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围城时与宝宝
以孩子之名
小
大
南乔的行动比预想中更快。或许是被那晚的惊魂和苏予锦冷静的提议彻底敲醒,他没有再犹豫。第二天,他请了假,联系了苏予锦提供的那几家医院,亲自一家家去考察、沟通。最终,他选择了一家位于市郊、环境清幽、医疗团队专业的医院。那里有专门的精神科老年病房,管理规范,能提供药物控制、心理疏导和日常看护。
办理入院手续的过程,又是一场心力交瘁的拉扯。婆婆时而清醒,时而糊涂。清醒时,她会抓着南乔的手流泪,喃喃着“不要丢下我”;糊涂时,她又会惊恐地瞪着周围的一切,骂南乔是“不孝子”。南乔每一次都红着眼眶,艰难地解释:“妈,不是不要你,是那里有人能更好地照顾你,对你身体好。”
苏予锦没有参与这个过程。她在南乔办理手续的那天,请了半天假,独自在家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大扫除。她将婆婆所有的个人物品打包封存,清洗了每一块窗帘和床单,用消毒水擦拭了每一个角落。她不是在驱逐什么,而是在试图抹去那晚留下的惊恐气息,以及长期以来压抑的痕迹。当阳光再次洒进焕然一新的客厅时,她站在其中,深深呼吸,感觉胸腔里那股盘踞已久的滞涩感,似乎松动了一丝。
婆婆被送走后的第一个周末,家里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近乎诡异的宁静。
没有了一刻不停的呼唤,没有了絮絮叨叨的抱怨,也没有了那种需要时刻警惕的紧张感。米豆似乎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他在家里跑动的脚步都轻快了许多,甚至主动拿出积木,邀请南乔和他一起搭建一个“超级大的城堡”。南乔有些受宠若惊,陪着儿子坐在地板上,父子俩难得地度过了半个下午没有隔阂的时光。
苏予锦则在书房里,享受着久违的、不被打扰的工作时间。键盘敲击声清脆而连贯,思路前所未有的清晰。直到窗外天色渐暗,她才从工作中抬起头,揉了揉酸涩的脖颈。
走出书房,她看到南乔正在厨房准备晚餐。他系着围裙,动作有些生疏地切着菜,旁边放着打开的平板电脑,上面显示着菜谱。米豆坐在餐桌旁画画。暖黄的灯光洒下来,笼罩着这看似温馨的一幕。
然而,当苏予锦走近,看到南乔眉宇间那挥之不去的疲惫,以及他偶尔看向米豆时,眼神里那份复杂难言的情绪(是放松,是愧疚,还是别的什么?),她就知道,表面的平静之下,暗涌从未停止。
晚餐时,气氛依旧沉默。只有碗筷碰撞的细微声响和米豆偶尔稚气的提问。南乔几次想开口说点什么,比如康养中心的环境,医生的话,或者……他对未来的什么想法。但每当他的目光触及苏予锦那平静无波、专注于吃饭的脸,所有的话便都堵在了喉咙里。
她不再对他筑起冰冷的墙,因为已无此必要。她只是将他视作了房间里一件熟悉的家具,存在,但无需与之交流。
这种被彻底“忽略”的感觉,比之前的冷漠更让南乔感到窒息。
夜里,他们依旧同床异梦。婆婆这个最大的矛盾源被移走了,横亘在他们之间的,变成了更庞大、更无形的过去,那些互相造成的伤害,那些无法收回的言语,以及被消耗殆尽的信任和爱意。
苏予锦开始更频繁地接到外出讲座的邀请。她不再像以前那样犹豫,只要时间允许,她便欣然前往。她需要这些离开熟悉环境的机会,需要站在聚光灯下、被需要、被认可的感觉,来确认自身的存在价值,而不仅仅是“米豆的妈妈”或“南乔的妻子”。
一次,她从邻市讲座回来,是南乔去车站接的她。路上,他看似随意地提起:“妈在那边……情况稳定了一些,医生说按时吃药,配合治疗,短期内应该不会有大问题。”
“嗯。”苏予锦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街景,应了一声。
又是一阵沉默。
“予锦,”南乔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现在……妈那边安顿好了,米豆也大了……我们……”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斟酌词句,“我们之间,是不是……可以试着……”在要一个孩子。
“南乔。”苏予锦打断了他,声音依旧平和,却带着一种终结话题的决绝。她终于转过头,看向他,眼神清亮,没有任何怨怼,也没有任何期待,只有一片经历过风暴后的、近乎透明的荒芜。
“我们现在这样,挺好的。”她说,“为了米豆,维持一个表面的家。你有你的责任要承担,我也有我的路要走。我们……互不打扰,就是最好的相处方式。”
南乔握着方向盘的手猛地收紧,指节泛白。他所有试图修复的努力,所有对“未来可能”的卑微期盼,在她这几句轻飘飘的话语面前,被击得粉碎。他明白了,她不是不恨了,而是连恨都觉得是浪费力气。她接受了现状,并且,在她的心里,已经单方面为他们的婚姻关系,画上了一个休止符。不是法律意义上的离婚,而是情感和事实上的终结。
他张了张嘴,最终却什么也没能说出来。喉咙里像是堵了一大团湿透的棉花,窒息般的难受。
车继续行驶,朝着那个被称为“家”的地方驶去。那里有他们共同的孩子,有熟悉的物品,有日复一日的生活流程,却唯独,没有了共同的方向和温度。
苏予锦重新将目光投向窗外。城市的霓虹在她眼中明明灭灭。
出路?
她不再急切地寻找一条明确的、能彻底解脱的出路了。
或许,出路就在脚下,就是此刻她选择的这条路——不再把幸福的期望寄托于婚姻和他人,不再纠结于爱恨情仇的泥沼。她将所有的精力投注于自我成长和儿子身上,在事业的开拓和精神的独立中,一点点拓宽自己生命的边界。
这条路上,或许依旧孤独,但足够自由;或许充满遗憾,但不再有内耗。她不再是困于方寸之地的苏予锦,而是逐渐羽翼丰满,可以飞往更广阔天空的苏予锦。
至于身边这个名义上的丈夫,这段形同虚设的婚姻……就让它存在吧,如同房间里一件旧家具,不碍事,便留着。直到有一天,或许连这形式都不再必要的时候……
她微微合上眼,感受着车速带来的微风。
那一天何时到来,她不知道,也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从今往后,她苏予锦的人生主轴,将由自己亲手掌控。
关系还没有复合,南乔出差的消息,来得有些突然。公司有一个重要的海外项目需要长期跟进,为期至少半年。他拿着调令,犹豫了很久才开口告诉苏予锦。他预想了她的反应,或许是冷漠的“随便”,或许是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放松。
然而,苏予锦听完,只是平静地点了点头:“工作需要,你去吧。家里有我。”
没有抱怨,没有不舍,甚至没有多余的情绪。她像一个最称职的合作伙伴,坦然接受了项目分工的变动。这种过分的通情达理,让南乔心里那点残存的、微弱的希望火苗,彻底熄灭了。她不需要他了,至少在情感和生活依赖上是如此。
南乔离开的那天,米豆抱着他的腿,哭得稀里哗啦。南乔蹲下身,用力抱了抱儿子,喉咙发紧:“爸爸很快就回来,在家要听妈妈的话。”他抬头看向苏予锦,她站在一步开外,脸上带着鼓励米豆的微笑,眼神却与他没有任何交汇。
“照顾好自己。”他最终干巴巴地说了一句。
“你也是。”苏予锦回应,礼貌而周全。
门关上,家里彻底变成了苏予锦和米豆的“二人世界”。
最初的适应期比想象中顺利。苏予锦严格规划着时间,像一台精密运行的仪器。早上送米豆上学,然后自己去“童心港湾”或处理项目工作,下午准时接孩子,辅导功课,准备晚餐,陪读绘本……她将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甚至因为少了需要协调南乔时间和情绪的隐性消耗,她觉得精神上反而更轻松了些。
她会在固定的时间和南乔视频,主要是为了让米豆和爸爸说说话。屏幕里,南乔身后的背景从酒店房间换到临时办公室,带着异国他乡的风尘。他会问米豆的学习、生活,米豆一开始还很兴奋,后来渐渐变得敷衍。苏予锦则会在镜头边缘,处理自己的工作,或者安静地听着,只在必要时插一两句关于孩子近况的客观描述,比如“数学最近学了两位数加减”,“画画班老师表扬他有进步”。
然而,问题悄然浮现。米豆升入二年级后,学业难度明显增加,尤其是数学和逻辑思维方面,显得有些吃力。苏予锦虽然耐心辅导,但她毕竟不是专业教师,方法上难免不得要领。而且,她白天工作繁忙,晚上能投入辅导的时间和精力也有限。
一次期中测验,米豆的数学成绩跌到了班级中下水平。老师委婉地联系了苏予锦,提到米豆上课有时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错误率较高,希望家长能多关注。
那天晚上,苏予锦看着米豆试卷上那些刺眼的红叉,一种熟悉的、沉重的无力感再次袭来。她不是万能的。她能处理好工作,能照顾好孩子的起居,却无法替代父亲在某些方面对孩子的引导和影响,尤其是在孩子学业遇到瓶颈,需要更强大支撑的时候。
她深吸一口气,没有责备米豆。孩子已经低着头,小手紧张地绞着衣角,显然也很难过。
“没关系,这次没考好,我们一起看看哪里不会,下次努力。”她温和地搂住儿子,心里却做出了一个决定。
等到和南乔例行视频的时间,米豆和爸爸聊完后,苏予锦拿过了手机,对米豆说:“宝贝,先去洗漱吧,妈妈和爸爸说点事。”
米豆乖巧地离开了。
视频那头,南乔似乎刚结束工作,脸上带着倦意,但看到苏予郑重的神色,他坐直了身体:“怎么了?家里出什么事了吗?”
“是米豆。”苏予锦没有绕弯子,直接切入了主题,“他这次的数学成绩很不理想,老师也反映他最近学习状态有些下滑。我辅导了他一段时间,但效果不太好。三年级是个坎,他现在可能需要更有力的引导,或者说,需要父亲的陪伴和影响。”
她的话语清晰、客观,不带抱怨,只是在陈述事实和困境。
南乔在屏幕那头沉默了一下,眉头蹙起:“怎么会这样?我走之前还好好的……你一个人太辛苦了,是不是……”
“不是我辛不辛苦的问题,”苏予锦打断了他,语气依旧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南乔,这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我的精力有限,能力也有限。我不能既当妈又当爸,尤其是在学业辅导这方面,我感觉到他需要你。”
她顿了一下,看着屏幕上南乔怔住的脸,说出了那句盘旋在她心头很久的话:“我希望你能考虑一下,跟公司沟通,能不能提前回来,或者调整一下工作安排。米豆的成长,比那个项目更重要。”
这不是请求,更像是一种基于现实困境的、冷静的告知和要求。
南乔愣住了。他没想到苏予锦会如此直接地提出让他回来。在他固有的认知里,努力赚钱、提供经济保障是他对家庭最重要的责任。他出差这半年,虽然辛苦,但薪资和项目奖金丰厚,他以为这是在为这个家、为米豆的未来打拼。
可苏予锦的话,像一记警钟,敲醒了他。他错过了米豆太多成长的瞬间,而孩子的教育窗口期,一旦错过,可能就无法弥补。
“我……”南乔喉结滚动了一下,看着视频里苏予锦那双冷静到近乎淡漠的眼睛,里面没有依赖,没有软弱,只有对孩子未来的深切考量,“我知道了。我会马上跟公司沟通,申请调整。”
“好。”苏予锦点了点头,“那你尽快确定。米豆这边,我会再想想其他办法,但父亲的角色,无法替代。”
通话结束。苏予锦放下手机,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她走到米豆的房间,孩子已经睡着了,眼角还挂着一点点未干的泪痕。她轻轻擦去那点湿意,心中一片酸软。
她为了孩子,向他开口了。不是以妻子的身份祈求丈夫归来,而是以孩子母亲的身份,要求孩子父亲履行他的责任。这其中的区别,她和他,都心知肚明。
几天后,南乔打来电话,声音带着疲惫,也有一丝如释重负:“公司同意了,我交接一下工作,下个月就能回来。”
“嗯。”苏予锦应道,“路上注意安全。”
挂断电话,她看着窗外。暮色四合,华灯初上。
这个家,即将再次迎来男主人。但这一次,苏予锦清楚地知道,一切都不会回到过去。他们只是从“远程育儿合伙人”,变成了“同地育儿合伙人”。为了米豆,他们将继续在这条看似完整实则布满裂痕的船上,各自划桨,维持着航向的稳定。
而她的世界,早已不再局限于这条船。她的工作,她的成长,她内心那片独立的天地,才是她真正的星辰大海。
办理入院手续的过程,又是一场心力交瘁的拉扯。婆婆时而清醒,时而糊涂。清醒时,她会抓着南乔的手流泪,喃喃着“不要丢下我”;糊涂时,她又会惊恐地瞪着周围的一切,骂南乔是“不孝子”。南乔每一次都红着眼眶,艰难地解释:“妈,不是不要你,是那里有人能更好地照顾你,对你身体好。”
苏予锦没有参与这个过程。她在南乔办理手续的那天,请了半天假,独自在家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大扫除。她将婆婆所有的个人物品打包封存,清洗了每一块窗帘和床单,用消毒水擦拭了每一个角落。她不是在驱逐什么,而是在试图抹去那晚留下的惊恐气息,以及长期以来压抑的痕迹。当阳光再次洒进焕然一新的客厅时,她站在其中,深深呼吸,感觉胸腔里那股盘踞已久的滞涩感,似乎松动了一丝。
婆婆被送走后的第一个周末,家里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近乎诡异的宁静。
没有了一刻不停的呼唤,没有了絮絮叨叨的抱怨,也没有了那种需要时刻警惕的紧张感。米豆似乎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他在家里跑动的脚步都轻快了许多,甚至主动拿出积木,邀请南乔和他一起搭建一个“超级大的城堡”。南乔有些受宠若惊,陪着儿子坐在地板上,父子俩难得地度过了半个下午没有隔阂的时光。
苏予锦则在书房里,享受着久违的、不被打扰的工作时间。键盘敲击声清脆而连贯,思路前所未有的清晰。直到窗外天色渐暗,她才从工作中抬起头,揉了揉酸涩的脖颈。
走出书房,她看到南乔正在厨房准备晚餐。他系着围裙,动作有些生疏地切着菜,旁边放着打开的平板电脑,上面显示着菜谱。米豆坐在餐桌旁画画。暖黄的灯光洒下来,笼罩着这看似温馨的一幕。
然而,当苏予锦走近,看到南乔眉宇间那挥之不去的疲惫,以及他偶尔看向米豆时,眼神里那份复杂难言的情绪(是放松,是愧疚,还是别的什么?),她就知道,表面的平静之下,暗涌从未停止。
晚餐时,气氛依旧沉默。只有碗筷碰撞的细微声响和米豆偶尔稚气的提问。南乔几次想开口说点什么,比如康养中心的环境,医生的话,或者……他对未来的什么想法。但每当他的目光触及苏予锦那平静无波、专注于吃饭的脸,所有的话便都堵在了喉咙里。
她不再对他筑起冰冷的墙,因为已无此必要。她只是将他视作了房间里一件熟悉的家具,存在,但无需与之交流。
这种被彻底“忽略”的感觉,比之前的冷漠更让南乔感到窒息。
夜里,他们依旧同床异梦。婆婆这个最大的矛盾源被移走了,横亘在他们之间的,变成了更庞大、更无形的过去,那些互相造成的伤害,那些无法收回的言语,以及被消耗殆尽的信任和爱意。
苏予锦开始更频繁地接到外出讲座的邀请。她不再像以前那样犹豫,只要时间允许,她便欣然前往。她需要这些离开熟悉环境的机会,需要站在聚光灯下、被需要、被认可的感觉,来确认自身的存在价值,而不仅仅是“米豆的妈妈”或“南乔的妻子”。
一次,她从邻市讲座回来,是南乔去车站接的她。路上,他看似随意地提起:“妈在那边……情况稳定了一些,医生说按时吃药,配合治疗,短期内应该不会有大问题。”
“嗯。”苏予锦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街景,应了一声。
又是一阵沉默。
“予锦,”南乔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现在……妈那边安顿好了,米豆也大了……我们……”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斟酌词句,“我们之间,是不是……可以试着……”在要一个孩子。
“南乔。”苏予锦打断了他,声音依旧平和,却带着一种终结话题的决绝。她终于转过头,看向他,眼神清亮,没有任何怨怼,也没有任何期待,只有一片经历过风暴后的、近乎透明的荒芜。
“我们现在这样,挺好的。”她说,“为了米豆,维持一个表面的家。你有你的责任要承担,我也有我的路要走。我们……互不打扰,就是最好的相处方式。”
南乔握着方向盘的手猛地收紧,指节泛白。他所有试图修复的努力,所有对“未来可能”的卑微期盼,在她这几句轻飘飘的话语面前,被击得粉碎。他明白了,她不是不恨了,而是连恨都觉得是浪费力气。她接受了现状,并且,在她的心里,已经单方面为他们的婚姻关系,画上了一个休止符。不是法律意义上的离婚,而是情感和事实上的终结。
他张了张嘴,最终却什么也没能说出来。喉咙里像是堵了一大团湿透的棉花,窒息般的难受。
车继续行驶,朝着那个被称为“家”的地方驶去。那里有他们共同的孩子,有熟悉的物品,有日复一日的生活流程,却唯独,没有了共同的方向和温度。
苏予锦重新将目光投向窗外。城市的霓虹在她眼中明明灭灭。
出路?
她不再急切地寻找一条明确的、能彻底解脱的出路了。
或许,出路就在脚下,就是此刻她选择的这条路——不再把幸福的期望寄托于婚姻和他人,不再纠结于爱恨情仇的泥沼。她将所有的精力投注于自我成长和儿子身上,在事业的开拓和精神的独立中,一点点拓宽自己生命的边界。
这条路上,或许依旧孤独,但足够自由;或许充满遗憾,但不再有内耗。她不再是困于方寸之地的苏予锦,而是逐渐羽翼丰满,可以飞往更广阔天空的苏予锦。
至于身边这个名义上的丈夫,这段形同虚设的婚姻……就让它存在吧,如同房间里一件旧家具,不碍事,便留着。直到有一天,或许连这形式都不再必要的时候……
她微微合上眼,感受着车速带来的微风。
那一天何时到来,她不知道,也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从今往后,她苏予锦的人生主轴,将由自己亲手掌控。
关系还没有复合,南乔出差的消息,来得有些突然。公司有一个重要的海外项目需要长期跟进,为期至少半年。他拿着调令,犹豫了很久才开口告诉苏予锦。他预想了她的反应,或许是冷漠的“随便”,或许是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放松。
然而,苏予锦听完,只是平静地点了点头:“工作需要,你去吧。家里有我。”
没有抱怨,没有不舍,甚至没有多余的情绪。她像一个最称职的合作伙伴,坦然接受了项目分工的变动。这种过分的通情达理,让南乔心里那点残存的、微弱的希望火苗,彻底熄灭了。她不需要他了,至少在情感和生活依赖上是如此。
南乔离开的那天,米豆抱着他的腿,哭得稀里哗啦。南乔蹲下身,用力抱了抱儿子,喉咙发紧:“爸爸很快就回来,在家要听妈妈的话。”他抬头看向苏予锦,她站在一步开外,脸上带着鼓励米豆的微笑,眼神却与他没有任何交汇。
“照顾好自己。”他最终干巴巴地说了一句。
“你也是。”苏予锦回应,礼貌而周全。
门关上,家里彻底变成了苏予锦和米豆的“二人世界”。
最初的适应期比想象中顺利。苏予锦严格规划着时间,像一台精密运行的仪器。早上送米豆上学,然后自己去“童心港湾”或处理项目工作,下午准时接孩子,辅导功课,准备晚餐,陪读绘本……她将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甚至因为少了需要协调南乔时间和情绪的隐性消耗,她觉得精神上反而更轻松了些。
她会在固定的时间和南乔视频,主要是为了让米豆和爸爸说说话。屏幕里,南乔身后的背景从酒店房间换到临时办公室,带着异国他乡的风尘。他会问米豆的学习、生活,米豆一开始还很兴奋,后来渐渐变得敷衍。苏予锦则会在镜头边缘,处理自己的工作,或者安静地听着,只在必要时插一两句关于孩子近况的客观描述,比如“数学最近学了两位数加减”,“画画班老师表扬他有进步”。
然而,问题悄然浮现。米豆升入二年级后,学业难度明显增加,尤其是数学和逻辑思维方面,显得有些吃力。苏予锦虽然耐心辅导,但她毕竟不是专业教师,方法上难免不得要领。而且,她白天工作繁忙,晚上能投入辅导的时间和精力也有限。
一次期中测验,米豆的数学成绩跌到了班级中下水平。老师委婉地联系了苏予锦,提到米豆上课有时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错误率较高,希望家长能多关注。
那天晚上,苏予锦看着米豆试卷上那些刺眼的红叉,一种熟悉的、沉重的无力感再次袭来。她不是万能的。她能处理好工作,能照顾好孩子的起居,却无法替代父亲在某些方面对孩子的引导和影响,尤其是在孩子学业遇到瓶颈,需要更强大支撑的时候。
她深吸一口气,没有责备米豆。孩子已经低着头,小手紧张地绞着衣角,显然也很难过。
“没关系,这次没考好,我们一起看看哪里不会,下次努力。”她温和地搂住儿子,心里却做出了一个决定。
等到和南乔例行视频的时间,米豆和爸爸聊完后,苏予锦拿过了手机,对米豆说:“宝贝,先去洗漱吧,妈妈和爸爸说点事。”
米豆乖巧地离开了。
视频那头,南乔似乎刚结束工作,脸上带着倦意,但看到苏予郑重的神色,他坐直了身体:“怎么了?家里出什么事了吗?”
“是米豆。”苏予锦没有绕弯子,直接切入了主题,“他这次的数学成绩很不理想,老师也反映他最近学习状态有些下滑。我辅导了他一段时间,但效果不太好。三年级是个坎,他现在可能需要更有力的引导,或者说,需要父亲的陪伴和影响。”
她的话语清晰、客观,不带抱怨,只是在陈述事实和困境。
南乔在屏幕那头沉默了一下,眉头蹙起:“怎么会这样?我走之前还好好的……你一个人太辛苦了,是不是……”
“不是我辛不辛苦的问题,”苏予锦打断了他,语气依旧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南乔,这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我的精力有限,能力也有限。我不能既当妈又当爸,尤其是在学业辅导这方面,我感觉到他需要你。”
她顿了一下,看着屏幕上南乔怔住的脸,说出了那句盘旋在她心头很久的话:“我希望你能考虑一下,跟公司沟通,能不能提前回来,或者调整一下工作安排。米豆的成长,比那个项目更重要。”
这不是请求,更像是一种基于现实困境的、冷静的告知和要求。
南乔愣住了。他没想到苏予锦会如此直接地提出让他回来。在他固有的认知里,努力赚钱、提供经济保障是他对家庭最重要的责任。他出差这半年,虽然辛苦,但薪资和项目奖金丰厚,他以为这是在为这个家、为米豆的未来打拼。
可苏予锦的话,像一记警钟,敲醒了他。他错过了米豆太多成长的瞬间,而孩子的教育窗口期,一旦错过,可能就无法弥补。
“我……”南乔喉结滚动了一下,看着视频里苏予锦那双冷静到近乎淡漠的眼睛,里面没有依赖,没有软弱,只有对孩子未来的深切考量,“我知道了。我会马上跟公司沟通,申请调整。”
“好。”苏予锦点了点头,“那你尽快确定。米豆这边,我会再想想其他办法,但父亲的角色,无法替代。”
通话结束。苏予锦放下手机,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她走到米豆的房间,孩子已经睡着了,眼角还挂着一点点未干的泪痕。她轻轻擦去那点湿意,心中一片酸软。
她为了孩子,向他开口了。不是以妻子的身份祈求丈夫归来,而是以孩子母亲的身份,要求孩子父亲履行他的责任。这其中的区别,她和他,都心知肚明。
几天后,南乔打来电话,声音带着疲惫,也有一丝如释重负:“公司同意了,我交接一下工作,下个月就能回来。”
“嗯。”苏予锦应道,“路上注意安全。”
挂断电话,她看着窗外。暮色四合,华灯初上。
这个家,即将再次迎来男主人。但这一次,苏予锦清楚地知道,一切都不会回到过去。他们只是从“远程育儿合伙人”,变成了“同地育儿合伙人”。为了米豆,他们将继续在这条看似完整实则布满裂痕的船上,各自划桨,维持着航向的稳定。
而她的世界,早已不再局限于这条船。她的工作,她的成长,她内心那片独立的天地,才是她真正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