两字,这位快四十岁的武将眼眶猛然泛红。
那一年母亲亡故,十三岁的他再度见到亲人,舅舅朱元璋对他的话语还清清楚楚。
“外甥看到舅舅,如同看到母亲。”
“孩儿,明白!”李文忠重重抱拳,终是没忍住感激零涕。
……
……
朱元璋热火朝天,忙着整治朝野,改动大明方略。
许易这边,也孤身一人回到后世。
老朱来后世?
这种事短时间内绝对不可能发生。
二者的口头言语,更倾向于一个遥远的约定。
除非老朱想通了退位,那估计他会考虑来后世看看,不然估计怕他挟天子以令诸侯。
马皇后倒无所谓,不过短时间内不太可能“冒险”。
回到别墅后,许易紧锣密鼓忙着整理起了资料。
大明距工业革命,到底有多远?
若抛开政治、思想、社会环境等因素,单以技术层面来看,大明距离工业革命真不算远。
织布机的“飞梭”,其实是带有小轮的梭子被装在滑槽里,以脚踏控制机械传动,实现弹簧装置回弹,属于小改动引发大便利。
至于珍妮纺纱机,传统的纺车只能纺1根纱线,而珍妮机最初为8锭,后改进至80锭。
古代也有三锭纺车,宋末元初发明,可同时纺三根纱,效率为单锭的三倍。
至于蒸汽机,明朝《天工开物》一书活塞式鼓风技术,还有密封等其他技术。
当然。
这些都是零散技术,只在表明大明技术层面确实不俗。
唯一遗憾的是…
这些技术只是实用,在封建思想环境里,没有发展出来理论依托。
任何技术的发展都需要最根源的东西,理论就是地基,能让万丈高楼拔地起。
理论!
简单的两个字,却让中西技术拉开了十万八千里。
思虑再三,许易买了不少技术书籍,同时也下载了不少课程书籍供古代工匠学习。
他学的也是半桶水,而且还是文科毕业。
让他去教这些知识?
许易自问这种事就四个字:大可不必。
……
……
蔚蓝的天空洁净如洗,白色云朵像极棉花糖在天空漂浮。
长长的机翼在天际划过,许易离开了华国,准备前往邻国的达拉村。
高产粮食。
先进枪炮。
工业发展。
光这三样,就宛如大鼎三足,支撑起大明的整个江山。
朱元璋还看完了大明后续的历史,可以自我修正。
“我存在的意义对洪武一朝渐渐淡薄,更偏向于沟通古今。”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古来…已久!”
靠在飞机椅背上,许易笑容泛起些许苦涩。
他不想这般猜测老朱,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尤其朱元璋杀害功臣的本性,加之年纪大了,难保不会发生什么。
为防止意外,许易也想有点自保之力。
达拉村,有亚洲黑枪之都的美誉。
上个世纪,达拉村民开始拆解仿制苏联武器,据说如今毒刺导弹都能仿造。
许易来这里的目的,自然不言而喻。
为了安全,许易花了一大笔钱,找了一个相对靠谱的中介。
“oh!youareChiese,no!no!”
听说许易要买枪,灰袍经理怕惹上麻烦,极不情愿,只说可以带许易去看看。
可最后,他还是倒在了许易的金钱攻势下。
“钱,o问题,明白吗?”
许易掏出一沓万元人民币大钞,塞到对方胸前口袋里。
“brother!友好的兄弟!”
经理瞬间眼神放光,热情给了一个大大拥抱,一直拉着许易的手,生怕他跑了。
许易并未前往达拉村。
这地方部落制度盛行,虽然实际控制权掌握在地方部落长老手中。
可去村里的路上盘查严格,不怎么安全,哪怕买了货基本上难带出来。
但村子里有渠道。
许易在大镇里住着,经理拿到单目约定,他们会送过来。
手枪,手雷等,许易基本上订了一全套。
许易将需求画在单目上,“告诉他们,我要机床加工的最高质量的。”
“要是有原件更好,价格可以高出市场十倍,明白吗?”
“放心吧兄弟,我办事,你放心就是了。”
经理热情又多问了一句,“兄弟,你准备运往哪里?需不需要提供帮助?”
不清楚对方打探底细,还是要问什么,许易只冷冷斜了他一眼,“不该问的别问,把东西交给我就行,钱不会少你们的。”
“ok!ok!ok!”
许易又付了一大笔钱,经理识趣没问下去,匆匆拿着单目去内部操作去了。
几天后。
一辆皮卡停在院子里,送的货到了。
对方拍了视频,而且卖的是原品,许易看过点了头的,没有狂冒火星。
至于自己验货这事,回到大明再干不迟。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许易爽快结了账。
将东西放进随身空间,许易刻不容缓坐上回国的航班,并未在邻国多逗留一刻。
又买了一些家具,以及香水,许易带着东西回到了大明。
收到对讲机通知,朱元璋和朱标第一时间赶了过来。
“许易,你要是再不回来,可就没法见证那些作物丰收了。”
朱元璋笑容饱满,眼神中透着一股问鼎古今的霸气。
两个世界时间流速不一样,算算时间,玄武湖那些作物快要成熟,估计老朱是看到了一些苗头。
迎着朱元璋二人振奋的目光,许易将一把老古董燧发枪拿了出来。
“老话说,有粮有枪,遇事不慌。”
“咳,你们谁想试试这把枪?”
见许易两指掐着枪,一副避而远之的模样,朱元璋嘴角抽动,这小子往回缩,绝对没好事。
“毛骧,你来!”
“……”。望着在装火药的火器,毛骧腿脚也不禁哆嗦了一下。
【ps:本书是qq阅读的,看很多人花钱订阅,其实开通会员可以免费看书,站内其他书也有用,相对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