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见识真正的权贵

“周秘书是年轻有为啊,跟着陈市长,前途无量。”杨建国亲自给周秘书倒了杯酒,语气熟稔,仿佛与陈志远一派关系密切。

周秘书双手接过,客气道:“杨总过奖,我只是为领导服务,跑跑腿。”他目光快速扫过李振平和韩绍钧,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和距离感。

杨建国哈哈一笑,不再纠缠周秘书,转而继续对李振平说道:“李老板,你看,这就是京城。兜兜转转,都是熟人。有些圈子,你想绕开,它自己就会找上你。”他意有所指,随即又挥了挥手,“不过今天不谈公事,就是放松,交朋友。周秘书既然来了,也是缘分。”

他按下服务铃,对进来的服务员低声吩咐了几句。不一会儿,包间门再次打开,这次进来的不是服务员,而是三个外国人,两男一女,穿着休闲但质地考究,为首的是一个西十多岁、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的白人男子,身后跟着一个提着小型投影设备的助理模样的亚裔,以及那位金发碧眼、身材高挑的女士。

“彼得,你们可算来了!”杨建国站起身,用流利的英语打招呼,迎了上去。\比/奇\中/闻¨网` `冕.沸?岳?黩!李振平和韩绍钧的英语水平仅限于几个简单词汇,完全听不懂,但能看出杨建国与这几人非常熟悉。

周秘书看到这几个外国人,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身体似乎坐得更首了。

杨建国热情地给双方介绍:“李老板,韩先生,周秘书,这几位是我在美国和香港的朋友,彼得·约翰逊,摩根信托的高级顾问,这位是她的助手安娜,这位是技术专家大卫。彼得,这位是津门振平集团的李老板,实业家,这位是韩先生,这位是市委的周秘书。”

彼得·约翰逊微笑着与李振平等人握手,他的中文带着浓重口音,但能勉强听懂:“李先生,韩先生,周先生,很高兴认识你们。”他的目光在李振平身上多停留了几秒,带着商业性的审视和好奇。

技术专家大卫很快接好投影设备,幕布上开始播放一段精心制作的英文宣传片,画面是摩天大楼、繁忙的港口、飞速运转的自动化生产线,以及各种复杂的股票k线图和数据分析图表。彼得在一旁用英语进行讲解,语速很快,杨建国不时用中文低声给李振平翻译几句核心内容。

“……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资本无国界……信息技术将彻底改变商业模式……未来的竞争,是供应链和资本运作的竞争……”

宣传片播放完毕,彼得微笑着总结:“杨先生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看好中国大陆市场的巨大潜力,尤其关注像津门这样的重要港口城市。我们相信,与杨先生以及像李先生这样有实力的本土企业家合作,能够创造巨大的共赢价值。”

这话虽然客气,但指向性明确。国际资本看好杨建国代表的渠道和资源,而李振平这样的“本土实力派”,在他们眼中,或许是落地执行环节不可或缺的一环。

周秘书全程面无表情地听着,首到此时,才淡淡开口,语气平和却带着官方的审慎:“欢迎外资依法参与我国的经济建设。国家对于引进外资有明确的政策和导向,鼓励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升级。”他没有看杨建国,也没有看彼得,更像是在陈述一项既定原则。

彼得显然听懂了周秘书话里的潜台词,笑容不变:“当然,我们完全尊重并遵守中国的法律和政策。我们的合作,始终会建立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

杨建国打了个圆场:“好了好了,彼得,今天是休闲时间,不谈那么严肃的业务。来,喝酒,唱歌!”

接下来的时间,更像是一场光怪陆离的梦。杨建国和彼得用英语谈笑风生,讨论着高尔夫、香港赛马会和最新的国际新闻。那位安娜女士则落落大方地与韩绍钧用半生不熟的中文交谈,询问津门的风土人情和商业机会。周秘书则始终保持着沉默,偶尔抿一口酒,像一尊置身事外的雕像。

李振平坐在真皮沙发里,手里握着那杯未曾动过的洋酒,感觉自己与这个环境格格不入。耳边是陌生的语言,眼前是迥异的生活方式,接触的是以往只在报纸上模糊看到过的“国际资本”和深不可测的体制内秘书。杨建国带他见识的,不仅仅是奢华的享受,更是一个他从未接触过的

、由权力、资本和国际规则交织而成的顶层圈子。

这个圈子光鲜亮丽,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和机会,但也充满了未知的风险和更严酷的规则。在这里,他津门枭雄的身份,显得如此微不足道。他就像一头偶然闯入精密仪器厂的野兽,空有力量,却不知该如何使用这些复杂的工具,甚至可能稍有不慎,就被这些工具所伤。

杨建国显然很满意李振平所表现出的沉默与震动。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要让李振平清楚地认识到,拒绝他,不仅仅是拒绝一个合作者,更是拒绝进入一个更广阔世界的机会,并将自己置于这个强大圈子的对立面。

“李老板,”杨建国趁着点歌的间隙,坐到李振平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带着几分醉意,更带着不容置疑的掌控感,“看到了吗?这就是世界。单打独斗的时代过去了。想成大事,就得站对位置,跟对人。津门那一亩三分地,守是守不住的,只有走出来,借助更大的力量,才能把它变成跳板,而不是牢笼。”

他凑近了一些,声音压低,带着蛊惑:“陈副市长给你画的饼,能有多大?他能给你引进摩根信托的资金吗?他能让你接触到全球的供应链吗?跟着我,这些都不是梦。那五十万,不是买路钱,是投名状,是证明你李振平有魄力跟上这个时代的决心!”

李振平抬起头,看向杨建国那张在变幻灯光下显得有些模糊的脸。他看到了对方眼中毫不掩饰的野心和志在必得。他也看到了坐在不远处、沉默不语的周秘书,那代表着另一条路,一条或许更艰难,但可能更稳妥,也更符合他内心某种模糊期待的道路。

两条路,泾渭分明地摆在了他的面前。

是在这令人眩晕的权贵圈子里,接下杨建国抛来的、带着诱人毒饵的橄榄枝,还是退回津门,在陈志远划定的边界内,走那条充满约束却可能通往光明的“正道”?

这一刻,李振平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耳边是喧嚣的靡靡之音,眼前是迷离的浮华光影,而脚下,却是深不见底的悬崖。见识了真正的权贵,他并没有感到兴奋,反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与迷茫。这京城的夜,比津门的海河,要深得多,也冷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