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风暴!风暴!风暴!所有人都没想到

晚上九点整,《舌尖上的霓虹》第一集重播刚过半,关东台的数据监测室里突然爆发出一阵震天的欢呼。

技术人员举着刚打印出来的收视报表,疯了似的往会议室跑,纸张在奔跑中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破了!破纪录了!”

技术人员推开会议室的门,声音里满是激动的颤抖,“全霓虹实时收视冲到24%了!关西地区都破了18%,北海道那边也有15%,这是近十年纪录片的最高收视啊!”

正在讨论后续宣传的众人瞬间僵住,铃木清斗手里的拐杖“咚”地砸在地上,他快步走过去,接过报表,老花镜滑到鼻尖也顾不上扶。

当看到“24.1%”那个刺眼的数字时,这位头发花白的常务副台长突然红了眼眶,声音哽咽:“好……好啊!关东台终于又出了一部能让全霓虹记住的片子!”

山田隆司抢过报表,手指在数字上反复摩挲,像是在确认不是幻觉:“24%!比当年《关东渔歌》的最高收视还高5个点!野水桑的鱼铺刚才打来电话,说现在门口挤满了记者,连nhk都去采访了!”

野原广志站在窗边,手里握着美伢刚发来的传呼机——“广志君!全漫画社都在欢呼!我们决定明天去千叶吃生鱼片!”

他看着窗外东京的夜景,远处的东京塔亮着暖黄色的灯光,楼下的街道上,甚至有年轻人举着在欢呼。

明日海拍了拍广志的肩膀,语气里满是赞叹:“广志君,你又创造了一个奇迹。之前谁能想到,一部没有明星、没有噱头的纪录片,能让全霓虹都疯狂?”

广志转头笑了笑,眼神依旧平静:“不是我创造了奇迹,是那些普通人的故事打动了大家。野水桑的坚守,佐藤桑的执着,还有高桥家的温馨,这些都是最真实的生活,观众能感受到里面的温度。”

正说着,松井雄一扛着摄像机冲了进来,脸上还沾着海水的盐分——他刚从野水正泰的鱼铺赶回来。

“广志君!你们快看!”他把摄像机连接到电视上,画面里,野水正泰被记者围在中间,手里举着广志之前送他的金枪鱼罐头,激动地说:“能让更多人知道渔民的生活,我太开心了!明天开始,我会每天多留一些新鲜的金枪鱼,让大家都能尝到大海的味道!”

本田樱子抱着笔记本,快速记录着:“千叶县厅刚才发来消息,明天会开通‘舌尖专线’巴士,专门接送游客去野水桑的鱼铺;群马县的老街已经有旅行社开始预售‘荞麦面文化游’的线路,报名电话都快被打爆了!”

高田俊英推了推眼镜,嘴角难得露出真心的笑容:“丸井酱油刚才联系我,说要追加五千万赞助,还想把‘舌尖限定’酱油卖到全国;集英社那边也传来消息,《深夜食堂》的漫画销量今晚涨了三倍,他们想让你趁热推出《舌尖》的同名漫画。”

会议室里的气氛越来越热烈,大家围着报表,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后续的计划,连平时沉默的斋藤茂都开口说:“下次拍京都的和果子铺,我想试试用柔光灯,突出糖霜的质感,应该会更好看。”

广志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心里忽然想起穿越过来的那天——他拿着简历在东京台门口徘徊,连四级导演的职位都没把握。

而现在,他不仅有了自己的制作部,还拍出了让全霓虹沸腾的片子。

他拿出手机,拨通了美伢的电话,听筒里立刻传来女孩兴奋的声音:“广志君!你听到了吗?收视破24%了!我们明天真的能去吃生鱼片吗?”

“当然能。”广志的语气里带着温柔,“明天我让松井桑开车,咱们一起去。”

挂了电话,广志转头对众人说:“大家辛苦了,今晚好好休息,明天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他的目光扫过每个人脸上的笑容,心里清楚,这场胜利,只是一个开始——他要拍更多有温度的故事,让更多人看到平凡生活里的美好。

……

同一时间,东京市电视台的监控会议室里,却像笼罩在寒冬腊月里。

技术部负责人拿着刚打印出来的收视报表,战战兢兢地走到高桥一夫面前,声音小得像蚊子叫:“高、高桥副台长,最终收视出来了……咱们台1.9%,关东台24.1%……”

“啪!”高桥一夫猛地一拍桌子,咖啡杯被震倒,褐色的液体顺着桌沿流下来,浸湿了报表上“1.9%”的数字。

他一把抓过报表,眼睛死死盯着那个数字,手指因为用力而发白:“1.9%?怎么可能!神木桑的粉丝应援呢?麒麟集团的宣传呢?都喂狗了吗?”

神木俊介猛地站起来,椅子在地板上划出刺耳的声响。

他一把抢过报表,当看到“24.1%”那个数字时,脸色瞬间变得惨白,随即又涨成紫红色。

“不可能!这一定是假的!”他把报表撕得粉碎,纸屑撒了一地,“野原广志拍的破纪录片,怎么可能有这么高的收视?肯定是关东台造假了!”

“造假?”佐藤隆坐在角落,终于忍不住开口,语气里满是嘲讽,“全霓虹的观众都在讨论《舌尖》,连nhk都报道了,怎么造假?你自己看看网上的评论,大家都说你的综艺假得可笑,连切个寿司都要ng十几次,还好意思说别人?”

“你闭嘴!”

神木俊介转头瞪着佐藤隆,眼神里满是怒火,“要不是你们拍得烂,我的综艺怎么会输?你之前在关东台就是个失败者,现在到了市台,还是个废物!”

山田淳连忙站起来打圆场:“俊介桑,佐藤桑,现在不是吵架的时候。咱们得想办法挽回局面,不然田中市长那边没法交代……”

“挽回局面?怎么挽回?”市台企划部主任瘫坐在椅子上,语气里满是绝望,“24%的收视,咱们怎么追?现在全霓虹都在看《舌尖》,谁还会看咱们的综艺?”

“都怪你!”

市台编导铃木菜菜子突然指着高桥一夫,眼眶通红,“当初要是不跟关东台撞档,咱们的收视也不会这么惨!你为了讨好田中市长,非要跟野原广志对着干,现在好了,市台的脸都被你丢尽了!”

“怪我?”

高桥一夫冷笑一声,眼神里满是怨毒,“要不是神木俊介连个寿司都做不好,要不是你们拍不出像样的内容,咱们会输吗?野原广志用拍电视剧的手法拍纪录片,你们怎么想不到?一个个都是吃干饭的!”

“你还好意思说我们?”神木俊介上前一步,指着高桥一夫的鼻子,“当初是你说只要我配合,就给我开个人综艺,现在呢?收视这么惨,你还有脸怪我?我看你就是个废物副台长!”

“你敢骂我?”高桥一夫气得浑身发抖,抬手就要打神木俊介,却被山田淳死死拉住。

“别打了!”

山田淳大喊一声,声音里满是疲惫,“现在打有什么用?田中市长给了我们三天时间,要是拿不出解决方案,我们都得滚蛋!”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众人粗重的呼吸声。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怨怒、绝望和不甘——他们原本以为靠神木俊介的流量就能轻松赢过纪录片,却没想到输得这么惨,连一点挽回的余地都没有。

神木俊介瘫坐在椅子上,眼神空洞地看着天花板。

他想起白天在发布会上说的话——“我会让野原广志好好尝尝失败的滋味”,现在想来,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他拿出手机,翻出跟渡边彻的聊天记录,手指颤抖着打下一行字:“立刻把野水正泰鱼铺的‘料’放出去,不管用什么手段,必须搞臭《舌尖》!”

高桥一夫看着满地的纸屑和众人怨毒的眼神,心里忽然生出一股不祥的预感。

他知道,这场失败不仅会让他失去田中三上神的信任,甚至可能让他丢掉副台长的职位。

他拿出传呼机,快速给田中三上神发了一条消息:“市长桑,我们会尽快拿出解决方案,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可他心里清楚,这不过是自欺欺人——面对24%的收视差距,面对全霓虹对《舌尖》的认可,他们根本没有任何翻盘的机会。

……

当晚十点,《舌尖上的霓虹》的收视数据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全霓虹的电视台。

大阪读卖电视台的制作部会议室里,部长松本清拿着收视报表,手指在“24.1%”的数字上反复摩挲,眼神里满是震惊。

“24%……”他叹了口气,语气里满是赞叹,“野原广志这小子,真是创造了一个奇迹。之前谁能想到,一部人文纪录片能有这么高的收视?”

旁边的导演山田启介点头,语气里满是认同:“我刚才看了重播,不得不说,野原广志的拍摄手法太厉害了。他把纪录片拍出了电视剧的节奏感,有铺垫、有高潮,还有情感共鸣。你看野水正泰收网时的镜头,既展现了渔民的辛苦,又突出了他对大海的敬畏,这种细腻的情感表达,咱们得好好学。”

“没错。”

另一位导演佐藤隆补充道,“以前咱们拍美食节目,只想着拍制作过程,却忽略了背后的人。野原广志不一样,他把人放在第一位,美食只是载体,这种‘以人为本’的拍摄理念,才是《舌尖》成功的关键。”

松本清放下报表,眼神里满是坚定:“明天就召开部门会议,让所有人都看《舌尖》的成片。咱们要借鉴野原广志的拍摄手法,重新打磨《大阪美食故事》的企划案,重点拍大阪烧、章鱼小丸子背后的手艺人,把他们的故事和情感拍出来。”

……

名古屋中部日本放送的会议室里,气氛也格外热烈。

台长拿着收视报表,对导演们说:“野原广志给咱们上了一课啊!之前咱们总觉得纪录片没人看,可《舌尖》用24%的收视证明,只要内容好,观众就会买账。咱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研究《舌尖》的叙事结构,拍一部属于名古屋的美食纪录片。”

“我觉得可以从名古屋的鳗鱼饭入手。”

一位年轻导演兴奋地说,“我认识一家开了五十年的鳗鱼饭铺,老板从十五岁就跟着父亲学烤鳗鱼,现在儿子不愿意继承,父子俩经常吵架,这个故事很有张力,像《舌尖》里佐藤幸助和他儿子的故事一样。”

台长点头:“好!就从这家鳗鱼饭铺开始拍。你明天就去跟老板沟通,一定要把他们的真实故事拍出来,不要摆拍,不要刻意煽情,要像《舌尖》那样,用细节打动观众。”

……

札幌北海道放送的会议室里,编导们也在热烈讨论着。

“《舌尖》里的配乐太绝了!”

一位编导说,“海浪声和钢琴曲结合得恰到好处,既不抢戏,又能烘托气氛。咱们拍北海道的海鲜纪录片时,也可以用当地的传统乐器,比如三味线,搭配海浪声,突出北海道的特色。”

“还有镜头语言!”

另一位编导补充道,“野原广志用侧光拍野水正泰的手,突出了老茧的纹理,特别有故事感。咱们拍渔民捕三文鱼时,也可以用这种手法,突出他们手上的伤痕,展现他们的辛苦。”

全霓虹的电视台都被《舌尖》的成功震撼了,大家不再轻视纪录片,而是开始认真研究野原广志的拍摄手法——从叙事结构到镜头语言,从配乐选择到人物塑造,每个细节都被反复琢磨。

不少电视台甚至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把《舌尖》的成片剪成片段,逐帧分析,希望能从中学到经验,拍出属于自己的优秀作品。

而这一切,都在野原广志的预料之中。

他知道,《舌尖》的成功不仅能带动纪录片的发展,还能让更多的创作者关注平凡人的故事,让霓虹的影视圈变得更有温度。

……

第二天早上,野原广志刚到关东台,就被服部忠拦在了门口。

这位东京都宣传部长是特意过来的。

并且手里拿着一份厚厚的文件,脸上满是笑容:“广志君,恭喜你啊!《舌尖》的成功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小池知事特意让我来跟你商量,想把《舌尖》作为东京都的文化名片,推广到全国,甚至海外。”

广志接过文件,快速翻了几页,里面详细写了推广计划——包括在全国的中小学播放《舌尖》,作为本土文化教育的素材;在东京的国际机场播放《舌尖》的预告片,吸引外国游客;还计划把《舌尖》翻译成多种语言,参加国际纪录片节。

“没问题。”

广志点头,语气里满是认同,“能让更多人了解霓虹的美食文化和普通人的故事,是件好事。不过,我希望推广过程中不要过度商业化,不要破坏片子的真实性。”

“放心吧!”服部忠笑着说,“小池知事特意交代过,一切以片子的质量为准。另外,千叶、群马、琦玉三县的知事都联系了我,想跟你合作,拍当地的特色美食,你看怎么样?”

广志思考了一下,说:“可以。不过,我想先把京都的和果子铺拍完。京都的和果子有很多传统手艺,比如‘生八桥’的制作,需要精细的手工技巧,而且老板们都有自己的故事,值得记录。”

服部忠点头:“好!我会跟三县的知事沟通,等你拍完京都的部分再合作。对了,岛津义弘先生昨天联系了我,他说想借着《舌尖》的热度,在千叶举办‘美食文化节’,邀请野水正泰、佐藤幸助他们参加,你愿意担任文化节的顾问吗?”

“当然愿意。”广志笑着说,“能让更多人关注传统手艺,支持普通人的事业,我很乐意帮忙。”

送走服部忠,广志走进会议室,发现大家已经早早地到了,桌上摆着《舌尖》的后续拍摄计划。

松井雄一兴奋地说:“广志君,野水桑刚才打来电话,说想跟咱们合作,开一家‘舌尖主题’的鱼铺,卖新鲜的金枪鱼和限定酱油,你看怎么样?”

“可以。”

广志点头,“不过要注意,不要过度消费《舌尖》的ip,要保证食材的新鲜和品质,不能辜负观众的信任。”

本田樱子接着说:“集英社的编辑刚才联系我,想让你写《舌尖》的同名漫画,重点描绘野水桑、佐藤桑他们的故事,你有时间吗?”

广志想了想,说:“可以抽出时间来写,但需要漫画社的帮忙。美伢他们之前帮我画过《哆啦A梦》的上色,经验很丰富,让他们参与进来吧。”

“太好了!”本田樱子笑着说,“美伢酱昨天还跟我抱怨,想参与《舌尖》的制作,这下她肯定很开心。”

会议持续了一上午,大家讨论确定了《舌尖》后续的拍摄计划:先拍京都的和果子铺,再拍千叶、群马、琦玉三县的特色美食;同时,推出《舌尖》的同名漫画和周边产品,比如“舌尖限定”酱油、金枪鱼罐头等;还计划在东京举办《舌尖》的线下展,展示拍摄时的道具和照片,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片子的制作过程。

中午休息时,广志接到了美伢的电话。

女孩兴奋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广志君!我们漫画社的人都准备好了,明天就去千叶吃生鱼片!松井桑说会开车来接我们,是吗?”

“是。”

广志笑着说,“明天早上九点,我在漫画社门口等你们。对了,你之前画的熊本熊和荞麦面的插画,集英社的编辑很喜欢,想用来做《舌尖》漫画的封面,你愿意吗?”

“愿意!太愿意了!”美伢的声音里满是激动,“我现在就去修改插画,保证让编辑满意!”

挂了电话,广志看着窗外的阳光,心里满是温暖。

他知道,《舌尖》的成功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他要继续拍下去,把更多平凡人的故事带给观众,让更多人感受到生活里的美好和温暖。

而这,就是他穿越到这个世界的意义——用自己的才华,创造有温度的内容,点亮平凡生活里的光。

……

十月十六日早上八点半,“未来漫画社”门口停着一辆米白色的大巴车。

松井雄一穿着灰色夹克,正靠在车门上检查摄像机,见野原广志走来,立刻笑着挥手:“广志君,设备都调试好了,等美伢酱他们出来咱们就能出发。”

广志点头,刚站定就听见身后传来一阵喧闹——美伢穿着鹅黄色连衣裙,领着七八个年轻漫画家快步走来,每个人手里都提着小背包,脸上满是兴奋。

佐藤里奈还拿着相机,对着大巴车不停拍照,嘴里念叨着:“一定要多拍点照片,回去画进《舌尖》的同人漫画里!”

“广志君!”美伢跑到广志身边,手里举着一张画稿,“你看我改的熊本熊封面,编辑说这样更可爱,你觉得怎么样?”

画稿上,熊本熊抱着金枪鱼寿司,旁边用粉色字体写着“舌尖限定”,线条比上次圆润了不少。

广志接过画稿,指着熊本熊的耳朵:“这里加两缕波浪线,像被风吹起来的样子,会更有动感。”

美伢立刻掏出铅笔修改,其他漫画家也围了过来,山田启介看着画稿感叹:“广志君连这种小细节都能注意到,难怪《哆啦A梦》能这么受欢迎。”

众人陆续上车,大巴车缓缓驶离市区。

刚上高速,佐藤里奈就忍不住站起来,对着车厢里的人喊道:“大家都别坐着呀!咱们问问广志君拍《舌尖》的趣事呗!我一直好奇,野水桑收网的镜头到底拍了多少遍才成功?”

车厢里瞬间热闹起来,大家纷纷附和。

美伢坐在广志旁边,晃着腿问道:“广志君,你当初怎么想到要拍渔民的故事呀?我以为你会先拍东京的网红餐厅呢。”

广志靠在椅背上,语气平静:“去年去千叶采风,看到野水桑凌晨三点就出海,收网时手上的老茧磨出了血还在坚持。那时候就觉得,比起光鲜的餐厅,这些普通人的坚持更值得被记录。”

“哇!”佐藤里奈掏出笔记本快速记录,“那拍金枪鱼拍卖的时候,是不是很紧张?我看片子里拍卖师喊价的节奏好快,你怎么抓拍到那么清晰的镜头?”

“提前跟拍卖市场沟通了三天,斋藤桑还特意调了长焦镜头。”广志回忆道,“拍卖当天早上五点就去占位置,拍了八遍才抓到最自然的喊价画面——那些拍卖师常年练出来的语速,比电视剧里的台词还难捕捉。”

山田启介托着下巴,眼神里满是敬佩:“广志君也太厉害了吧!《七武士》拍武士对决的时候,听说你为了还原真实的剑道动作,特意请了十段的剑道大师指导?我之前拍短篇漫画,连武士的盔甲细节都画不好,跟你比差太远了。”

广志笑了笑:“每个领域都需要用心。你画盔甲时可以去博物馆看看实物,注意甲片的排列和系带的方式,细节越真实,读者越能有代入感。”

车厢里的讨论越来越热烈,有人问《世界奇妙物语》的剧本创作,有人好奇《超级变变变》的创意来源,广志都一一耐心解答。

佐藤里奈看着广志从容的样子,偷偷对美伢说:“美伢社长,广志君不管说什么都这么冷静,难怪大家说他像政客——这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场,我这辈子都学不会。”

美伢骄傲地扬起下巴:“那当然!广志君可是能拍出24%收视纪录片的人!”说着还从背包里拿出零食分给大家,车厢里满是零食的香味和欢快的笑声,连窗外掠过的农田都显得格外可爱。

上午十一点,大巴车抵达千叶海鲜市场。

刚下车,众人就被眼前的景象惊住——野水正泰的鱼铺前挤满了人,队伍从门口一直排到市场入口,还有记者举着摄像机在采访,闪光灯不停闪烁。

“我的天,这么多人!”佐藤里奈忍不住惊呼,“比东京的动漫展还热闹!”

野水正泰穿着深蓝色渔裤,正忙着给客人打包金枪鱼,见广志等人走来,立刻笑着挥手:“广志君!美伢酱!你们可算来了!快进来坐,我特意留了最好的金枪鱼腹肉!”

众人跟着野水正泰走进鱼铺,里面比外面更热闹——几张桌子都坐满了客人,有人举着手机对着生鱼片拍照,有人边吃边说:“这就是《舌尖》里的金枪鱼吧?果然比别的店新鲜!”

野水正泰把大家带到里间的小桌子旁,无奈地叹了口气:“广志君,这就是出名的苦恼啊。以前每天只卖三十斤金枪鱼,现在一天要卖两百斤,渔工们都快忙不过来了。昨天还有旅行社的人来找我,想把鱼铺改成观光景点,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拒绝。”

美伢笑着说:“野水桑,这是好事呀!能让更多人尝到你的金枪鱼,多棒啊!”

野水正泰挠了挠头:“话是这么说,但我还是想安安静静做鱼。昨天有个客人非要让我表演切生鱼片,还说要拍视频发去电视台,我都没好意思拒绝——我这手艺哪能上台表演啊。”

广志看着野水正泰无奈的样子,语气温和:“要是觉得累,就跟旅行社说清楚,不用勉强自己。你做鱼的初心是让大家尝到新鲜的味道,不是为了迎合别人的要求。”

野水正泰眼睛一亮,连忙点头:“还是广志君说得对!等忙完这阵,我就跟他们说清楚。对了,你们快尝尝我切的金枪鱼腹肉,今天刚从海里捞上来的,鲜得很!”

他说着端来一盘生鱼片,金枪鱼的纹理在灯光下泛着粉红色,旁边摆着芥末和酱油。

美伢拿起筷子夹了一块,放进嘴里瞬间睁大了眼睛:“哇!比东京寿司店的还好吃!入口即化,一点都不腻!”

其他漫画家也纷纷尝了起来,佐藤里奈边吃边拍照:“太好吃了!我要把这个画面画下来,标题就叫‘大海的馈赠’!”

正热闹时,鱼铺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声。

野水正泰皱起眉头:“怎么回事?我去看看。”

众人也跟着走出去,只见三个染着黄毛的不良少年正站在门口,为首的少年指着一个客人骂道:“你吃了我们老大的金枪鱼,现在老大上吐下泻,你们必须赔钱!”

客人是个中年男人,手里还拿着没吃完的生鱼片,脸色涨得通红:“我根本不认识你们老大!这金枪鱼是我刚买的,怎么可能有问题?”

“你还敢狡辩!”黄毛少年上前一步,伸手就要推中年男人,“我们老大说了,今天不赔五万日元,你们这破店就别想开了!”

鱼铺前的客人都围了过来,有人小声说:“这肯定是来碰瓷的,刚才我看见他们在市场里转了半天,就等着找机会闹事。”

还有人拿出传呼机,准备报警。

美伢气得攥紧拳头,走到黄毛少年面前,瞪着眼睛说道:“你们太过分了!野水桑的金枪鱼都是当天从海里捞上来的,怎么可能有问题?肯定是你们老大自己吃了别的东西不舒服,故意来这里找茬!”

黄毛少年上下打量着美伢,嗤笑一声:“你个小丫头片子懂什么?再敢多嘴,连你一起收拾!”

山田启介立刻挡在美伢身前,语气严肃:“我们已经有人报警了,你们最好赶紧走,不然等警察来了,有你们好受的!”

黄毛少年脸色变了变,却还是嘴硬:“报警?我怕你们啊!今天这钱必须赔,不然我砸了你们的店!”

说着就要伸手去掀旁边的鱼摊,野水正泰连忙上前阻拦,双方僵持在一起。

广志站在旁边,眉头微皱,刚要拿出手机联系千叶县厅的人,就听见远处传来一阵警笛声。

众人转头看去,只见几辆警车驶来,停在鱼铺门口,十几个警察快步走来,为首的是个穿着西装的中年男人,正是千叶市副市长河边秀松。

“住手!”

河边秀松大声喊道,警察立刻上前控制住三个不良少年。

他走到野水正泰面前,先是鞠躬道歉:“野水桑,让你受委屈了,是我们没做好治安工作。”

接着又转向广志,笑着伸出手:“广志君,好久不见。上次在东京都政府开会,还没来得及跟你好好聊聊《舌尖》呢。”

广志握住他的手,语气平和:“河边桑,辛苦你们特意过来。这些人是怎么回事?”

河边秀松叹了口气,眼神里满是愤怒:“昨天收到消息,说有不良团伙想借着《舌尖》的热度来鱼铺碰瓷,我就特意带警察过来巡逻。没想到还是让他们找到了机会——千叶市好不容易靠《舌尖》出了名,谁敢耽误这里的发展,我绝对不会放过他们!”

“说得好!”

鱼铺前的客人纷纷鼓掌,中年男人走到河边秀松面前,感激地说:“多谢副市长桑及时赶到,不然我今天可就麻烦了。野水桑的金枪鱼那么新鲜,这些人居然敢来碰瓷,真是太过分了!”

河边秀松拍了拍他的肩膀:“你放心,我们会好好调查,绝对不会让坏人逍遥法外。以后大家来这里吃金枪鱼,要是遇到麻烦,直接联系警察,我们会第一时间过来处理。”

警察押着不良少年离开时,黄毛少年还在挣扎:“你们凭什么抓我?我只是来要赔偿的!”

河边秀松冷冷地说:“是不是要赔偿,到警察局里再说。你以为我们不知道,你们老大是因为吃了过期的便当才拉肚子,跟野水桑的金枪鱼一点关系都没有!”

周围的人都笑了起来,野水正泰松了口气,对着河边秀松鞠躬:“多谢河边桑,要是没有你,我今天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不用谢我。”河边秀松摆了摆手,看向广志,“广志君,《舌尖》播出后,千叶县的游客多了三成,海鲜市场的营业额也涨了不少。小池知事还特意打电话表扬我,说要不是你拍了这部纪录片,千叶县哪能有这么好的发展。”

广志笑了笑:“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野水桑坚持做新鲜的金枪鱼,河边桑做好治安工作,游客们愿意来这里消费,这些都是千叶县能发展起来的原因。”

美伢拉着广志的胳膊,兴奋地说:“广志君,咱们等会儿去海边看看好不好?我想看看野水桑出海的地方,说不定能找到新的漫画灵感呢!”

“好啊。”广志点头,转头对野水正泰说,“野水桑,等你忙完,我们想跟你去码头看看,没问题吧?”

野水正泰立刻答应:“当然没问题!我让渔工们准备一下,带你们去看看我的渔船,顺便给你们讲讲捕鱼的技巧。”

众人跟着野水正泰往码头走,阳光洒在海面上,泛着金色的光芒。

佐藤里奈举着相机不停拍照,嘴里念叨着:“这里的风景也太好看了,比漫画里的场景还美!回去我一定要把这些画进《舌尖》的漫画里,让更多人知道千叶的美。”

美伢走在广志身边,晃着手里的画稿:“广志君,等会儿我要把海边的风景也画下来,以后咱们拍《舌尖》续集的时候,说不定能用得上呢!”

广志看着美伢认真的样子,嘴角露出温柔的笑容:“好啊,到时候咱们一起去拍,把更多普通人的故事带给观众。”

海风轻轻吹过,带着海水的咸味。远处的渔船缓缓驶过,渔工们的笑声传来,与众人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温暖的画面。

广志知道,这就是他想要的生活——用镜头记录平凡人的美好,用故事传递生活的温度,而身边这些人的陪伴,更是这份美好里最珍贵的部分。

……

十月十六日上午十点,东京都政府办公楼的顶层办公室里,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木质办公桌上,映得桌上那份《舌尖上的霓虹》收视报告格外醒目。

小池隆一知事坐在真皮座椅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报告上“24.1%全霓虹收视”的字样,嘴角不自觉地扬起弧度。

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服部忠部长拿着一叠文件走进来,见小池知事这副模样,忍不住笑着说:“知事桑,看来您已经看到收视数据了?我刚才从关东电视台那边回来,亲自和野原广志见了一面,而且我发现连咱们县厅的年轻人都在讨论《舌尖》,连茶水间的阿姨都在说要周末去千叶吃金枪鱼。”

小池隆一抬起头,把报告递给服部忠,语气里满是欣慰:“服部君,你看看这个数据,近十年纪录片的最高收视啊!野原广志这年轻人,果然没让我们失望。之前我还担心,纪录片会不会没人看,现在看来,是我多虑了。”

服部忠接过报告,快速翻了几页,眼神里满是赞叹:“不光是收视高,口碑也极好。《朝日新闻》《读卖新闻》的影评都给了满分,佐伯明桑还说这是‘霓虹近十年最好的人文纪录片’。千叶县厅刚才发来消息,昨天一天就有五千多游客去野水正泰的鱼铺,比平时多了三倍还多。”

“这就是好内容的力量啊。”

小池隆一靠在椅背上,手指交叉放在腹部,“现在的年轻人总喜欢追逐偶像综艺,却忘了身边这些普通人的故事才最动人。野原广志把渔民、手艺人的生活拍出来,让大家看到美食背后的辛苦与坚持,这比任何宣传口号都管用。”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之前我让宣传部做‘本土文化推广计划’,做了半年都没什么效果。没想到野原广志一部纪录片就做到了——现在全霓虹都在讨论千叶的海鲜、群马的荞麦面,这就是文化输出的最好方式。”

服部忠点头附和:“您说得对。昨天我跟野原广志聊过,他说接下来想拍京都的和果子铺,还有琦玉的老面包房。那些地方的传统手艺快失传了,要是能通过《舌尖》让更多人知道,说不定能吸引年轻人去学习传承。”

“这个想法好!”小池隆一眼睛一亮,坐直身体,“我们要全力支持他。京都府厅那边我去打招呼,让他们配合拍摄;琦玉县的老面包房要是有困难,咱们可以申请‘传统文化保护基金’,帮他们改善设备。不能让这么好的项目因为资金或场地问题停下来。”

他拿起桌上的电话,快速拨给秘书:“让企划部立刻过来一趟,我要跟他们讨论《舌尖》后续的推广计划。另外,联系千叶、群马、琦玉三县的知事,下周召开视频会议,商量怎么借着《舌尖》的热度发展旅游业。”

挂了电话,小池隆一看着服部忠,语气严肃起来:“服部君,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热度。《舌尖》的成功不是偶然,它让我们看到,民众需要的是有温度、有深度的内容。以后东京都政府要多支持这类项目,比如资助独立纪录片导演,举办‘本土文化影像展’,让更多人有机会讲述普通人的故事。”

服部忠连忙记录下来,点头说:“我明白您的意思。之前宣传部想做‘东京老街探访’的项目,因为担心没人看一直没启动。现在有了《舌尖》的成功案例,我们可以重新启动这个项目,找野原广志做顾问,借鉴他的拍摄手法,说不定能拍出另一部好作品。”

“这个主意不错。”

小池隆一赞许地看着服部忠,“野原广志不仅有才华,还很有责任心。上次《超级变变变》促进了邻里交流,《深夜食堂》让大家想起家人的味道,这次《舌尖》又推动了本土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这样的人才,我们要好好培养,以后有合适的项目,都可以跟他合作。”

正说着,秘书领着企划部的负责人走进来。

小池隆一拿起收视报告,对众人说:“今天找大家来,是想讨论《舌尖》的后续推广计划。首先,我们要在全国的中小学播放《舌尖》,把它作为本土文化教育的素材,让孩子们了解渔民、手艺人的辛苦,珍惜食物;其次,联合旅游局推出‘舌尖之旅’线路,从千叶的海鲜市场到群马的荞麦面老街,再到京都的和果子铺,吸引更多游客;最后,把《舌尖》翻译成英语、中文、韩语,送到国际纪录片节参展,让更多国家的人了解霓虹的美食文化和人文精神。”

企划部负责人连忙点头:“知事桑,我们马上就去做方案。不过,国际参展可能需要一笔费用,还有中小学播放的版权问题,这些都需要跟东京台和野原广志沟通。”

“费用不是问题。”

小池隆一果断地说,“从文化推广基金里拨款,一定要把事情做好。版权问题让服部君去跟野原广志沟通,我相信他会同意的——他做内容的初心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传递温暖和正能量。”

服部忠立刻应声:“我下午就去东京台找野原广志,跟他商量版权和参展的事。”

办公室里的讨论越来越热烈,每个人脸上都满是干劲。

小池隆一站起身,走到落地窗前,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街道,心里满是感慨。他想起几年前,东京都的本土文化逐渐被外来文化冲击,年轻人对传统手艺越来越陌生,他为此愁了很久。

而现在,因为一部纪录片,这一切都在慢慢改变。

“服部君,”小池隆一转头对服部忠说,“等这件事忙完,我们去跟野原广志见一面,好好谢谢他。他不仅拍出了一部好纪录片,更给霓虹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样的年轻人,是霓虹的未来啊。”

服部忠点头,眼神里满是认同:“您说得对。野原广志虽然年轻,却比很多资深导演更懂内容的意义。他用镜头记录平凡人的故事,用故事传递生活的温度,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播。以后我们要多支持这样的创作者,让霓虹的文化越来越有活力。”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两人身上,也洒在桌上那份收视报告上。

24.1%的数字仿佛在闪耀,不仅代表着一部纪录片的成功,更代表着一种温暖的力量——这种力量,正在慢慢改变霓虹,让更多人看到平凡生活里的美好与珍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