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大明的“农业”革命,拉开序幕!
“土豆”终归保留了名字,不是被朱元璋叫成“明豆”,或者是“皇豆”。
两块地种的土豆,很快称重完成。
老朱那一亩地,产了六千一百多斤。
朱标这一亩地,产了六千九百斤。
知道里面肯定有许易坑他,输给朱标的朱元璋并未生气,又特意让起居注官记录下具体数字。
随后,朱元璋又给介绍起了一旁的水稻和番薯。
饱满的稻穗沉甸甸的,将青禾压弯了腰,起初过来时,很多官员都注意到了这点。
可土豆的产量实在太过夸张,故而众人注意力都落在土豆上。
当听到稻谷能亩产超十石,番薯也能亩产二三十石…
宋濂等老臣头脑一热,差点惊喜晕过去。
就像当初朱元璋听说人可以飞到月亮上,只因前所未见,才格外震撼。
水稻这么多的产量,完全可以养活大明子民。
大明百姓,真可以人人吃饱饭了?
“陛下,这稻谷真能产出十石谷粒?”
曾秉正神情艳艳,那衣袍下的双手因为激动,此刻不受控制在颤抖。
宋濂等人屏气凝神,仿佛凝聚了全身的力气,等待着一个明确的答案。
水稻种在水田里,土豆和番薯种在地里,两者并向而行,完全不冲突。
更为重要的是,几斤种子就能收获上千斤,不像土豆那样动辄需要上百斤种子。
两者并举…
五年之内…
百姓何愁腹中无食?又何至于流离转徙?
朱元璋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让众大臣自己观看,那分割开来的两块田。
“诸位爱卿皆是国之栋梁,可曾辨出二者区别?”
区别?
众臣面面相觑,只要不是眼瞎都能看明白。
一块田的水稻挺拔有力,稻谷饱满,就像军纪严明的精锐军士,整整齐齐列在田中。
另一块田的水稻稀疏平常,稻谷也显得干瘪,且不少遭了一些虫害,部分甚至已经倒伏在田里。
后者就是大明水稻的现状——一亩田产出两石,已经算是好收成。
迎着诸位大臣疑惑的目光,朱元璋也不准备继续卖关子。
“种田犹如科举,同往需要先育才,而后验收其成。”
“统军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种田亦是如此。”
朱元璋驾轻就熟,向众臣一一分析“天地人”三法。
天,气候。
地,肥力。
人,人为干预。
又指着两块田以婚嫁为例,以汉代王充《论衡·讲瑞》一书中“龟故生龟,龙故生龙”八字为据,总结出优种、施肥的重要意义。
“我大明稻谷之所以养不活千万百姓,正因其种天生不耐旱,不耐虫病,甚至无法抵抗风浪。”
“生来就非天赋异禀,又无沃肥以待,如何能令其硕果累累?”
一席话令众臣无法反驳,甚至不少从底层提拔上来的臣子暗自点头。
宋朝引进“占城稻”,因其耐旱种于“民田之高仰者”(高地),此举确实提高了水稻产量,可见“种”好才能提高产量。
且选种之法、沤粪之法,古来有之。
虽然这些都是常理,可朱元璋另一层意思,却让一些大臣脸色顿感惊醒。
《齐民要术》记载“母长则受驹,父大则子壮”,意思是:通过选择优良牲畜繁殖。
古往今来,帝王与大臣都择貌美贤良之妻以育子嗣。
人和畜牲都这样,稻种难道就不行?
轰——!
只是简单的思路转变,不少大臣顿感石破天惊,犹如醍醐灌顶大脑一片清明。
与此同时,朱元璋轰动云霄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即日起,朕决定设立农业园区,研究作物高产之法。”
“同时,另设大明农业学府,为我大明培养农学士。”
朱元璋目光掠过籍田,仰望苍穹,衣服上的龙纹在太阳下光彩熠熠生辉。
这位以起义军创建大明王朝,“建元洪武”推崇洪大武功的帝王,在这一刻显露出迥乎不同的蜕变。
朱元璋仿佛又回到问鼎江山之前,谋划长远,而非图一时之快。
“朕籍田所产,不过区区四石,远远不够。”
“五石!”
“八石!”
“乃至十数石!”
“民为邦本,本固则邦宁,大明今后,要养活万万生民。”
“百姓安享永年,我大明国祚亦可万年!”
只要太阳升起,谷物丰盈,那大明就亡不了。
这才是真正的大明!
朱元璋目光灼灼望着天上的太阳,魁梧的背影在晨光中拉得老长老长。
这一刻的老朱,在洪武众臣眼里,似乎隐隐散发出圣君之像。
谁能想到…
那个七年前将孟子移出配享地位、删《孟子》文本,意图重典治国的帝王,此刻竟迎来了巨大的转折。
这一刻。
那些传统的儒士,似迎来了他们需要的帝王。
“陛下圣明,大明万年!”
“陛下圣明,大明万年!”
“……”
宋濂激动得老泪纵横,久久跪在不愿意起来。
作为理想的儒士,他原本也对朱元璋抱有巨大期望,这才来投效。
可建国后的种种,宋濂却倍感失落,感觉自己像是行尸走肉。
朱元璋太过强势,在他面前,臣子似只有折节迎合。
阿谀奉承之辈自然如鱼得水,可对他而言,却是莫大的折磨,时时力不从心。
故而他倾尽全力,教授朱标儒学,仁政治国。
可今日!
朱元璋言语之间迸发出的“大明与民同休”论调实在出人意料,甚至称得上梦幻二字。
水稻、土豆、明薯(朱元璋命名),三者又明明白白告诉他们,一切都是真实。
刚刚他们才吃过土豆。
是的,朱元璋变了。
天子代天牧民,大明的天焉能不变?
众臣宛若解脱般,脸上多了几分发自肺腑的笑容。
冥冥之中,他们仿佛看到那恢宏的盛世光景,在朝着他们走来。
园区和学府的事没有任何人阻拦,也不敢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去阻拦。
朱元璋按照计划,将此事交付给了太子朱标。
不多时。
一批批骏马飞奔出金陵,从刚刚成立的通政司带走“邸报”,传递周围府县。
一场从土豆开始的“农业革命”,彻底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