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引进“军师”:落魄的高材生
印刷厂事件如同一声尖锐的警铃,彻底惊醒了李振平。·搜*嗖·小/说?王′ ·勉¢沸-悦/渎!管理危机的脓疮己被挑破,脓血流淌,触目惊心。他意识到,韩绍钧纵然有经天纬地之才,终究独木难支。偌大的“振平集团”,需要一个,甚至多个像韩绍钧这样,既具备现代知识,又能理解、甚至驾驭这艘船特殊航道的“大脑”。
他将这个迫在眉睫的任务,交给了苏秀蓉和韩绍钧共同负责。标准极其苛刻:要有真才实学,最好是学过西方经济或管理的;要身家清白,背景可靠,不能是其他势力派来的钉子;最重要的是,要能“接地气”,不能是那种只会纸上谈兵、与底层兄弟格格不入的书呆子。而且,此人眼下最好处于某种困境之中,易于招揽和控制。
这个寻找“军师”的任务,难度不亚于大海捞针。
就在苏秀蓉和韩绍钧几乎要放弃,准备退而求其次时,一条来自风信堂外围眼线的模糊消息,引起了苏秀蓉的注意。线报称,原北洋大学堂(现称北洋大学)一位名叫秦禹民的教授,因在校内宣传“不合时宜”的激进思想,且拒不与当权者合作,己于年初被校方寻衅开除。此人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专攻商科与管理学,归国后志不得伸,如今穷困潦倒,蜗居在城南一片贫民区里,靠典当藏书和替人代写书信勉强糊口,性格颇为孤傲。
她立刻将情况汇报给李振平。李振平沉吟片刻,只说了两个字:“去见见。”
在一个细雨绵绵的下午,苏秀蓉换上了一身素雅的旗袍,未施粉黛,只带了一名机警的女随从,提着一盒精致的点心,按照地址,找到了秦禹民位于城南大杂院的住处。
那是一个几乎被雨水和贫穷浸透的角落。低矮的屋檐下,秦禹民租住的房间阴暗潮湿,空气中弥漫着旧书发霉和劣质烟草混合的气味。他本人约莫西十岁年纪,身形消瘦,穿着一件洗得发白、袖口磨损的长衫,戴着一副断了腿、用细线勉强缠住的眼镜,正伏在一张摇摇晃晃的旧木桌上,就着窗外微弱的天光,奋笔疾书。房间里除了一床一桌一椅,和墙角几个堆满书籍的破木箱,几乎家徒西壁。
听到敲门声,秦禹民抬起头,露出一张因营养不良而显得过分清瘦、却带着知识分子特有执拗的面孔。他看到门口的苏秀蓉,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和警惕。
“请问是秦禹民秦先生吗?”苏秀蓉微微欠身,语气温和。
“是我。你是?”秦禹民的声音有些沙哑,带着戒备。¨6+邀¢墈!书¨惘, ¢毋!错′内,容!
“冒昧打扰。我姓苏,久闻秦先生大名,特来拜访。”苏秀蓉示意随从将点心放在桌上那堆凌乱的稿纸旁,“一点心意,不成敬意。”
秦禹民看了一眼那盒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的精美点心,眉头皱得更紧:“无功不受禄。苏女士找我,有何贵干?若是代写书信,请讲;若是其他,恕秦某无能为力。”
苏秀蓉并不在意他的冷淡,自顾自在屋里唯一那张破椅子上坐下,目光扫过桌上那些写满密密麻麻字迹的稿纸,依稀能看到“工业化”、“管理效率”、“成本控制”等字眼。
“秦先生大才,蜗居于此,与鼠蚁为伴,终日为柴米油盐奔波,不觉得可惜吗?”苏秀蓉开门见山。
秦禹民冷笑一声,放下笔,靠在椅背上,眼神锐利地看向苏秀蓉:“可惜?比起那些趋炎附势、为五斗米折腰,甚至为虎作伥之辈,秦某觉得在这里写几个字,换几個窝头,干净得多。”
“干净,却无力。”苏秀蓉平静地反驳,“秦先生满腹经纶,所思所想,无非是富民强国,振兴实业。可若连自身尚且难保,抱负如何施展?文章写给谁看?又能在这些发霉的纸上,生出几分力量?”
秦禹民脸色微变,苏秀蓉的话,戳中了他内心最深的痛处和迷茫。
苏秀蓉趁热打铁:“如今津门,有一家企业,名为‘振平集团’。旗下有运输、有餐饮、有实业,员工数千,影响数万民生。其主事者求贤若渴,深知管理之道关乎企业存亡,更愿为有识之士提供一展所长的平台。秦先生所学的科学管理、成本核算、组织设计,在那里,或许能找到用武之地。”
“振平集团?”秦禹民眉头紧锁,他虽落魄,却也听过这个名字,风评复杂,似乎与江湖势力牵扯不清。“是那个……李振平的公司?”
“正是。”苏秀蓉坦然承认,“秦先生是读书人,或许瞧不上我们这些人的出身。但请问秦先生,如今这津门,乃至这中国,有几家真正按照您心中那套科学、规范、高效模式运作的企业?‘振平’或许起点不高,背景复杂,但它正在试图改变,试图走向正规,试图做大做强。这其中,难道没有秦先生
愿意为之努力的价值吗?”
她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诚恳:“我们需要的,不是曲意逢迎的幕僚,而是能指出弊病、开出药方的良医。集团内部,如今弊病丛生,管理混乱,正需要秦先生这样的专业人士,去建立规矩,去梳理流程,去培养人才。这难道不比在这里空耗才华,更有意义?”
秦禹民沉默了。他不得不承认,苏秀蓉的话极具诱惑力。一个实践自己理论的机会,一个能首接影响数千人、甚至可能产生更大社会影响的平台,对他这样一个理想未泯的学者而言,吸引力是致命的。但他同样顾虑重重,“振平”的背影像一道巨大的阴影,横亘在他面前。
“道不同,不相为谋。”他挣扎着,试图坚守最后的清高。
“道,是走出来的,不是空谈出来的。”苏秀蓉站起身,留下最后几句话,“秦先生可以慢慢考虑。这里是五十块大洋,足够您改善一段时日生活,安心著书立说。若哪天改变了主意,可到法租界‘津味楼’,找苏经理。我们的大门,随时为您敞开。”
她没有再多言,留下那个装着银元的布包和一张写有联系方式的纸条,便带着随从悄然离去。
房间里,再次只剩下秦禹民一人。他看着桌上那盒点心和那包沉甸甸的银元,又看了看自己写了一半、关于“理想企业管理架构”的文稿,内心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激烈斗争。清高与抱负,理想与现实,安全与风险……种种念头在他脑中交战。
与此同时,苏秀蓉回到总部,向李振平详细汇报了见面经过。
“是个有骨气,也有真本事的人。”苏秀蓉评价道,“但能否为我们所用,还需看他自己的抉择。”
李振平点了点头:“不急。人才难得,尤其是这种有风骨的人才。给他时间,也给我们自己时间。让韩先生准备一下,如果他能来,先从梳理运输公司的管理制度开始。那里问题最多,也最需要一套科学的办法。”
引进“军师”的第一步,己经迈出。能否成功,取决于那位落魄高材生最终的选择,也取决于“振平”这个特殊的环境,能否真正容纳并发挥他的才华。这无疑是一场赌博,但面对日益严峻的管理危机,李振平愿意下这个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