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文部省的会议!国民级战略!野原广

十月二十三日上午九点,东京文部省大楼的顶层会议室里,阳光透过长条窗洒在深棕色的会议桌上,映得桌上的文件泛着微光。

参会者皆是文部省的核心官员,西装革履的身影坐满了长桌两侧,而主位上坐着的,正是东京都知事小池隆一。

文部省作为小池隆一改革派的重要班底,向来是他推动“大东京都市圈”计划的关键部门——从文化融合到教育资源整合,每一项政策都直接关系到都市圈的凝聚力。

此刻,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只有文部省次官森川浩介翻动文件的沙沙声。

“小池知事桑,各位同仁,”

森川浩介站起身,手里攥着厚厚的汇报材料,语气严谨,“接下来由我汇报大东京都市圈近期的整合进度。截至十月中旬,我们已完成三项核心工作:其一,东京、千叶、群马、琦玉四地的中小学教材统一修订,新增‘都市圈共通文化’章节,涵盖传统手艺、地域美食等内容;其二,四地图书馆实现资源互通,读者凭一张借书卡可在任意城市借阅书籍,目前互通率已达89%;其三,文化场馆合作项目落地,东京国立博物馆与千叶县立美术馆联合推出‘江户文化特展’,首月参观人数突破15万,较去年同期增长40%。”

小池隆一手指轻叩桌面,目光扫过参会者:“森川君,教材统一后,学生和家长的反馈如何?我听说群马县有些家长担心,本地的荞麦面文化会被东京的都市文化覆盖,有这回事吗?”

坐在森川浩介身旁的文部省教育课长山田隆司立刻起身,语气恭敬:“回知事桑,确实有过这类反馈。群马县上周收到23封家长来信,其中18封提到‘希望保留荞麦面制作实践课’。我们已联合群马县教育委员会调整课程,将荞麦面制作纳入‘地域特色实践课’,每月安排两节课,既保留了本地文化,又契合都市圈‘多元共生’的理念。目前家长的满意度已从最初的62%提升至87%。”

“做得好。”

小池隆一点头,眼神里多了几分赞许,“都市圈整合不是‘同化’,而是让每个地区的特色都能发光。千叶的渔业文化、琦玉的烘焙手艺、群马的荞麦面,这些都是大东京的宝贵财富,不能丢。”

文部省文化课长佐藤清接着汇报:“知事桑,文化交流方面还有一个突破。我们推动东京的‘传统工艺市集’与千叶的‘渔港祭’联动,十月下旬将在千叶港举办‘都市圈文化节’,邀请四地的手艺人现场展示技艺。目前已有86位手艺人报名,其中包括千叶的金枪鱼料理师傅、琦玉的老面包师,还有群马的荞麦面匠人——他们都表示,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人了解本地文化。”

“手艺人的积极性很高,这是好事。”

小池隆一抬手示意佐藤清坐下,语气放缓,“但我们也要注意,不能让文化节变成‘形式主义’。要让游客真正参与进去,比如跟着老面包师学揉面团,跟着渔民体验收网,这样才能让大家感受到都市圈的温度。”

就在森川浩介准备继续汇报教育资源整合细节时,文部省文化交流课长铃木健太郎忽然举手,语气带着几分兴奋:“小池知事桑,各位同仁,有一件事或许值得我们关注——东京广播放送集团旗下的关东电视台,近期播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霓虹》,对大东京都市圈的文化融合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推动作用。”

这句话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铃木健太郎连忙翻开手里的资料,继续说道:“这部纪录片由关东台的野原广志君执导,目前已播出两集,第一集聚焦千叶的金枪鱼渔业,第二集讲述群马的荞麦面手艺,全霓虹平均收视突破32.2%,关东地区更是达到38.5%。我们做过抽样调查,四地观众中,有76%表示‘通过纪录片更了解其他城市的文化’,68%的东京观众说‘想周末去千叶吃金枪鱼、去群马学揉荞麦面’,还有52%的家长计划带孩子去纪录片里提到的地方体验生活。”

“哦?还有这种事?”小池隆一的眼睛亮了起来,身体微微前倾,“我倒是听说过这部纪录片很火,没想到对都市圈整合还有这样的帮助。铃木君,你详细说说,它具体怎么推动文化融合的?”

铃木健太郎翻开笔记本,语气愈发认真:“比如第二集里,群马荞麦面铺的佐藤幸助桑,他提到‘荞麦面的口感要靠手揉,就像人与人的关系要靠心连’,这句话被很多观众记住。我们收到的反馈里,有东京的年轻人说‘以前觉得群马只是乡下,看了片子才知道,那里的荞麦面里藏着这么多故事’;还有千叶的渔民给电视台写信,说‘想邀请群马的荞麦面师傅来渔港,一起做金枪鱼荞麦面’。这种自发的文化互动,比我们做十场宣传活动都管用。”

文部省次官森川浩介也补充道:“知事桑,我们还发现一个现象——四地的旅游局近期接到的跨城市咨询量暴涨。千叶县旅游局说,最近每天有超过200个咨询电话来自群马、琦玉,问的都是‘怎么去野水正泰桑的鱼铺’;群马县的旅行社更是推出了‘跟着《舌尖》游群马’的线路,预售量已经排到了下个月。这种‘文化带动旅游,旅游促进融合’的模式,正是我们想推动的。”

小池隆一嘴角扬起弧度,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野原广志君倒是会做文章。一部纪录片,既讲了美食,又讲了文化,还顺便帮我们推动了都市圈整合,比文部省的宣传册管用多了。”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轻笑,参会者们纷纷点头。

文部省教育课长山田隆司笑着说:“知事桑说得对。我们之前做‘都市圈文化手册’,印了5万册,只发出去2万册;现在《舌尖》一播,不用我们发手册,大家都主动去了解四地的文化了。这就是‘内容的力量’啊。”

“既然这部纪录片有这么好的效果,”文部省副次官高桥健一忽然开口,语气带着几分提议的意味,“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把它向上推广,让它成为全霓虹的文化教育素材?毕竟《舌尖》里传递的‘尊重劳作、珍惜传统’的理念,是所有霓虹人都需要的,也能让其他都市圈借鉴大东京的整合经验。”

这话一出,会议室里立刻响起附和声。

文部省文化课长佐藤清连忙说道:“高桥副次官说得太对了!我昨天看《朝日新闻》的影评,里面说《舌尖》是‘霓虹近十年最好的人文纪录片’,因为它不仅讲了美食,更讲了‘人’的故事——渔民的坚守、手艺人的执着,这些都是国民精神的体现。如果能在全国的中小学播放,让孩子们从小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培养‘大霓虹共同体’的意识,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还有国际传播的价值。”文部省国际交流课长渡边彻补充道,“小池知事桑,您之前一直强调‘让霓虹文化走出去’。《舌尖》现在在关西、北海道都很火,大阪读卖电视台已经申请引进播放权,北海道的电视台也在洽谈。如果我们把它翻译成英语、中文、韩语,送到国际纪录片节参展,既能让外国观众了解霓虹的美食文化,也能展示我们都市圈整合的成果,这可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小池隆一听得频频点头,脸上的笑意更浓:“你们说的有道理。一部好的作品,不仅能打动国内观众,还能成为文化输出的纽带。野原广志君能拍出这样的片子,确实有眼光、有格局。”他顿了顿,看向森川浩介,“森川君,这件事你跟进一下。先联系东京台和野原广志君,确认全国播放的版权问题;再联合外务省,筹备国际参展的事宜。费用方面,从文化推广基金里拨款,不用省。”

森川浩介立刻点头:“是,知事桑!我今天下午就去联系东京台的坂田信彦台长,争取下周就敲定版权事宜。”

提到野原广志,小池隆一的语气里多了几分感慨:“说起来,野原君真是东京之福啊。从《暗芝居》开创都市怪谈新类型,到《超级变变变》促进邻里交流,再到《七武士》成为武士片的新标杆,现在又用《舌尖》推动文化融合,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都是真正的国民级作品。”

文部省教育课长山田隆司立刻附和:“知事桑说得太对了!我们教育课上周还在讨论《哆啦A梦》,这部漫画现在已经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最爱的读物之一。很多老师反馈,孩子们看了《哆啦A梦》后,更愿意和同学分享玩具、帮助别人了。我们正计划把《哆啦A梦》纳入‘小学德育辅助读物’,让它成为培养孩子品格的助力。”

“哦?《哆啦A梦》也有这样的效果?”

小池隆一有些意外,随即笑着说,“野原君真是厉害,不管是动画、漫画、电视剧还是纪录片,都能抓住‘人心’这个核心。把《哆啦A梦》作为德育读物是个好主意,山田君,你们尽快拿出方案,我支持你们。”

山田隆司连忙鞠躬:“谢谢知事桑!我们会在下周把方案报给您审批。”

文部省文化课长佐藤清也补充道:“还有《深夜食堂》,这部电视剧现在在中老年群体里很火。很多观众说,看了《深夜食堂》后,会想起自己的家人,周末也愿意回家陪父母吃饭了。我们文化课正计划和东京台合作,推出‘深夜食堂主题展’,展示剧中的道具和美食,让更多人感受‘家常菜里的温情’。”

小池隆一靠在椅背上,手指交叉放在腹部,眼神里满是欣慰:“野原君的作品,从来都不是‘娱乐产品’,而是‘有温度的文化载体’。他用镜头和画笔,记录平凡人的生活,传递积极的价值观,这比任何政策都更能打动人心。以后文部省要多支持这样的创作者,多推出这样的好作品。”

参会者们纷纷点头,会议室里的气氛格外热烈。

文部省次官森川浩介看着小池隆一,语气坚定地说:“知事桑请放心,我们会加强与东京台、集英社的合作,为野原君提供更多资源支持。同时,我们也会挖掘更多有潜力的年轻创作者,让霓虹的文化产业越来越有活力,为大东京都市圈的整合,乃至全霓虹的文化发展注入更多力量。”

小池隆一点头,目光扫过窗外的东京街景——远处的东京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街道上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象。

他知道,大东京都市圈的整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有《舌尖》这样的作品,有野原广志这样的创作者,有文部省这样的团队,这条路一定会走得更稳、更远。

“好了,”小池隆一站起身,语气沉稳而有力,“今天的会议就到这里。森川君,全国推广《舌尖》和《哆啦A梦》德育读物的事,你抓紧推进;其他同仁也要各司其职,继续做好都市圈的整合工作。我们的目标,是让大东京都市圈成为‘文化共荣、民生共富’的典范,让每个生活在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归属感和幸福感。”

“是!”

参会者们齐声应和,纷纷起身,脸上满是干劲。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每个人的身上,也洒在桌上那份《舌尖上的霓虹》收视报告上——32.2%的数字,仿佛在无声地证明,文化的力量,足以连接城市、温暖人心,成为推动时代向前的重要力量。

……

文部省会议的内容像长了翅膀,不到半天就传到了东京电视台。

十月二十三日下午两点,顶层会议室里早已坐满核心人员,坂田信彦台长坐在主位,左手边是刚卸任东京台社长、全力备战市长竞选的岛津义弘,右手边则是高田俊英局长和明日海常务副局长。

野原广志刚走进会议室,岛津义弘就抬眼看向他,语气带着明显的笑意:“广志君,来得正好。今天叫大家来,主要是想聊聊我竞选东京市市长的宣传计划,而你,可是这个计划里的关键人物。”

这话让在场众人都看向野原广志,浅野贵太率先笑着打趣:“看来岛津桑这是要借广志君的‘东风’啊,毕竟现在全霓虹谁不知道,野原广志出品,必是精品。”

岛津义弘没否认,手指敲了敲桌上的民意调查报告:“没错。自从上个月采纳广志君提出的‘信息茧房’策略,针对不同群体推送定制宣传内容后,我的支持率已经从最初的28%涨到了41%,尤其是年轻群体和传统手艺从业者,支持率分别涨了19%和23%。”

他拿起一份数据单递给坂田信彦,继续说道:“你看,针对上班族,我们推送‘返乡创业补贴政策’的短视频,用的是《舌尖》里佐藤健太的故事片段;针对家庭主妇,推送的是‘社区文化节’的策划,配的是《超级变变变》里的家庭参赛视频;针对学生群体,则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用了《哆啦A梦》的动画片段引流。这种精准推送的效果,比我们之前撒网式的街头演讲管用太多。”

坂田信彦看完数据,抬头对野原广志说:“广志君,你这‘信息茧房’理论,真是把内容和宣传结合到了极致。之前我还担心这种方式会显得刻意,现在看来,用观众熟悉的内容做载体,反而更容易让人接受。”

岛津义弘这时话锋一转,语气多了几分郑重:“更值得高兴的是,小池隆一阁下也注意到了这个策略。昨天他的秘书给我打电话,说小池阁下对‘信息茧房’理论很感兴趣,还问什么时候有空,想请广志君一起吃个饭,好好聊聊这种内容传播模式。”

野原广志闻言,微微欠身:“能得到小池知事桑的认可,是我的荣幸。不过‘信息茧房’能有效果,主要还是因为岛津桑的竞选理念——‘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改善民生福利’本身就贴合民众需求,我只是提供了一个传播工具而已。”

“广志君还是这么谦虚。”

高田俊英放下手里的笔,语气带着几分感慨,“当初你提出这个理论时,我还担心会不会太超前,现在看来,是我低估了内容对民众的影响力。你用自己的作品为岛津桑铺路,这可比任何竞选广告都有说服力。”

明日海也补充道:“而且这种方式还避免了正面攻击对手。田中三上神市长最近总在公开场合说我们‘靠明星效应拉票’,可我们用的全是民生相关的内容,他连挑错的地方都没有。”

岛津义弘笑着点头:“这就是广志君的高明之处。他知道,民众要的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能感受到的实际利益。就像《舌尖》能火,是因为它让大家看到了普通人的生活,而我们的宣传能有效果,也是因为让大家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政策利好。”

就在众人讨论宣传策略时,坂田信彦忽然想起文部省传来的消息,清了清嗓子说:“对了,还有件事要跟大家说。文部省那边刚传来消息,小池隆一阁下打算将《舌尖上的霓虹》和《哆啦A梦》作为‘国家级文化推广战略’的核心内容,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国家级战略?”足利崇司惊讶地抬起头,“这可是前所未有的待遇,连以前的国民级电视剧都没享受过这种规格。”

坂田信彦点头,语气带着几分自豪:“没错。《舌尖》会被翻译成多种语言,送到国际纪录片节参展,同时在全国中小学作为‘本土文化教材’播放;《哆啦A梦》则会被纳入小学德育辅助读物,还会联合出版社推出‘亲子阅读版’。小池阁下说,这两部作品,一部能推动地域经济转型,一部能培养孩子的品格,都是霓虹当下最需要的。”

田中圭立刻接话:“这可太好了!《舌尖》现在已经带动千叶、群马的旅游业涨了三成,要是在全国推广,说不定能让更多地方的传统手艺活起来。我之前去琦玉考察,那边的老面包房老板还问我,什么时候能让《舌尖》去拍他们的故事呢。”

浅野贵太也笑着说:“《哆啦A梦》的教育意义确实大。我家那小子以前总爱抢同学的玩具,看了大雄分享道具的剧情后,现在会主动把漫画借给别人看了。用动画教孩子道理,比家长唠叨一百句都管用。”

岛津义弘这时忽然收起笑容,语气变得严肃:“其实,小池阁下推动这两部作品的推广,背后还有更深的考虑——这是高层释放的‘经济转型’信号。”

他看向众人,缓缓说道:“现在霓虹的房地产泡沫已经到了危险的边缘,一套六十平米的公寓炒到一亿日元,年轻人背上几十年的贷款,实体经济却在不断萎缩。高层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只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时机提出管控。而《舌尖》带动的文旅产业、《哆啦A梦》推动的文化产业,正是高层想重点扶持的‘新经济方向’。”

有人立刻追问:“那是要放弃房地产吗?毕竟现在很多大企业都靠房地产赚钱。”

岛津义弘叹了口气,摇了摇头:“没那么简单。高层的意思是‘管控而非放弃’,比如限制炒房团的资金流入,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同时引导资金流向文旅、文化、制造业这些实体经济。就像《舌尖》里展现的,一个小小的荞麦面铺,不仅能养活一家人,还能带动周边的食材种植、旅游等产业,这才是健康的经济模式。”

明日海皱了皱眉:“可房地产行业牵扯太多利益,管控起来肯定不容易吧?之前佐藤德川的麒麟集团,还在到处拿地盖豪宅呢。”

“所以更需要像《舌尖》这样的作品来引导民意。”

岛津义弘看向野原广志,“让民众看到,除了炒房,还有很多能赚钱、能实现价值的行业;让年轻人知道,回到家乡做传统手艺,不一定比在东京做房地产中介差。这也是我为什么这么重视和广志君合作的原因——你的作品,能悄悄改变民众的观念,这比任何政策文件都有力量。”

众人都沉默点头,会议室里的气氛多了几分沉重。

高田俊英轻声说:“看来经济转型是大势所趋了。之前总觉得房地产还能撑几年,现在看来,高层已经在为泡沫破裂后的日子做准备了。”

短暂的沉默后,岛津义弘重新看向野原广志,语气诚恳:“广志君,接下来的竞选宣传,我还想请你多出出主意。现在田中三上神那边总在攻击我‘脱离民众’,说我不懂普通人的生活,你觉得我们该怎么回应?”

野原广志思考了片刻,开口说道:“岛津桑,其实不用刻意回应攻击,反而可以用‘民生细节’来强化你的形象。比如,我们可以拍一组‘市长候选人的一天’的短视频,不用讲大道理,就拍你去群马的荞麦面铺帮佐藤幸助揉面团,去千叶的渔港跟野水正泰一起收网,去京都的和果子铺跟老师傅学做樱饼。”

他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简单的分镜:“第一个镜头,你跟佐藤桑一起揉面团,听他说‘现在年轻人愿意回来学做荞麦面了’,你接一句‘我们要做的,就是给这些年轻人更多支持’;第二个镜头,在渔港帮渔工们搬金枪鱼,聊‘海洋保护’的话题,自然引出‘可持续渔业’的政策;第三个镜头,在和果子铺尝刚做好的羊羹,跟老师傅聊‘传统手艺的传承’,提‘手艺人工龄补贴’的计划。”

浅野贵太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用《舌尖》里的人物做载体,既自然又有亲切感,还能让观众觉得岛津桑是真的在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比站在台上喊口号强多了。”

足利崇司也点头:“而且这种视频可以用‘信息茧房’策略推送,给传统手艺从业者推‘手艺补贴’的片段,给渔民推‘海洋保护’的片段,给家庭主妇推‘和果子文化节’的片段,精准又有效。”

岛津义弘听完,立刻拿起笔记录下来,语气兴奋:“就按广志君说的办!明天我就去群马找佐藤幸助,后天去千叶,争取下周把这组视频拍出来。对了,广志君,你有空的话,能不能帮我把控一下镜头和节奏?毕竟你的镜头语言,比我们这些老骨头更懂年轻人的喜好。”

野原广志点头应下:“没问题。我明天可以先跟佐藤桑打个招呼,让他提前准备一下。另外,视频里可以加一些《舌尖》的背景音乐片段,这样能让观众更快产生共鸣。”

坂田信彦看着两人敲定细节,笑着说:“看来这次竞选宣传是稳了。高田君,你那边要配合做好视频的传播渠道;明日海君,负责协调电视台的播出时段,把视频放在《世界奇妙物语》和《超级变变变》的片尾播放,引流效果会更好。”

高田俊英和明日海同时应下,高田俊英补充道:“我会联系广告部,让他们把视频剪成15秒、30秒、60秒三个版本,分别投放在地铁广告、电视广告和街头大屏上,实现全渠道覆盖。”

明日海也说:“我已经跟关东台那边打过招呼,他们会配合在千叶、群马的地方频道重播《舌尖》,同时插播岛津桑的宣传视频,这样能进一步巩固当地民众的支持率。”

野原广志这时忽然想起一件事,开口说道:“对了,岛津桑,下周文部省的森川浩介次官可能会来跟我们谈《舌尖》全国推广的版权问题,到时候你要是有空,可以一起参加。小池阁下既然关注‘信息茧房’理论,说不定能借着这个机会,跟他多聊几句竞选理念,争取得到更多官方层面的支持。”

岛津义弘眼睛一亮:“这个提醒很重要!我这就让秘书把时间空出来。要是能得到小池阁下的公开支持,那对竞选可是天大的助力。”

会议结束时已近傍晚,夕阳透过落地窗洒在会议室里,给每个人的脸上都镀上一层暖光。

岛津义弘握着野原广志的手,语气郑重:“广志君,这次竞选能不能成功,我能不能赢过田中三上神,就全靠你了。”

野原广志轻轻摇头:“岛津桑,能赢的关键还是你的理念贴合民心。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用内容传递价值而已。”

看着野原广志沉稳的模样,坂田信彦忽然感慨道:“有时候真不敢相信,广志君才23岁。这份沉稳和远见,比很多四五十岁的老政客都强。东京台能有你这样的人才,真是幸运。”

野原广志笑了笑,没再多说。他知道,无论是《舌尖》的推广,还是岛津义弘的竞选宣传,本质都是用内容连接人与事、人与政策。而他要做的,就是继续用镜头捕捉那些平凡生活里的温暖与力量,让这些力量成为推动时代向前的小小火种。

……

东京市电视台的常务副台长办公室里,气氛压抑得能拧出水来。

高桥一夫把文部省会议的简报狠狠摔在桌上,纸张散落一地,他手指着简报上“《舌尖》《哆啦A梦》纳入国家级文化战略”的字样,声音因愤怒而发颤:“国家级战略?凭什么?野原广志不过是个23岁的三级导演,他拍的纪录片、画的漫画,凭什么能让全霓虹的中小学生观看?”

办公室里的几名中层干部都低着头,没人敢接话。制作部主任山本隆司偷偷瞥了眼高桥一夫涨红的脸,手里的传呼机震动了好几次都不敢看——那是下属发来的《舌尖》第四集筹备消息,现在提这个,无疑是火上浇油。

“还有岛津义弘!”高桥一夫越说越激动,抓起桌上的咖啡杯就往地上砸,陶瓷碎片溅得到处都是,“之前竞选市长输给田中三上神桑,躲在iCu里养了三年,现在靠野原广志的‘信息茧房’策略,支持率居然涨了这么多!我们市台花了那么多钱请神木俊介拍综艺,收视率连2%都不到,这差距到底在哪里?”

神木俊介刚好推门进来,听到这话,立刻委屈地凑上前:“高桥桑,不是我们综艺做得不好,是东京台太会炒作了!《舌尖》里的渔民、手艺人,全是装出来的感动,哪有我们《俊介的东京漫游》里的网红餐厅真实?还有《哆啦A梦》,不过是给小孩子看的漫画,哪有我们台的《校园偶像日记》有教育意义?”

高桥一夫瞪了他一眼,语气更冲:“装出来的?全霓虹32.2%的收视是装出来的?文部省的官员集体夸赞是装出来的?神木君,你要是有野原广志一半的本事,我们市台也不至于落到现在这个地步!”

神木俊介被骂得脸色发白,却不敢反驳——他知道,高桥一夫现在把所有怒火都憋在心里,自己要是敢顶嘴,指不定会被当成出气筒。

他攥紧拳头,指甲深深嵌进掌心,心里却把野原广志恨得牙痒痒。

要不是这个家伙,自己的综艺也不会被比得一无是处,东京市台也不会在和东京台的竞争中输得这么惨。

宣传科科长铃木美咲犹豫了半天,还是小声开口:“高桥桑,文部省那边还说,要把《舌尖》翻译成多国语言送去国际纪录片节参展,甚至可能申请文化输出基金……我们要不要也报个项目?比如把《俊介的东京漫游》剪辑成短片,送去关西的地方电影节试试?”

“试什么试!”高桥一夫打断她,语气里满是嘲讽,“人家送的是能代表霓虹文化的作品,我们送什么?送网红餐厅打卡视频?送神木君的耍帅镜头?别让人笑掉大牙了!”

他走到窗边,看着远处东京台大楼的灯光,眼神里满是不甘:“我们市台是田中三上神桑亲自批准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抗衡东京台的影响力。可现在呢?人家出一部作品火一部,我们出一部扑一部。上次《俊介的东京漫游》和《舌尖》对打,1.9%对24.1%,现在人家收视破32.2%,还要成为国家级战略,我们却连个能拿出手的作品都没有!”

制作部主任山本隆司这时小心翼翼地说:“高桥桑,其实我们也可以拍类似的纪录片。比如拍东京市的老字号店铺,找几个手艺人讲故事,说不定能……”

“类似的?”

高桥一夫回头瞪着他,语气带着不屑,“你以为拍纪录片是拍综艺吗?找几个手艺人摆拍几下就能火?野原广志能拍出渔民凌晨出海的疲惫,拍出荞麦面师傅手上的老茧,你能吗?我们台的导演,只会让演员对着镜头傻笑,只会用强光把食物拍得假惺惺的,根本不懂什么叫‘真实’!”

山本隆司被说得低下头,心里却有些不服气——不是他们不懂真实,是高桥一夫总强调“流量优先”,要求综艺里必须有明星、有冲突、有话题,根本不给他们拍真实故事的机会。可这些话,他只能藏在心里,不敢说出来。

神木俊介这时忽然想到什么,凑到高桥一夫身边,语气阴恻恻地说:“高桥桑,其实我们也不是没办法。野原广志拍的《舌尖》里,群马的佐藤幸助不是有个儿子从东京辞职回家吗?我们可以找些人去打听一下,看看他儿子是不是真的想继承荞麦面铺,还是为了拍纪录片装出来的。要是能找出点‘造假’的证据,说不定能让《舌尖》的口碑崩掉!”

高桥一夫眼睛亮了一下,随即又暗了下去:“你以为东京台的人是傻子吗?他们既然敢拍,肯定把所有细节都核实过了。再说,现在全霓虹都在夸《舌尖》,我们要是敢造谣,说不定会被民众骂死,到时候田中三上神桑也保不住我们。”

他颓然地坐在椅子上,语气里满是无奈:“我们现在就像被绑住了手脚,明明知道东京台在一步步扩大影响力,却什么都做不了。他们有野原广志这样的天才,有坂田信彦、岛津义弘这样的高层支持,还有文部省的资源倾斜,我们呢?只有有限的预算,只会耍帅的明星,还有一群只会拍烂综艺的导演。”

办公室里陷入沉默,只有墙上的时钟滴答作响。

铃木美咲看着地上的咖啡杯碎片,小声说:“高桥桑,或许我们可以换个思路。既然拼不过文化深度,我们可以拼娱乐性。比如请更多的偶像明星来做综艺,搞一些‘偶像体验传统手艺’的活动,说不定能吸引年轻人观看。”

高桥一夫叹了口气,摆了摆手:“没用的。现在年轻人都被《舌尖》里的真实故事打动了,他们宁愿看渔民出海,看手艺人揉面团,也不愿意看偶像装模作样地体验手艺。我们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除非能出现第二个野原广志,否则根本不可能超过东京台。”

他拿起桌上的简报,手指在“野原广志”的名字上用力戳了戳,语气里满是嫉妒:“这个家伙,简直就是我们市台的克星。从《暗芝居》到《七武士》,再到现在的《舌尖》,每一部作品都能精准踩中民众的需求,我们怎么就遇不到这样的人才?”

夜幕渐渐降临,办公室里的气氛依旧压抑。

高桥一夫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东京市的夜景,语气里满是不甘:“通知下去,明天召开全体员工大会,重新讨论接下来的节目计划。我们不能就这么认输,就算拼不过国家级战略,也要保住我们市台的颜面。”

几名中层干部连忙应下,转身走出办公室。

神木俊介走在最后,回头看了眼高桥一夫落寞的背影,心里忽然生出一股无力感——他知道,就算开再多的会,就算制定再多的计划,只要东京台有野原广志在,他们市台就永远只能活在东京台的阴影下。

走出市台大楼,神木俊介看到路边的报刊亭里,《朝日新闻》的头版还在报道《舌尖》的成功,封面上的野原广志穿着简单的衬衫,眼神沉稳,嘴角带着淡淡的笑容。神木俊介咬了咬牙,转身快步离开——他不敢再看,也不愿再想,因为他知道,自己永远也成为不了像野原广志那样的人,东京市台也永远无法超越东京台。

而此时的东京台大楼里,野原广志正在和明日海讨论《舌尖》第四集及后续的拍摄计划。

明日海看着手里的拍摄大纲,笑着说:“广志君,文部省那边已经确认,等第三集播出后,就会正式启动全国中小学播放计划。到时候,你的作品会影响一代年轻人,这可是前所未有的成就。”

野原广志笑了笑,语气依旧平静:“能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手艺,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至于成就,那只是附加品而已。”

窗外的夜景璀璨,东京台大楼的灯光格外明亮。

野原广志知道,东京市台的嫉妒和怒火,根本影响不了他前进的脚步。

他要做的,就是继续用镜头记录那些平凡生活里的美好,让更多人感受到真实与温暖,而这,才是他作为创作者的初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