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小池隆一的认可!铃木清斗的感慨!
十一月中旬的东京都厅,顶楼办公室的落地窗将城区风光尽收眼底。
阳光透过玻璃,落在红木办公桌上,给一套精致的陶瓷茶具镀上暖光。
小池隆一亲自提着银壶,将温热的茶汤缓缓注入茶杯,动作慢而稳,带着老派政客的从容。
岛津义弘坐在对面的真皮沙发上,目光落在茶杯里悬浮的茶叶上——那是今年东京都下辖的茶田新产的煎茶,叶片细嫩,汤色清亮。
他端起茶杯,先凑近鼻尖轻嗅,而后浅啜一口,眉头微微舒展,语气里带着专业品茶人的细致:“小池阁下,这茶的香气很干净,入口有淡淡的栗香,回甘也足,应该是清明前采的嫩芽吧?现在市面上能买到的新茶,大多带着涩味,您这茶倒是难得的清爽。”
小池隆一放下银壶,笑着点头:“岛津君倒是懂茶。这是琦玉县秩父茶田的特供,那边海拔高,昼夜温差大,茶叶积累的风味更足。我特意让人留了两斤,今天请你过来,一是想跟你尝尝这好茶,二是有件重要的事要跟你敲定。”
他顿了顿,手指轻轻叩了叩桌面,语气变得郑重:“选举委员会那边已经确定了,东京市市长选举的日期就定在十二月一号,为期三天。从下周一就开始公示候选人名单,你这边要提前做好准备,别出什么疏漏。”
岛津义弘握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顿,眼神里闪过一丝意外,随即快速恢复平静。
他放下茶杯,身体微微前倾,对着小池隆一深深欠身:“多谢小池阁下告知!有了明确日期,我们团队就能更精准地安排宣传节奏,不至于像之前那样摸着石头过河。”
“不用谢我,这是选举委员会的流程。”
小池隆一摆了摆手,拿起自己的茶杯抿了一口,“不过我得问问你,现在准备得怎么样了?上周服部忠跟我提,你的支持率已经超过田中三上神了,具体数据到底如何?别跟我打马虎眼,要实打实的数字。”
岛津义弘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份折叠整齐的民意调查报告,递到小池隆一面前:“阁下,这是昨天刚出炉的最新数据。整体支持率53%,田中三上神是47%,我们领先6个百分点。细分群体来看,年轻群体支持率62%,传统手艺从业者58%,这两个群体是我们的基本盘;中老年群体之前一直落后,不过最近加拍了养老福利的宣传后,支持率也涨到了55%,算是稳住了。”
小池隆一翻开报告,手指在数据表格上滑动,目光停在“摇摆选民”那一栏。
微微皱眉,他开口道:“摇摆选民的比例还有12%,这部分人大多是郊区的小商户和上班族,他们最关心的是‘政策能不能落地’。你之前承诺的‘社区文化站’‘返乡创业补贴’,有没有具体的实施时间表?这些人可不吃‘画大饼’那一套。”
“已经在做细化方案了。”
岛津义弘立刻回答,语气笃定,“针对小商户,我们计划当选后第一个月就推出‘小额低息贷款’,联合东京都的信用金库,帮他们缓解资金压力;针对郊区上班族,会开通‘郊区到市区的快速通勤巴士’,每天早晚各四班,票价比地铁便宜三成。这些方案都已经让团队拟好了,就等选举后提交给都厅审批。”
小池隆一抬眼看向他,眼神里带着审视:“田中三上神最近在攻击你‘靠电视台炒作,没有执政经验’,你打算怎么应对?他在东京市议会待了十年,靠着房地产商的支持,笼络了不少议员,你要是被他抓住‘没经验’的把柄,很容易被反噬。”
“这点我们早有准备。”
岛津义弘从公文包里又拿出一份文件,“我们整理了我过去二十年的工作案例——在群马县做议员时,推动过‘稻田节水灌溉项目’,帮农民节省了三成用水;在千叶县任支厅长时,改造了渔港的冷链系统,让渔民的渔获损耗率从20%降到5%。这些都是有具体数据和民众证言的,接下来会做成宣传册,送到每个社区的居民手里,用事实反驳他的攻击。”
小池隆一接过文件翻了几页,看到里面附着当年的报纸报道和农民、渔民的签名感谢信,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做得不错,比我预想的周全。不过你要记住,民众看的不只是过去的成绩,更要看未来的承诺。你之前提的‘管控房地产泡沫’,具体要怎么操作?别只说‘限制炒房’,要给出能落地的办法。”
“这方面我们咨询过经济专家。”
岛津义弘身体坐直,语气认真,“第一步是提高二套房的首付比例,从现在的30%提到50%,抑制投机性购房;第二步是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应,未来三年计划在东京郊区建两万套,优先分配给在东京工作满五年的年轻人;第三步是严查房地产商的捂盘惜售行为,一旦发现,就取消他们在东京都的开发资格。这些措施已经跟都厅的住建部门沟通过,他们表示会全力配合。”
小池隆一听完,轻轻点了点头,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思路是对的,但要注意分寸。现在房地产商跟田中三上神走得近,你要是把他们逼得太急,他们说不定会搞出什么乱子。最好是先拿几个违规的小开发商开刀,杀鸡儆猴,别一上来就动大集团,避免激化矛盾。”
“我明白。”
岛津义弘点头应下,“我们团队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打算先从那些没有资质就擅自改建老房的小开发商入手,既符合规定,又不会引起太大震动。等站稳脚跟后,再逐步规范大集团的行为。”
听闻此话,小池隆一放下文件,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眼神变得深邃:“岛津君,你要清楚,这次选举不只是你跟田中三上神的较量,更是我们改革派和房地产利益集团的博弈。东京市是霓虹的经济中心,现在却被房地产绑住了手脚——年轻人买不起房,中小企业租不起办公室,连普通家庭的积蓄都被房价套牢。再这么下去,不用等泡沫破裂,东京的经济就先垮了。”
他顿了顿,语气里带着几分沉重:
“我们要做的,是把东京从‘房地产依赖’里拉出来。你当选后,要重点推动‘传统手艺复兴’和‘文旅合作’,就像野原广志拍的《舌尖》那样,把东京周边的特色产业做起来。这样既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又能降低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这才是东京的未来。”
岛津义弘握紧拳头,语气坚定:“小池阁下放心!我一定会按照这个方向做!这次能有这么好的宣传效果,也多亏了野原君的‘信息茧房’策略——他帮我们针对不同群体定制内容,没有喊一句空洞的口号,却让民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我们的政策诚意。要是没有他,我们的支持率恐怕还停留在40%徘徊。”
“野原广志……”
小池隆一重复着这个名字,眼神里闪过一丝赞赏,“这个年轻人确实不简单。上次跟他聊‘信息茧房’,他连‘房地产泡沫管控’的宣传思路都想好了,既考虑到年轻人的焦虑,又照顾到中老年人的顾虑,比很多资深的宣传顾问都周全。”
他忽然压低声音,语气里带着几分神秘:“而且你可能不知道,内阁那边已经有人注意到他了。总理大臣的秘书上周跟我打电话,问‘信息茧房’能不能用在全国的‘乡村振兴计划’宣传上,还让我把野原广志整理的资料送一份过去。这个年轻人,未来不可限量啊。”
岛津义弘眼神一凛,连忙说道:“我已经让人跟野原君对接了,把‘信息茧房’的宣传流程、渠道选择、内容设计都详细记录下来,整理成了一份报告。等选举结束,就可以交给内阁那边参考。野原君也很配合,还主动提了几个‘乡村振兴’宣传的点子,比如用《舌尖》里的农村手艺人故事做载体,吸引年轻人回乡。”
小池隆一点头,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语气忽然变得沉重:“不过我们也不能太乐观。你知道吗?自由民意党虽然现在还占着国会多数席位,但因为我们拒绝配合米国的‘广场协议’后续政策,那边已经开始不满了。上周米国驻日大使馆的参赞找我谈话,明里暗里说要‘支持更符合米国利益的政治力量’,说白了,就是想扶持田中三上神那样的傀儡。”
岛津义弘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握着拳头的指节泛白,低声骂了一句:“八格牙路!米畜凭什么干涉我们的内政?霓虹是主权国家,不是他们的殖民地!他们想让我们继续靠房地产吹泡沫,方便他们收割财富,我们偏不!”
“你以为他们不能吗?”
小池隆一叹了口气,语气里带着无奈,“从战败那天起,我们就被他们绑住了手脚。驻军、经济援助、舆论宣传……哪一样不被他们盯着?田中三上神背后的房地产集团,一半的资金都来自米国的投资公司,你以为他为什么敢疯狂拿地?还不是有米国人撑腰。”
他顿了顿,目光看向窗外的东京塔,语气里带着几分沧桑:“当年麦克阿瑟将军主导的改革,看似给了我们民主制度,实则是把我们的经济命脉攥在了他们手里。我们想发展制造业,他们就逼着我们签‘自愿出口限制’;我们想扶持本土企业,他们就搞‘反倾销调查’。现在我们想管控房地产泡沫,他们又出来捣乱,这就是所谓的‘盟友’。”
岛津义弘沉默了片刻,忽然抬起头,眼神里带着不屈的光芒:“就算这样,我们也不能妥协!小池阁下,我这次竞选,不只是为了赢田中三上神,更是为了给东京的民众争一条活路。要是让田中三上神当选,他肯定会继续纵容房地产商,到时候泡沫一破,无数家庭都会破产,东京就真的完了。我就算拼尽全力,也要阻止他!”
小池隆一看着他坚定的模样,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不过你要记住,光有决心不够,还要有策略。米国人虽然支持田中三上神,但他们也怕引起民众不满,只要我们的宣传能牢牢抓住民生痛点,让民众自发支持我们,米国人就算想插手,也找不到借口。”
他端起茶杯,对着岛津义弘举了举:“来,再喝口茶。这茶虽然清淡,但耐泡,就像我们改革派的路,看着难走,只要坚持下去,总能尝到回甘。”
岛津义弘端起茶杯,跟小池隆一碰了一下,仰头将茶汤一饮而尽。
茶汤的清香在口腔里散开,却压不住他心里的斗志——他知道,接下来的半个月,将是决定东京未来的关键之战,他不能输,也输不起。
两人又聊了半个多小时,从宣传细节谈到议员拉拢,从民生政策聊到经济规划,每一个环节都讨论得细致入微。
当岛津义弘起身准备离开时,小池隆一忽然叫住他,语气里带着几分感慨:“岛津君,我们都老了,这次选举可能是我们最后一次为改革拼尽全力了。未来的霓虹,还要靠年轻人。”
岛津义弘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小池隆一的意思。他转过身,看着小池隆一,语气认真:“您是说野原广志君?确实,他虽然年轻,但眼光和能力都远超同龄人。这次‘信息茧房’的成功,还有他对政策宣传的理解,都让我佩服。要是未来有机会,我想邀请他加入我们的团队,一起推动东京的改革。”
小池隆一笑着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这个年轻人不只有才华,更有同理心——他拍《舌尖》,不是为了赚收视率,是为了记录快要消失的手艺;他设计‘信息茧房’,不是为了帮你赢选举,是为了让民众真正理解政策。这样的人,比那些只懂钻营的政客可靠多了。”
他顿了顿,眼神里带着几分期许:“不过你也别太急着拉拢他。野原广志现在更专注于创作,强行把他拉进政坛,反而会埋没他的才华。我们能做的,是为他创造更好的环境,让他的作品能继续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影响更多人。等未来时机成熟,他自然会明白,自己的才华能为这个国家做更多事。”
岛津义弘点头应下:“您说得对,是我太心急了。我会跟野原君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不给他施加额外的压力。这次选举结束后,我还想委托他拍一部关于‘东京经济转型’的纪录片,用真实的故事让民众看到,摆脱房地产依赖的东京,能有更好的未来。”
“这个想法很好。”小池隆一满意地点头,“到时候都厅可以提供经费支持,让他没有后顾之忧。对了,你回去后跟野原君说一声,下次有时间,我想请他来都厅喝喝茶,跟他聊聊纪录片的思路。”
岛津义弘应下,再次对着小池隆一欠身,而后转身离开办公室。
走到电梯口时,他掏出手机,拨通了野原广志的电话——铃声响了两声就被接通,听筒里传来野原广志沉稳的声音:“岛津前辈,有什么事吗?”
“广志君,选举日期定下来了,十二月一号开始。”岛津义弘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另外,小池阁下很欣赏你,还说想请你喝喝茶,聊聊纪录片的事。这次真是多亏了你,要是没有‘信息茧房’,我们也走不到今天这一步。”
听筒里沉默了片刻,而后传来野原广志平静的声音:“恭喜岛津前辈拿到明确日期。纪录片的事,我随时有空。不过您不用谢我,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好的政策需要好的宣传,能让民众理解并支持对他们有利的政策,这本身就是有意义的事。”
岛津义弘握着手机,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暖流。
他看着电梯门上自己的倒影,又想起小池隆一提到的“未来靠年轻人”,忽然觉得,就算这次选举遇到再多困难,就算米国的干涉再棘手,只要有野原广志这样的年轻人在,霓虹的未来,就还有希望。
电梯门缓缓打开,岛津义弘深吸一口气,迈步走了进去。
接下来的半个月,将是一场硬仗,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为了东京的民众,为了摆脱房地产依赖的未来,也为了不辜负身边这些值得信赖的伙伴。
……
琦玉县秩父市的老面包房里,烤炉的热气混着小麦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
野原广志挂掉岛津义弘的电话,指尖还残留着手机机身的微凉,脸上却掠过一丝复杂的神色。
他望着镜头里正在揉面团的佐藤幸助——老人布满老茧的手将面团反复折叠,动作娴熟得像是与面粉共生了大半辈子,心里却忍不住泛起嘀咕。
小池隆一的期许,岛津义弘的倚重,还有服部忠偶尔流露的“后辈培养”意味,这些霓虹的高层,似乎都把自己当成了值得托付的年轻人。
可他心里清楚,自己骨子里还是那个来自地球华夏的灵魂,就算在这个世界待了些时日,也从未想过要真正为霓虹的未来谋划什么。
“广志桑,您怎么了?”负责打光的年轻助理见他站着发愣,小声问道。
野原广志回过神,摇了摇头,语气恢复沉稳:“没什么,继续拍摄吧。注意捕捉佐藤桑手上的纹路,还有烤炉里面包膨胀的特写,这些细节很重要。”
助理连忙应声,片场重新响起机器运转的细微声响。
野原广志走到监视器旁坐下,看着屏幕里的画面,顺势跟身边的工作人员聊起《舌尖》的进度:“第四集剪的是琦玉鲤鱼旗铜锣烧的故事,重点讲百川流桑怎么用祖传的酵母做铜锣烧;第五集拍的是群马县的厚蛋烧,除了选择鸡蛋和奶油的过程,还加了当地‘祭’的民俗场景;第六集则是奶油蘑菇浓汤,跟着专业的师傅拍了三天,都拍得很全。”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正在装烤盘的面包上:
“至于咱们现在拍的第七集,就聚焦这家老面包房的‘圣诞限定面包’——佐藤桑每年只在十二月做这种加了栗子泥的面包,是为了纪念他去世的妻子。咱们要把这份念想拍出来,让观众能从面包的甜味里尝出人情味。”
周围的工作人员听得认真,有人忍不住感叹:“广志桑,您选的题材都好有温度,比那些只拍美食做法的纪录片有意思多了。”
野原广志笑了笑,没多说什么。
他心里清楚,这些“有温度”的设计,不过是借鉴了地球2025年的纪录片思路——比起单纯展示技艺,观众更在意食物背后的人和故事。
傍晚时分,老面包房的拍摄顺利结束。
野原广志刚收拾好器材,负责后期的斋藤茂就匆匆赶过来:“广志桑,第四到第六集的素材都整理好了,技术部的同事说,还是得您亲自操刀剪辑,他们怕把握不好节奏。”
“走吧,去剪辑室。”
野原广志点头,跟着斋藤茂往关东台的临时剪辑室走。
路上遇到不少关东台的年轻编导,还有几个从东京台过来学习的新人,看到他都热情地打招呼,眼神里满是期待。
剪辑室里,几台剪辑机并排摆放,屏幕上还停留在白天拍摄的画面。
野原广志坐下,戴上耳机,手指在操作台上快速移动,先将第七集的素材粗略拼接起来。
旁边的年轻人们围了过来,屏息看着他的操作,时不时有人拿出笔记本记录。
“剪辑纪录片,最重要的不是‘剪得漂亮’,而是‘剪得懂’。”
野原广志一边调整画面顺序,一边讲解,“比如这段佐藤桑揉面团的镜头,不能只留他揉面的动作,还要把他抬头看墙上妻子照片的特写加进去,再配上他轻声说‘今年栗子收成好’的同期声,这样情感就连贯了。”
“广志桑,那如果素材太多,怎么判断该留哪些呢?”来自关东台的年轻编导本田樱子问道,她手里的笔记本已经记了大半本。
野原广志停下操作,指着屏幕解释:“记住三个原则:第一,留‘有信息量’的画面——比如面包发酵时的体积变化,能让观众知道制作过程;第二,留‘有情感’的细节——像佐藤桑擦汗时用的那块旧毛巾,比任何旁白都能体现他的坚守;第三,留‘有节奏’的片段——烤炉开门时的‘哗啦’声,面包出炉时的蒸汽,这些能让片子更有呼吸感。”
他顿了顿,调出第五集荞麦面的素材:“你们看这段,煮荞麦面的镜头只有十秒,但前面加了三秒水沸腾的特写,后面接了五秒面条捞起来的慢动作,再配上‘咕嘟’的煮面声,观众就能感受到面条的筋道。这是‘感官剪辑法’,用画面和声音调动观众的味觉、触觉,比单纯的解说管用。”
年轻人们听得连连点头,有人忍不住上手尝试。野原广志在旁边耐心指导,从转场的方式到背景音乐的选择,都讲得细致入微。
直到夜色渐深,剪辑室里还回荡着讨论声,每个人脸上都带着茅塞顿开的神情。
“你们倒是学得认真。”门口传来熟悉的声音,铃木清斗拄着拐杖走进来,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
他刚从东京台过来,本想跟野原广志打个招呼,却看到满屋子年轻人围着剪辑机,眼神里满是专注。
野原广志站起身:“铃木前辈,您怎么来了?”
“来给你送个好消息。”铃木清斗递过一份收视率报告,“第六集千叶海鲜丼的收视率破了42%,比《超级变变变》上周的收视还高。谁能想到,一部纪录片能赢过综艺,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
野原广志接过报告,扫了一眼数据,心里并不意外。
他知道,这是因为自己用了地球2025年的纪录片手法——既有悬疑感,比如野水正泰出海时遇到风浪,观众会担心能不能捕到鱼,又有教育意义,讲解不同鱼类的最佳食用方式,还穿插了渔民的生活故事,比传统的综艺更有深度。
“广志桑,您以后会留在关东台吗?”一个年轻编导忽然问道,语气里带着期待。
周围的人也都看向野原广志,眼神里满是渴望——他们都希望能继续跟着野原广志学习。
铃木清斗闻言,脸上的笑容淡了几分,语气变得复杂:“广志君不是属于关东台的,他是雄鹰,需要飞更高的地方。咱们关东台能做的,就是在他还愿意停留的时候,多学些真本事。”
这话一出,剪辑室里瞬间安静下来。
年轻人们愣了几秒,随即明白过来——野原广志的才华,早就超出了关东台的范畴,无论是东京台的重视,还是高层的关注,都注定他不会一直待在地方台。
“铃木前辈说得太严重了。”野原广志笑着打圆场,“我只是做自己喜欢的事,不管在哪里,都希望能拍出好作品。关东台有这么多有潜力的年轻人,以后肯定能做出比《舌尖》更棒的纪录片。”
他顿了顿,看向围在身边的年轻人:“时间不早了,大家先回去休息吧。等关东台开始筹备新的纪录片,我相信你们都能独当一面。”
年轻人们纷纷应声,收拾东西时还在小声讨论着刚才学到的剪辑技巧,眼神里的崇拜比之前更甚。
直到最后一个人离开,剪辑室里只剩下野原广志和铃木清斗。
“你倒是看得开。”铃木清斗坐在野原广志旁边的椅子上,语气里带着感慨,“换成别人,被这么多年轻人崇拜,早就飘了。”
“崇拜不能当饭吃,拍出好作品才是根本。”野原广志关掉剪辑机,“对了,铃木前辈,您特意过来,应该不只是为了送收视率报告吧?”
铃木清斗笑了笑,从口袋里掏出一张邀请函:“东京放送协会(nhk)那边发来的,想请你参加下月初的‘纪录片创作座谈会’。他们还特意跟我说,这次座谈会级别很高,除了电视台的人,还有文部省的官员,甚至可能有内阁那边的人过来旁听。”
野原广志接过邀请函,看着上面的落款,微微一愣:“nhk怎么会突然找我?”
“还不是因为《舌尖》的热度。”铃木清斗解释道,“现在全霓虹都在讨论这部纪录片,nhk作为公共电视台,想借着这个机会探讨下纪录片的未来方向。他们觉得你提出的‘人文+技艺’的思路很有价值,想让你在会上多说说。”
野原广志沉吟片刻,点头答应:“好,我会去的。不过具体要讲什么,可能需要提前准备一下。”
“不用太紧张,就跟你平时教年轻人那样说就行。”铃木清斗拍了拍他的肩膀,“对了,nhk还提了一嘴,说想跟你合作一部关于‘霓虹传统手艺传承’的系列纪录片,预算很充足,你要是有兴趣,可以跟他们聊聊。”
野原广志心里一动——这倒是个记录更多手艺的机会,就算不为霓虹的未来,能留下这些即将消失的技艺,也算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他点头道:“等座谈会结束,我跟他们谈谈具体的想法。”
夜色渐浓,两人走出剪辑室,关东台的办公楼里只剩下零星的灯光。
铃木清斗看着身边比自己矮不了多少的年轻人,忽然开口:“广志君,你有没有想过,以后要做什么?是一直拍纪录片,还是……往更高的地方走?”
野原广志脚步顿了顿,抬头看向夜空——月亮被云层遮住,只透出微弱的光。
他想起小池隆一的期许,岛津义弘的倚重,还有那些年轻人崇拜的眼神,轻声说道:“现在还没想那么多,先把眼前的事做好。不过我知道,不管做什么,都得对得起自己拍的每一个镜头,对得起信任自己的人。”
铃木清斗看着他认真的侧脸,轻轻点头,没再追问。
他心里清楚,这个年轻人的未来,绝不会局限在小小的剪辑室里,就像雄鹰终会飞向更广阔的天空,野原广志也注定会在这个世界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两人并肩走在安静的走廊里,脚步声在空旷的空间里回荡,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座谈会,也为野原广志未知却注定不凡的未来,埋下无声的伏笔。
……
东京市电视台的办公区里,打印机“滋滋”的声响还在回荡,高桥一夫却觉得太阳穴突突直跳。
他刚挂完nhk那边的电话,手里攥着的纸条上只写着一行字——“座谈会名额仅限受邀单位,东京市电视台暂不在列”,这行字像是块石头,压得他喘不过气。
“高桥副台长!”办公室的门被猛地推开,神木俊介踩着锃亮的皮鞋走进来,身上的白色西装沾着些许香水味,与办公室里的油墨味格格不入。
他手里捏着一张娱乐报纸,头版赫然印着“野原广志受邀出席nhk高端纪录片座谈会”的标题,语气里满是急切,“您看到新闻了吗?野原广志要去参加nhk的座谈会!咱们台怎么没收到邀请?您快帮我争取一个名额,我也要去!”
高桥一夫揉了揉眉心,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平和:“神木君,你先冷静点。我刚跟nhk那边确认过,这次座谈会只邀请了指定单位,咱们东京市电视台不在受邀名单里,没有多余的名额。”
“没有名额?”神木俊介的声音瞬间拔高,手里的报纸被捏得皱巴巴的,“怎么可能没有名额?野原广志不过是个导演,我可是咱们台的招牌艺人!nhk凭什么只邀请他不邀请我?这分明是看不起咱们东京市电视台,更是看不起我!”
他上前一步,胸口微微起伏,脸上满是骄纵的神色:“高桥副台长,您再跟nhk那边说说,就说我神木俊介愿意出席,还能帮他们增加曝光度。您也知道,咱们台最近的收视率全靠我撑着,要是我能去这个座谈会,对咱们台的形象也是个提升啊!”
高桥一夫看着他理直气壮的模样,心里涌起一股无力感。
他深吸一口气,耐着性子解释:“神木君,这次座谈会的主题是‘纪录片创作与文化传承’,邀请的都是导演、编剧和文化领域的专家,跟艺人曝光没什么关系。nhk有自己的筛选标准,不是我能随便说动的。”
“标准?什么标准能比我还重要?”神木俊介冷笑一声,眼神里带着不屑,“野原广志拍的《舌尖》不就是些做饭的片段吗?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主演的《东京爱情故事》收视率也还可以,凭什么他能去我不能去?”
他越说越激动,伸手拍了拍桌子:“我不管!您必须帮我弄到名额!要是弄不到,我就不参加下周的综艺录制了!到时候台里的收视率掉了,您可别找我!”
高桥一夫的脸色沉了下来,手指紧紧攥着桌角。
他知道神木俊介说的是实话——自从东京市电视台成立以来,全靠神木俊介的人气撑着,无论是综艺还是电视剧,只要有他出镜,收视率就能涨几个百分点。要是神木俊介真的罢录,台里的处境只会更难。
可他也清楚,nhk那边根本不可能松口。这次座谈会是文部省牵头的,邀请名单早就定好了,连东京台也只拿到两个名额,更别说他们这个靠田中三上神扶持起来的地方台了。
“神木君,不是我不帮你,是真的没办法。”高桥一夫的声音里带着几分疲惫,“nhk明确说了,名额不能增加,也不能替换。你要是实在想参加,下次有类似的活动,我一定优先帮你争取。”
“下次?谁知道下次是什么时候!”神木俊介猛地后退一步,脸上满是愤怒,“我看您就是不想帮我!您是不是觉得野原广志比我厉害?我告诉您,他就是运气好!要是我有他那样的资源,拍出来的作品肯定比他强!”
他狠狠瞪了高桥一夫一眼,转身就往门口走:“您不帮我,自然有人帮我!我去找佐藤社长,他肯定有办法弄到名额!到时候您可别后悔!”
办公室的门被“砰”地一声关上,留下高桥一夫一个人坐在椅子上,脸色难看至极。
他看着桌上那张皱巴巴的报纸,野原广志的照片印在上面,眼神沉稳从容,与刚才神木俊介骄纵的模样形成鲜明对比。
高桥一夫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神木俊介坐上一辆黑色的轿车绝尘而去。
他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愤怒——神木俊介不过是个偶像明星,仗着佐藤德川的撑腰,在台里越来越骄纵,不仅不把工作人员放在眼里,连他这个副台长也敢随意威胁。
“真是不像话!”高桥一夫低声骂了一句,拳头紧紧攥着。
他想起自己当初筹建东京市电视台时的初心——本想做出些有深度的节目,改变东京市的文化氛围,可现在却成了田中三上神的宣传工具,全靠神木俊介的人气苟延残喘。
他走到办公桌前,翻开台里的收视率报表——神木俊介主演的综艺《东京明星秀》收视率18%,是台里最高的节目;而其他节目,无论是新闻还是纪录片,收视率都在5%以下。
要是神木俊介真的罢录,台里的收视率恐怕会一落千丈,到时候田中三上神肯定会怪罪下来,他这个副台长的位置也坐不稳了。
“一个偶像明星,还真把自己当回事了。”高桥一夫冷笑一声,眼神里满是不屑,“nhk的座谈会是讨论纪录片创作的,又不是粉丝见面会,他去了能干嘛?除了摆脸色耍脾气,还能说出什么有深度的话?”
他想起之前跟神木俊介合作的经历——拍摄综艺时,神木俊介不仅迟到早退,还对工作人员指手画脚,连简单的台词都记不住,全靠后期剪辑拼凑。
就这样的人,居然还想跟野原广志相提并论,甚至觉得自己比野原广志厉害,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可愤怒归愤怒,高桥一夫却没什么办法。
东京市电视台的资金大多来自佐藤德川的房地产公司,而神木俊介是佐藤德川的“金丝雀”,台里根本没人敢得罪他。
要是佐藤德川真的出面给神木俊介争取名额,就算nhk不愿意,恐怕也得给几分面子。
“罢了罢了,随他们去吧。”高桥一夫叹了口气,重新坐回椅子上。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田中正上神秘书的号码——不管神木俊介能不能拿到名额,他都得提前报备,免得后续出了什么问题,自己承担责任。
电话接通后,高桥一夫的语气变得恭敬起来:“您好,我是高桥一夫。有件事想跟田中市长汇报一下……”
黑色的轿车在麒麟集团的大楼前停下,神木俊介快步走进电梯,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快速滑动,看着网上关于野原广志的报道,脸色越来越难看。
他不能接受野原广志比自己更受重视,更不能接受自己连参加座谈会的资格都没有。
电梯门打开,神木俊介径直走向佐藤德川的办公室。秘书想拦住他,却被他一把推开:“佐藤社长在里面吗?我有急事找他!”
办公室里,佐藤德川正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一份房地产报表,看到神木俊介闯进来,脸上露出几分不耐烦:“慌慌张张的干什么?没看到我在忙吗?”
“佐藤社长,您可得帮我!”神木俊介走到佐藤德川面前,眼眶微微泛红,语气里带着委屈,“nhk要开一个纪录片座谈会,邀请了野原广志,却没邀请我!高桥副台长说没办法弄到名额,您快帮我想想办法,我一定要去!”
佐藤德川放下报表,瞥了他一眼:“不就是个座谈会吗?有什么好去的?你好好拍你的综艺,别整天想着这些没用的。”
“这不是没用的!”神木俊介急忙说道,“野原广志现在越来越火,要是他在座谈会上出了风头,以后肯定会压我一头!而且这次座谈会有文部省的官员参加,要是我能去,说不定能认识些高层,对我的发展也有好处啊!”
他拉着佐藤德川的胳膊,语气里带着撒娇的意味:“佐藤社长,您最疼我了,您就帮我这一次好不好?您跟nhk那边打个招呼,他们肯定会给您面子的。”
佐藤德川皱了皱眉,心里有些犹豫。
他确实跟nhk的几个高层有些交情,要是开口,说不定真能弄到一个名额。
可他也清楚,这次座谈会的主题是纪录片创作,神木俊介去了也插不上话,反而可能闹笑话。
“你去了能干嘛?”佐藤德川问道,“座谈会是讨论纪录片的,你懂什么是纪录片吗?到时候人家问你问题,你答不上来,丢的可是我的脸。”
“我不用懂啊!”神木俊介说道,“我只要坐在那里就行,让大家知道我也受到了邀请,比野原广志更有面子。而且我可以跟记者说,我是来学习的,这样既不会丢面子,还能博个好学的名声。”
佐藤德川看着他一脸急切的模样,心里忽然觉得有些可笑。
他摇了摇头,拿起桌上的电话:“行了行了,我帮你问问。不过我可跟你说,要是nhk那边不同意,你可别再闹了。”
神木俊介立刻露出笑容,连连点头:“谢谢佐藤社长!您放心,要是不同意,我肯定不闹!”
佐藤德川拨通了nhk理事长的电话,语气里带着几分傲慢:“喂,是我,佐藤德川。你们那个纪录片座谈会,能不能给我预留一个名额?我这边有个艺人想去参加,也算是给你们增加点人气。”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而后传来理事长客气却坚定的声音:“佐藤社长,实在抱歉。这次座谈会的名额都是文部省定好的,没办法随意增加。而且邀请的都是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艺人参加确实不太合适,还请您谅解。”
佐藤德川的脸色沉了下来:“怎么不合适?我旗下的艺人可是东京市电视台的招牌,他去参加,你们的座谈会关注度肯定会更高。你再跟文部省那边沟通一下,就说是我提的要求。”
“真的没办法,佐藤社长。”理事长的语气依旧客气,“文部省特意强调,这次座谈会要以专业为主,不能掺杂太多娱乐元素。要是您的艺人想去,下次有娱乐相关的活动,我们一定优先邀请。”
佐藤德川挂了电话,脸色难看至极。
他看着一脸期待的神木俊介,语气里带着几分不耐烦:“别等了,nhk那边不同意,说名额是文部省定的,不能增加。”
神木俊介的笑容瞬间僵在脸上,眼神里满是不敢置信:“怎么会不同意?您不是跟他们高层很熟吗?他们怎么不给您面子?”
“面子?”佐藤德川冷笑一声,“在文部省面前,我的面子算什么?人家看重的是专业,不是你这个只会耍脾气的偶像!”
神木俊介的脸色变得苍白,他猛地后退一步,嘴里喃喃自语:“不可能……他们肯定是故意的,是为了给野原广志面子,故意不邀请我……”
他转身冲出办公室,心里满是愤怒和不甘。
他看着窗外的东京街景,心里暗暗发誓:野原广志,你给我等着,总有一天,我会让你知道,我比你更厉害,更受重视!
而办公室里,佐藤德川看着神木俊介的背影,无奈地摇了摇头。
他拿起桌上的房地产报表,心里忽然觉得,与其在这些没用的艺人身上浪费时间,不如多关注一下房地产市场——最近东京的房价涨得越来越快,要是能抓住这个机会,赚的钱可比捧艺人多得多。
与此同时,高桥一夫接到了佐藤德川秘书的电话,得知nhk没有同意增加名额,心里终于松了口气。
他靠在椅子上,看着桌上的收视率报表,心里忽然涌起一股强烈的无力感——东京市电视台要是一直靠神木俊介这样的艺人撑着,恐怕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他想起野原广志在东京台的发展,想起《舌尖》带来的影响力,心里忽然有些羡慕——要是东京市电视台也能有这样的人才,或许就不用像现在这样狼狈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