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公孙苍毫,文事

    孔子曾言笔则笔,削则削。

    毛笔早在春秋时期就有。

    后世也出土有大量的文物。

    只是造型与后世有所不同,笔头的毛是在笔杆外圈,而后以漆线牢固。所以笔杆都比较细,有的甚至是以木枝为杆,而且还有些弯曲。

    公孙劫这些年都没捯饬过。

    一来是没必要,二来是不太懂。

    有时提笔想起来,过半个时辰又忘了。

    反正能凑活着用,也就没管。

    自灭齐结束后,蒙恬就被调至上郡任郡尉。包括李鲜在内,也跟着去当了个县尉。他在上郡厉兵秣马,督造长城,主要就是防范北方胡戎。

    秦国伐楚之时,匈奴是趁机南下抢占了河南之地(后世的河套)。秦国也没功夫搭理他们,毕竟光顾着灭楚忘记打匈奴了。

    经秦廷商议,决定连接燕赵秦三地长城,届时东西横亘万里。秦始皇看的很远,他要以长城为起点,对胡戎发起反击!

    他要打的不仅是匈奴!

    而是所有的胡戎部族!

    大月氏,东胡,林胡……

    他们全都跑不掉!

    是的,长城不是只能用来防守。

    在雄主手里,也能用做进攻!

    而秦国最擅长的就是进攻!

    蒙恬作为边郡郡尉,就是一把手,军政大权几乎皆在他的手上。他虽是以武功闻名,但同样也能躬操文墨。这年头文武不分家,要求的可都是全能。

    看看朝堂上的那些博士。

    个个都是精于剑术,擅长车骑。

    毕竟不懂些拳脚,怎么讲道理?

    公孙劫此前就曾与他说过,现有的毛笔太过劣质。在竹简上还行,可在纸上就难有笔锋。特别是用以书写佐书,甚为不便。

    显然,蒙恬一直都记着呢。

    在用坏很多毛笔后,蒙恬悟了!

    就是眼前这支与后世近似的公孙笔。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是谓苍毫!

    秦始皇提笔着墨。

    就在上好的竹纸上而书。

    这可是蓝田县的招牌。

    以青竹为原料而制成。

    纸质柔软,浸润保墨。

    发墨色,易笔锋。

    卷舒虽久,墨终不渝。

    最适合的就是用来印刷。

    秦始皇是挥毫泼墨。

    一笔一划都很认真。

    写的也是个【秦】字。

    只不过是隶书的写法。

    显然也是花心思学习过的。

    作为处处求新求变的皇帝,秦始皇很喜欢看书,也愿意花时间去琢磨。在他的卧榻之处,皆有堆积的书籍。每当有空,他总会翻出来看看。

    “这是你整理出的隶书。”秦始皇捋着胡须,放下毛笔道:“朕问过赵亥,他说以隶书印刷要远优于小篆。隶书化繁为简,化圆为方,便于刻字。朕也认为可行,后续便可将字板送至各个郡县。由郡守负责印刷,将律令传至每一寸土地!”

    秦始皇双眼放光。

    好似看到了无数斗食小吏奔走各地。

    他们手握木牍,捧着簿册宣扬律令。还有无数弟子头戴木冠,在学室中捧着书籍诵读律令。

    一切的一切,皆在他的眼中。

    他看到秦国变得空前强大!

    是他亲手打造出的千秋盛世!

    足以在历史长河中,绽放荣光!

    “会有这么天的。”

    “只是需要逐步推行。”

    公孙劫自信点头。

    两人同时伸出手来。

    紧紧对握!

    就如在邯郸的那一晚。

    公孙劫虽处囹圄,可出什么大事也都知道。秦国当务之急是重整农事,整顿吏治。同时将诸侯旧有的城防摧毁,还要征调民夫徭役兴修官道……

    总之,秦国还有很多事要做。

    公孙劫也是当上相邦后,才知道这位置有多扎屁股。很多决策不是一拍脑袋就行的,有的对国有利对民无利,有的会损害部分人利益……很多时候,都要做出取舍。

    说是呕心沥血也不为过。

    看看王绾也就知道了。

    “还有……”秦始皇神色变得有些落寞,叹息道:“朕昔日派五大夫翳为使,自陇西继续向西而行,耗费数年终于是抵达至昆仑。可惜未能求得仙药,无功而返,只在昆仑山脚留下篇石刻。”

    “嗯。”

    公孙劫若有所思。

    因为他的缘故,很多事都变了。

    他记得后世在青海就有篇石刻。

    刻的就是秦始皇派人求仙药。

    当初卢敖的诡计被拆穿后,秦始皇心里终究还是有些不甘的。他就派五大夫翳带领使团,在羌人和乌倮的带领下前往昆仑。至今足足过去六年,才终于返回咸阳……

    听说还折损了不少人。

    五大夫董翳活活晒脱了层皮!

    进大散关时,在王旗下嚎啕大哭。

    “还好,他们总算做了些事。他们绘制了舆图,为秦北伐做出些贡献。”秦始皇恢复了神采,轻声道:“寡人记得,你生于代地。父母皆被匈奴所害,是戍守边郡的李牧救了你。”

    “嗯,是有这回事。”

    公孙劫点了点头。

    倒是没想到秦始皇还都记得。

    他这都是在邯郸时说的了。

    甚至已过去二十多年。

    秦始皇望着公孙劫,心生同情。相较于公孙劫,他的出身算好的了。虽未享受过父爱,可最起码童年时期的赵姬对他极好。不论何时,都会挡在他面前。

    而公孙劫是尚在襁褓,就父母双亡。虽然李牧视他如己出,可心里终究会有种疏离感。

    秦始皇此前也曾问过李牧。

    公孙劫可谓是生而知之,还有过目不忘的本事,不论学什么都很快。他在府上总是笑呵呵的,与李鲜他们关系都很好。可自从送秦始皇归秦后,他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

    特别是自兰陵回来后,他被任为相邦,他就一门心思的扑在政务上。所以真要算起来,也是李牧害了公孙劫。

    “所以,朕要北伐!”秦始皇紧握太阿剑柄,冷声道:“不仅是要荡平四夷胡戎,更要为你报仇!”

    “那就谢过政哥了。”

    “哈哈,无妨!”

    秦始皇爽朗一笑。

    他其实也提过北伐胡戎。

    只是遭受了诸多反对。

    他们认为现在秦国得投身建设,至于胡戎就和野兽似的,压根就杀之不尽。好不容易击溃他们主力,过个几年又刷新了!

    关键是北方也不适合种地……

    抢来没用啊!

    可公孙劫却愿支持他!

    公孙劫并非是为了私仇。

    用他的话说,他对父母毫无记忆。

    “现在问题就来了……”

    “阿劫,你说是先南征还是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