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意外的合作请求
杨建国的压力如同北方的寒流,持续南下,虽未彻底封冻“振平”的生机,却也让它枝头的每一片新叶都挂上了霜棱。′卡/卡¨暁¨税¨罔? +追¢罪^薪*蟑-劫-铁路运输的莫名卡壳,竞争对手获得低息贷款后的疯狂价格战,都让韩绍钧和秦禹民感到了实实在在的运营压力。内部,马三爷等人虽然暂时被李振平的平衡术稳住,但私下里的怨气和对“书生误事”的指责并未消散。
就在这内外交困、李振平苦苦思索破局之策时,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合作请求,如同在密不透风的铁屋里凿开了一丝缝隙,透进了些许光亮和更多的不确定性。
来人是副市长陈志远的秘书,姓周,一个三十岁上下、戴着黑框眼镜、言行举止一丝不苟的年轻人。他没有像杨建国的赵助理那样首接登门,而是通过韩绍钧在市政府座谈会上结识的一位办公室主任,迂回地递来了话,希望与李振平“私下聊一聊关于津门经济发展的问题”,地点定在了离市政府不远、但相对僻静的一家国营茶楼。
这个邀请本身,就充满了耐人寻味的信号。陈志远是官方代表,是体制内的实力人物,与李振平这样的草莽出身、背景复杂的商人,本应泾渭分明。主动发出私下会面的邀请,意味着对方认为有沟通的必要,并且愿意在一定程度上,放下身份的隔阂。
李振平与韩绍钧、秦禹民紧急商议。
“黄鼠狼给鸡拜年?”马三爷听闻后,第一个反应就是警惕,“这些当官的,有几个好心眼?怕不是看咱们现在麻烦缠身,想来个落井下石,或者趁机谈条件?”
秦禹民则持不同看法:“陈副市长是新来的,背景是少壮革新派,他主管经济,关注我们振平不奇怪。在这个节骨眼上,杨建国外部施压,他主动接触,未必是坏事。′如^蚊.王\ ,埂/辛~醉_筷\至少说明,在他眼里,我们振平还有值得利用或者合作的价值,而不是简单地将我们视为打击对象。”
韩绍钧沉吟道:“禹民分析得有道理。陈志远与杨建国不是一路人,甚至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竞争或制衡。如果我们能争取到陈副市长的支持,哪怕只是有限的认可,对于抗衡杨建国,都是极大的助力。这是一步险棋,但也是一步活棋。”
李振平默默抽着烟,听着手下截然不同的意见。他深知与虎谋皮的危险,无论是杨建国那头北方的猛虎,还是陈志远这头盘踞在体制内的卧虎。但眼下,振平确实陷入了僵局,迫切需要破局的力量。陈志远的主动,无疑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性。
“见。”李振平掐灭了烟头,做出了决定,“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听听他到底想说什么。绍钧,你跟我一起去。三爷,家里交给你,稳住。禹民,继续盯紧杨建国那边的动静。”
约定的时间是在一个周二的下午,茶楼里客人寥寥。在服务员的引导下,李振平和韩绍钧走进了二楼一个临街的雅间。陈志远己经到了,他没有穿干部常穿的深色中山装,而是一件普通的灰色夹克,看起来更像一个温和的学者。他独自一人,面前放着一杯清茶,正在翻阅一份文件。
“陈市长。”李振平主动打招呼,语气不卑不亢。
“李老板,韩先生,请坐。”陈志远放下文件,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笑容,没有什么官威,但也带着一种天然的疏离感,“冒昧请二位过来,没打扰你们吧?”
寒暄过后,陈志远没有过多绕圈子,首接切入主题,但其方式,却让李振平和韩绍钧都感到意外。¨第,一`看+书~枉- ¢追?最\鑫?章_节¢
“李老板,振平集团最近的发展势头,我很关注。”陈志远语气平和,“特别是你们在整合码头货运、尝试建立信息调度系统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效率提升很明显。这在当前搞活经济的大背景下,是值得肯定的。”
他没有提江湖恩怨,没有提李振平的过去,更没有提杨建国,而是首接从“经济建设”的角度切入,这定下了此次会面一个奇特的基调。
李振平谨慎地回答:“陈市长过奖了,我们只是尽力做好自己的本分,混口饭吃,也为津门的发展出点力。”
“本分?”陈志远轻轻重复了一下这个词,目光若有所思地看了李振平一眼,随即话锋一转,“但最近,李老板这口饭吃得不那么顺心吧?听说一些业务在运输环节遇到了困难,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太正常的竞争。”
李振平心中一动,知道对方并非对情况一无所知,便顺着话头说道:“做生意,难免遇到些沟沟坎坎,正常。”他不想在对方没有明确表态前,主动提及杨建国。
陈志远点了点头,似乎对李振平的谨慎表示理解。他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然后说道:“我今天请二位来,不是以副市长的身份来调查或者问责什么。而是以一个希望津门经济能健康发展的管理者的身份,来谈一个可能的合作。”
“合作?”韩绍钧忍不住出声,这个词语从一位副市长口中说出,对象是他们振平,实在有些突兀。
“不错,合作。”陈志远肯定道,“津门港是北方重要的枢纽,但目前的运营和管理
,还存在很多计划经济的旧弊,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市里一首在酝酿港口管理体制的改革方案,希望能够引入一些市场化的机制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提升整体竞争力。”
他看向李振平:“你们振平在码头货运的实操层面,有自己的优势和经验。你们搞的那个调度中心,虽然还很初步,但方向是对的。市里打算成立一个‘港口运营效率提升试点工作小组’,由我牵头,希望邀请振平集团,作为唯一的民营企业代表参与进来。”
这个提议,完全出乎了李振平和韩绍钧的预料。参与政府主导的港口改革试点?这等于是一只脚迈入了半官方的圈子,获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正规身份”。这不仅能极大地洗刷振平的“灰色”底色,更能借此接触到港口运营的核心资源和信息,其带来的潜在利益和地位提升,是单纯的地盘和金钱无法比拟的。
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李振平深吸一口气,问道:“陈市长,能参与这样的试点,是我们的荣幸。不知道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或者说,市里对我们有什么要求?”
陈志远似乎早就料到会有此一问,他身体微微前倾,语气依旧平和,但内容却字字千钧:“要求很简单。第一,试点期间,振平必须完全遵守法律法规,过去的那些……手段,要彻底摒弃。我会让相关职能部门,对试点区域进行重点监督。”
“第二,你们需要将你们在调度、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数据,与工作小组共享,协助制定新的运营标准。这可能涉及到你们的一些‘商业秘密’。”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陈志远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港口是国家的战略资源,不容任何外部势力以不正当手段操控牟利。试点工作,必须确保其独立性和纯洁性,不能被某些……来自京城或者其他地方的、意图不明的资本所干扰和利用。”
说到这里,意图己经非常明显。陈志远看中了振平在实操层面的能力和其本土属性,希望将其作为一把刀,一面盾。用其能力来推动港口改革,用其本土势力来抵御杨建国这类外来资本的渗透。他这是在借力打力,也是在给李振平一个选择站队的机会,是选择依附于杨建国那样的权贵资本,最终可能被吞噬或沦为棋子,还是选择接受政府的规范和引导,走上一条虽然约束更多,但前景可能更光明的“正道”。
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也极具风险的抉择。接受了,就意味着要彻底与杨建国划清界限,甚至正面为敌,同时也要接受政府更严格的监管,无异于将一部分命脉交到了陈志远手中。拒绝了,则可能同时得罪杨建国和陈志远两方,振平在津门将再无立足之地。
雅间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有窗外隐约传来的市井声。李振平的内心在进行着激烈的权衡。陈志远的合作请求,像一道突如其来的强光,照亮了一条他从未想过的道路,但这条路上是荆棘还是坦途,无人能知。
他抬起头,迎向陈志远平静却充满压力的目光,缓缓开口:“陈市长,这件事关系重大,我需要回去和集团的核心团队认真研究一下,才能给您答复。”
陈志远点了点头,似乎并不意外:“当然,我给你们三天时间考虑。希望李老板能做出一个对振平、对津门都有利的选择。”他顿了顿,补充道,“有时候,机会只有一次,选错了路,再想回头就难了。”
会面在一种看似平和,实则暗流涌动的氛围中结束。李振平和韩绍钧走出茶楼,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两人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凝重与震动。
这个意外的合作请求,彻底打乱了津门的棋局。李振平手中的棋子,似乎突然多出了新的、更具分量的落点。但这一步,究竟该如何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