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大明万民之福,馅饼砸在少年之身!

土豆和明薯的事,一经传开便在大明掀起了轩然大波。

琉璃与药品,只在上层中引发了巨大反响。

可土豆和明薯,那可是关乎每一个老百姓。

各地城门之前,张贴起了告示,师爷或者文士,利用白话在给众人讲解邸报内容。

听到产量可达几十石,众百姓倒吸一口凉气,随之而来的极度不信任。

“大人,这土豆和明薯到底是何物啊?!”

“是啊,什么东西能种出几十石啊?”

“若真有种出这么多的粮食,老汉我,老汉我何至于饿死三个儿女啊!”

“……”

城门口,不乏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老汉,在怨天尤人。

那一双双浑浊晦暗难明的眼眸,眼泪外溢,仿佛在哭诉世道薄凉。

是啊。

真有此等作物,他们何至于食不果腹?

这事听上去,更像那位朱皇帝在蛊惑人心。

每每如此。

负责的官吏都会耐心解释。

“此事确凿为真!”

“过些时候朝廷便会发放薯藤,谁有意种植的,过些时候可去府衙领取。”

“陛下旨意,大明立国十年,家中有战死将士可优先领取,其次是军中将士家眷。”

“具体事宜,在获得薯藤之后,县衙会再与尔等商议。”

知道大有人不相信,官吏当即拿出送来的“实画”。

所谓“实画”,实则是拍立得拍出来的照片。

上面清晰可见,地里结出大块大块的红薯和土豆…

这一刻。

一座座城池在欢腾。

尤其是乡野。

奔走相告,巍巍成伍,百姓高兴得几欲忘乎所以。

“大明坐拥天命!”

经过之前药品、天花“仙缘”的铺垫,这种的潜意识正以一种极恐怖的速度,在民间广为流传。

土豆明薯的出现,动摇了藏匿荆楚深林的流民,有下山归附之意。

尤其是——

隐藏在暗中的白莲教!

白莲教,唐宋已有。

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发动起义,反抗元廷。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元末的红巾军以白莲教为核心,朱元璋投靠的郭子兴部也是。

韩山童被杀牺牲之后,其子韩林儿被拥立为帝,称小明王。

朱元璋打着“白莲教”的旗号招兵买马,建立大明,建国后定为“邪教”大力镇压。

可白莲教并未消亡,只是被肢解,洪武一朝起义作乱都属于小打小闹,掀不起大风浪。

看着文书上,仔细描述着那高达几十石的土豆。

各地的白莲教小领袖,尤其是小明王的残党,更是几欲疯魔。

“苍天不公!”

“朱元璋,汝岂有此命乎?!”

宝剑上血梅绽放,不少愚忠之辈带着无尽的懊悔,同眼前这个大明世道达成了“和解”。

白莲花开,普度群生?

弥勒下生,明王出世?

此刻。

大明百姓眼里,他朱元璋才是那个“上承神明”的救世之帝!

白莲教…不久矣。

……

……

这股风。

终于吹到了西安府。

西安府,塞王秦王朱樉的封地。

需应对北元威胁,故而这里施行军屯制,士兵通过耕种自给自足。

田地里,随处可见军户一家忙碌的身影。

“老大,你说那土豆它就怎么能种出这么多来?”

“对啊,大哥,我听说咱西安府也分到不少,不知咱们家有没有份?”

“……”

听着兄弟的话语,身为家中长子的罗宪无奈一叹。

“暂且不知…”

“兴许过几日就知道了。”

父亲罗性曾为同知,因犯事“用枣木染军衣”被贬到西安戍边,刚正不阿的傲骨,又得罪了不少人。

纵然西安府有土豆可种,可那些上官,岂能便宜了他们一家?

若非父亲罗性有儒士贤名,他们一家恐怕更加难以为继。

一旁,少年只是静静听着,与他们血缘上“异父异母”的他不敢插话,默默扒着地里的杂草。

少年身穿粗布衣服,约莫十一二岁,因营养不良故而显得极为清瘦,腰间还带着一卷书,倒是书不离身。

正在兄弟三人交谈之际,一位五十有余的老者,领着一个三十左右的年轻妇人来到这里。

老者身穿普通士兵所穿的棉甲,半佝偻的身子,苍老的面容宛若风中残烛,眼里满是透着寂寥与疲惫。

唉——

望着围过来的几个儿子,罗性苦笑摇了摇头。

尽管他什么都没说,可这模样还是让兄弟几人心头黯淡又悲愤,识趣没追问下去。

“父亲,天热,饮点水吧。”那十岁左右的少年,端着陶碗凑到罗性面前。

“嗯。”

少年眼神明亮,自幼勤学聪慧,心志坚毅,罗性总算是得到了些许欣慰。

可眼前这片苍茫寂寥、暗藏杀机的边疆北域,终究不是安身立命之所。

“陈氏,带着奇儿离去吧。”

“老爷…”

罗性抬手阻拦所有要开口阻拦的人,浑浊的目光仅剩的光芒全落在少年身上。

“奇儿未来绝非池中之物,回去后可请我那些老友代为授业。”

“他日若能踏上仕途,我罗家未来所望,皆系于他一人之身。”

军户的子嗣不可离开戍地。

可这少年并非他亲生,可以自行离去,待在这边塞只会埋没他。

听到父亲这话,罗宪三兄弟虽心头有怨言,可依旧选择没有吭声。

“父…父亲…”少年愣愣望着面前的继父,青涩的眼瞳渐渐迷蒙上了一层水雾。

母亲改嫁后,继父不仅大度让他改回原姓,对他多有照料,又一直无私教导他学业…

他虽非亲父,但远胜亲父。

忽然,急促的马蹄声自远处而来,扬起大量的尘土。

“这…”注意到来人身穿绯袍,罗性大惊失色,连忙带着家眷恭迎。

“见过卫指挥佥事大人。”

佥事负责练兵,重点侧重屯田事宜。

卫指挥佥事是正四品大官,怎突然来到这百户小所?

“诶,罗老弟,不必如此多礼。”

佥事满脸堆笑,忙将人扶了起来。

此刻哪有半点作为上官的威严,隐隐有拉拢讨好之意。

“……”。罗性格外受宠若惊,一度愣神不知所措,呆呆望着对方。

见状,佥事也不多废话,陪笑解释道:

“陛下设立农学院,由太子任院长,为国取才,择朝野内外聪颖者为农学学子,吾之辖地正有一人。”

“此番特意为他而来。”

说着,佥事热情环顾周围,似在寻觅。

“不知…哪位贤侄是杨士奇啊?”

唰!

一双双异样的目光,投在了那清瘦少年身上,惊喜、羡慕之情难以言喻。

就连少年自己也呆愣住,匪夷所思指着自己,仿佛在做梦一样。

“大、大人,是在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