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现代化改革:公司制度与帮派规矩的融合

秦禹民的到来,在“振平集团”内部掀起了一阵不大不小的波澜。!微¢趣′暁!说^ ·勉,肺+阅·毒?当这位身着洗得发白的长衫、戴着破旧眼镜、神色间带着学者特有的清高与窘迫的中年人,被苏秀蓉引荐给各位核心人物时,反应各异。

老蔫捻着胡须,上下打量,眼神里是商人的精明与审视;马三爷抱着胳膊,冷哼一声,毫不掩饰对“酸秀才”的不屑;陈西海沉默寡言,只是微微点头;唯有韩绍钧,眼中流露出见到同类的一丝热切与期待。

李振平亲自接见了秦禹民,地点就在他那间日益显得气派的总裁办公室。没有多余的寒暄,李振平首接将一摞关于运输公司管理混乱、成本失控、效率低下的报告推到他面前。

“秦先生,苏经理想必己经跟你说了个大概。”李振平开门见山,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振平运输,是集团的根基,也是现在问题最多的地方。韩先生事务繁多,难以面面俱到。我想请你,先从运输公司入手,帮我建立一套……像样的规矩。”

秦禹民拿起报告,快速翻阅着,越看眉头皱得越紧。混乱的调度、模糊的账目、高昂的损耗、涣散的纪律……这与他留学时所学的科学管理理念相去甚远,甚至可以说是野蛮生长的反面教材。一股久违的、想要将其导正规范的冲动,在他心底涌动。

“李……李先生,”秦禹民斟酌着称呼,抬起了头,眼神恢复了作为学者的锐利,“问题确实很多,积重难返。若要改革,必然触及许多人的利益和习惯,阻力不会小。”

“我知道。”李振平点头,“所以我才找你。′丸^本*榊-戦, ?免?沸^越+犊′我需要的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和稀泥。你放手去做,需要什么支持,首接找韩先生,或者找我。我只要求一点:规矩立起来,就要执行下去!谁挡路,你告诉我。”

这番话,给了秦禹民一颗定心丸,也让他感受到了这位江湖出身的总裁不同寻常的魄力。

第一战:考勤与调度制度的推行

秦禹民上任后的第一把火,烧向了运输公司最混乱的环节,人员考勤与车辆调度。他参照西方和日本企业的模式,设计了一套严格的打卡制度和调度中心运作流程。所有司机和搬运工需在规定时间到调度中心签到、领取任务单,车辆出车、回车需登记里程和时间,并由调度中心统一调配,杜绝私下揽活和公车私用。

制度一经公布,立刻在运输公司内部炸开了锅。

以往散漫惯了的司机们怨声载道。他们习惯了睡到自然醒,到货场随便找点活干,或者靠着与某个小把头的关系接私活。现在突然要被条条框框束缚起来,还要被一群坐在屋子里的“白面书生”指手画脚,心里憋屈至极。

“妈的!老子跟着平哥刀口舔血的时候,这帮孙子还在穿开裆裤呢!现在倒管起老子来了?”一个资历颇老的司机在调度中心门口嚷嚷,引来一片附和。

马三爷手下的几个小头目也暗中使绊子,要么阳奉阴违,要么鼓动手下消极怠工。一时间,调度中心的指令出不了门,车辆闲置,货物积压,运输效率不升反降。

消息传到马三爷那里,他非但没有制止,反而对前来汇报的秦禹民冷嘲热讽:“秦大教授,你这套洋玩意儿,在咱这码头水土不服啊!兄弟们是靠力气和义气吃饭的,不是靠你那些表格和钟点!”

秦禹民面对压力,没有退缩。·求^书?帮* ~埂*辛′罪¢哙′他拿着数据找到李振平,冷静地分析着制度推行受阻带来的首接经济损失和效率下滑。李振平听完,什么也没说,只是让马三爷和运输公司所有小头目到总部开会。

会议上,李振平没有批评任何人,只是让秦禹民再次讲解了新制度的设计原理和预期效果。然后,他目光扫过在场众人,语气平淡却带着寒意:

“以前咱们人少,靠义气,靠自觉,没问题。现在咱们是公司,几千号人,几百辆车,再这么乱下去,不用别人打,自己就散了。秦先生的制度,是为了让公司活得更好,让大家赚得更多,也更公平。”

他顿了顿,看向那个带头闹事的老司机:“老王,你跟我最早,功劳苦劳都有。但功劳不能吃一辈子。新规矩,所有人都要守。你不想守,可以,把车钥匙交出来,去账房领一笔钱,回家养老。想留下,就得按新规矩来!”

他又看向马三爷:“三爷,运输公司归你管,规矩立不起来,就是你失职。下面的人不听,是你没管好。我再给你三天时间,谁再敢明里暗里抵制新制度,按家法处置!我不管他以前立过什么功!”

李振平的强硬表态,瞬间压制了所有杂音。马三爷脸色铁青,但不敢违逆。老王等人更是噤若寒蝉,他们知道,“活阎王”的话,从来不是开玩笑。

在铁腕的推动下,考勤与调度制度被强行贯彻下去。起初依旧磕磕绊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混乱的局面开始得到控制,车辆利用率明显提升,私下截留运费的现象大幅减少。尽管暗地里的抱怨从未停止,但至少表面上,新的秩序开始运转。

融合的智慧:“绩效饷”

与“兄弟贴”

初战告捷,但秦禹民也意识到,完全照搬西方那套冷冰冰的制度,在“振平”这样带有浓厚江湖底色的企业里,是行不通的。他需要找到一种融合的方式。

在与韩绍钧深入探讨后,他提出了“绩效饷”与“兄弟贴”并行的薪酬改革方案。

“绩效饷”,即基本工资加绩效奖金。根据出车次数、运输里程、货物完好率、客户评价等量化指标,核定每个司机和搬运工的月度收入,打破以往“大锅饭”和凭关系分配的模式,激励多劳多得,优劳优得。

而“兄弟贴”,则是对原有江湖义气的一种保留和规范。设立一项专门的基金,用于补贴因公受伤、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的兄弟,以及传统年节的红包、犒赏。这笔钱不走公司明账,由李振平首接控制,老蔫负责发放,保留了那种“大哥关照兄弟”的情分和温度。

这个方案,既引入了现代管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又照顾了原有的组织文化和情感纽带,得到了李振平的认可。当方案公布时,反对的声音小了很多。毕竟,实实在在的收入增加和那份保留的“情义”,让大多数底层兄弟在权衡之后,选择了接受。

持续的磨合与阵痛

改革并非一帆风顺。新旧观念的碰撞在各个环节持续发生。

秦禹民要求建立规范的采购和仓储管理制度,这与老蔫习惯了的人情往来、回扣操作产生了激烈冲突。

秦禹民建议设立内部培训机制,提升员工技能,却遭到马三爷等人的嗤笑,认为“扛包拉车还要学个屁”。

风信堂改组的信息调研部,需要与其他业务部门共享情报以支持决策,却常常因其他部门的不理解、不配合而受阻。

每一步推进,都伴随着争吵、妥协和阵痛。秦禹民常常感到心力交瘁,他那一套严谨的理论,在复杂的人性和根深蒂固的江湖习气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有时他甚至怀疑,自己选择来到这里,是否是一个错误。

然而,每当他看到运输公司的报表数据在一点点改善,看到一些年轻的、愿意接受新事物的兄弟开始主动学习、遵守规章,看到李振平在关键时刻那不容置疑的支持,他又会重新燃起信心。

李振平在这场改革中,扮演着最终仲裁者和压舱石的角色。他不懂那些复杂的理论,但他懂得权衡利弊,懂得何时需要强硬,何时需要怀柔。他一方面坚定不移地支持秦禹民建立现代公司制度的大方向,另一方面,也小心翼翼地维系着内部各派系的平衡,确保改革不会引发剧烈的内耗和分裂。

公司制度与帮派规矩,这两套看似水火不容的体系,在“振平集团”这个特殊的熔炉里,正经历着一场艰难而痛苦的融合。这个过程充满了妥协、变异和创造。最终会锻造出怎样一个怪物,或者一个奇迹,无人能够预料。但李振平知道,这是“振平”能否真正蜕变为一个现代商业帝国,必须跨越的一道鸿沟。他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带领着这艘庞大的航船,驶向未知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