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年之龙腾四海云霞漫山河

第246章 商业竞争开始了

1822年3月31日,广州府黄埔港外,珠江水波粼粼,春潮涌动。20$′+0·小ˉx说£网=3 ?,^更x新±?t最?|¢全d

天边朝霞如锦,映照着江畔造船厂巍峨的龙门吊与忙碌的人群。

自辰时起,黄埔造船厂彩旗招展,鼓乐喧天,人山人海,从各地赶来的官绅、商贾、工匠、水手乃至各国领事与外商,齐聚江岸,争相目睹一个注定载入史册的时刻到来。

广州府造船厂正式下水“广陵号”,“广丰号”和“广裕号”三条巨大的海船,他们目前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风帆飞剪货船,也是第一艘融合纯风力与蒸汽动力辅助系统的民用超级远洋商船。

“广陵号”之建造,始于1821年年中,广州府造船厂总设计师何元泰主持设计,集结岭南地区最顶尖的木工、铁匠、帆匠、机械师五百余人,历时一年半,耗银十五万两,终成此舰。

此船不仅是当时全球最大的风帆飞剪货船,更因其创新性地搭载燃煤蒸汽轮机辅助推进系统,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混合动力帆船。

船型:大型混合动力飞剪商船,风帆为主,蒸汽辅助。

船籍:中华,广州府

建造厂:广州府造船厂(黄埔造船一厂)

下水日期:1822年3月31日

船名:广陵号,取“广府之陵,扬帆凌云”之意。

船体结构:

总长度:142米。

船宽:19.2米。

型深:11.5米。

吃水:满载约7.8米。

船体材质:主结构为南海铁木、柚木、樟木,部分关键部位辅以铸铁加强筋与铜皮包覆防蛀防腐。

帆装系统:五桅全帆装设计,

包括:1根主桅,主桅杆高52米、2根前桅、2根后桅。

挂帆类型:中式硬帆(竹篾布帆)+ 西式斜桁纵帆和三角辅助帆

帆面总面积:约6,800平方米。

推进系统分为两个系统:

主推力为风力,五桅全帆装。

辅助动力:1台燃煤蒸汽轮机,功率约220马力,通过传动轴驱动尾部螺旋桨,可伸缩收纳。

燃料:燃煤,每次航程携带约60吨优质山西无烟煤。

排水量与载重:

标准排水量:3,200 吨

满载排水量:4,100 吨,目前人类历史上最大风帆商船。

载货量:2,200 吨。

船员编制:120人,含船长、大副、水手、武装水手,机械师、翻译、护卫等。

武装配置:前后甲板各一门95毫米口径40倍径大炮。

航速表现:

其纯风力顺风航速,南风\/西南季风条件下:

最大稳定航速为18.5节,约34公里\/小时。

阵风冲刺航速(瞬时最高航速):可达21节,约39公里\/小时。

纯风力逆风或横风航速:

逆风平均航速为8~10节,约15~18公里\/小时。

借助纵帆与调帆技术,仍可保持有效前进

3. 蒸汽辅助推进(燃煤模式):

当风力不足或需紧急加速时,启动尾部螺旋桨蒸汽推进系统

最高时速,蒸汽辅助加上风力:22~24节(约44~45公里\/小时)

续航能力,纯燃煤模式:以12节速度航行,燃煤可供持续航行约1,200海里,约2,200公里。

蒸汽系统主要用途:进出港机动、紧急超车、摆脱风暴或海盗、逆风辅助航行。

它将是除中华国三体军舰和三体武装运输船之后,最快也是最大的远洋货船。^x^i!n·2+b_o!o,k\.*c*o/m_

三月底开始,它将进入史诗航程,运送军队横渡太平洋,从广州至北美西海岸的巴拿马的最短时间。

直线航程按照大圆航线计算:约10,000~11,000公里,有可能视季风与洋流路径略有调整。

传统中型帆船航行时间,约为180~220天,6个月以上。

现在普通纯风力飞剪船的航行时间为120~150天,四个月左右。

“广陵号”首航预估时间为75天。

最优风力条件下的理论最短时间62天。

这意味着,“广陵号”从广州出发,借助春夏之交的西南季风与北太平洋洋流,挂满风帆,日行近五百海里,在短短两个多月内,即可横渡太平洋,抵达北美洲西海岸,较当时世界纪录缩短近一半时间!

“广陵号”的下水,标志着中国造船工业在风帆时代达到了前所未有之巅峰,更以其超大载货量、惊人航速、融合风帆与蒸汽动力的先进设计,震撼了整个世界。

十三行的欧洲商人们看着这条巨大海船的下水和测试,都叫它“东方巨龙之翼”、“天工开物之巅”、“海上之城”。

荷兰公司内部报告惊呼:“若大清批量建造此类船只,我等海上运输霸权,危矣!”

而广州十三行的商人们,则亲切地称它为“海龙王”或“广陵飞云”。

1822年4月2日,在阮元亲自主持的祭海祈福仪式后,“广陵号”等三艘巨轮缓缓驶离黄埔港,乘着南风,张开巨帆,如三座移动的海上城池,一次性搭载六千刚刚完成航海训练的中华国轮战士兵,向着浩瀚的太平洋深处驶去。

随行的是西太平洋舰队的二十艘三体千吨武装货船,只有军方的三体大型货船能跟上它们的航速。

整个舰队共携带一万五千名士兵,大量的战争重装备和给养,以及大量蒙古马。

这一次的航程,船队将只停靠两次,第一站是台北,第二站是夏威夷,然后直达巴拿马的西海岸港口。

和军方不同的是,以后这三艘巨大的民用商船将每四个月,往返一次太平洋两岸,作为定期航线投入民间运营。

如果航行成功,中华国的商船将进行一次整体迭代,以后远洋商船将全部建造“广陵级”商船,只有大规模建造同样的型号,才能分摊研发和建造成本。

十三行造船厂已经测算过了,如果建造规模能达到一百艘,那么每条船的成本会下降到三万六千两白银。

商人计算过,从广州府运瓷器到北美洲,再从北美洲运回造船的巨木和牛羊,三十年使用期下来,最少能多赚取三十万两白银。

铁矿港已经表示,如果这四个月航行都很稳定,他们将采购五十艘用于运送铁矿石。

爱德华拖拉机工厂也表示他们在铁矿港,广州港和坤甸的三个制造厂需要二十艘用于运送产品。

而十三行里的中国商户也联合起来,愿意在首次远洋航行以后采购一百艘用于主力航线运输,将千吨和五百吨的商船用于支线航行。

比如,四千吨的海船只跑广州府到开普敦的航线,而开普敦到非洲沿海各个城市的贸易交给千吨和五百吨的货船,这样即可以让现在的船只继续发挥力量,又可以极大提高大洋之间货物运输量,成倍提升海运和船只效率。

1822年五月初三夜,南洋雨季即将到来。

屋外,加里曼丹岛特有的湿热空气夹杂着雨林蒸腾的水汽,敲打着厚重的柚木窗棂;屋内,十余名坤甸造船厂负责人、木行大贾与地方士绅围坐在一张巨大的酸枝木桌旁,烛火摇曳,映照出众人紧锁的眉头与眼底的焦虑。¨小′说¢C\m\s, /已~发+布·最¨新-章?节?

“诸位,广州那‘广陵号’的消息,你们都听说了吧?”

开口的是坤甸港最大的船厂厂长陈海澜,一位祖籍潮州、他们家在南洋经营三代船务的老船工。

他放下手中的南洋海图,语气沉重:“广州船厂,四千吨!双动力!飞剪船型!船不仅跑得快,还能用燃煤动力逆风全速航行,满载货四千多吨!这是要吞掉整个南洋航线的节奏啊!”

“可不是嘛!”坐在他左侧的木行大亨黄森泰拍案而起,“我们坤甸港几代人靠什么起家?就靠这加里曼丹的木头!柚木、铁力木、梢木,哪一样不是造船的上等材料?可现在广州人用我们的木头造出了四千吨的巨兽,我们若再拿不出像样的东西,别说南洋航线,连本地港的订单都要被抢光!”

一时间,议论纷纷。有人担忧,有人愤慨,也有人沉默思索。

“诸位莫急,”一位身着靛蓝长衫、面容沉稳的中年男子缓缓开口。他是坤甸华人商会副会长、同时也是“坤甸船坞联合体”的总董林永年,“广州造的是铁木混合、双动力、飞剪型的四千吨巨舰,我们若硬拼蒸汽与铁料,不但成本高昂,技术上也难以追赶。但我们有他们没有的东西,整片加里曼丹的原始森林!”

他站起身,走到墙边,展开一张精心绘制的大比例海图:“我的提议是集中全部资源,打造三艘五千吨级的木制风帆双动力远洋帆船!”

“五千吨?”有人惊呼。

“不错,五千吨!”林永年目光炯炯,“我们要用最上等的柚木打造船体,用镀锌钢铁做龙骨与肋骨,船帆采用六桅混合布局,融合广州‘广陵号’的飞剪设计与我们南洋人百年来驾驭季风的经验。每艘船最重载货量不低于五千吨,专为香料、木材、瓷器与矿产的长途贸易而生!”

“可广州有蒸汽,我们没有,如何竞争?”另一名船商质疑。

林永年冷笑一声:“蒸汽虽快,但燃料昂贵,维护复杂,且续航受限。我们的木制巨舰,依靠季风与洋流,续航更远,营运成本更低,适合南洋至印度洋、东非乃至阿拉伯的漫长航线!只要我们抢先下水,打出名气,南洋诸港的订单依旧是我们的!”

“好!就依林总董所言!”陈海澜拍案定夺,“我出三条主力龙骨,黄兄出三千根上等柚木,其余各位按股份分摊造船费用与工匠招募。总之该拼命了,这事不能拖,明天就成立生产组,无论如何明年三月首舰下水,明年年中三舰全部交付!”

屋内众人纷纷点头,烛光映照下,一双双眼睛里闪烁着不服输的倔强与野心。坤甸港的木王们明白,在这场造船竞赛中,他们不能输。输了,就他娘变成木材供应地,造船业全喝西北风。

同样的事情,1822年五月初五黄昏,澳洲大陆北海岸。

铁矿港,这座坐落在澳洲北海岸的大城,因钢铁业与商贾的聚集而兴起。

这个大陆不仅有储量惊人的铁矿与煤矿,更有一群敢想敢干的工程师、铁匠与机械师,他们立志在此打造一个属于东方的“钢铁造船梦”。

此时的造船厂办公室内,气氛却比坤甸更为炽热,不是因为湿热,而是因为激情与冒险的火焰在每个人胸中燃烧。

“广州的‘广陵号’已经让全世界震惊,坤甸也准备用巨木造大船,我们若还只满足于挖矿、卖矿,那迟早沦为他们的原料产地!”

说话的是铁矿港最大的造船厂厂长赵铁峰,他站在一幅巨大的澳洲地图前,手指重重敲击着铁矿港与东望港的位置:“我们这儿有矿!有煤!有铁!凭什么不能造出比广州更先进的船?”

“赵公,您是说蒸汽船?”一名年轻工程师忍不住问道。

“没错!”赵铁峰目光如炬,“我提议:我们不造木船,也不搞什么混合动力,而是直接建造两艘五千吨级的全钢蒸汽动力远洋船只!用于测试航行,向世界证明:铁与蒸汽,才是未来海洋的主宰!”

“全钢蒸汽船?!”在场众人几乎同时惊呼。一位老船商皱眉道:“赵公,这风险太大了吧?广州的‘广陵号’虽大,好歹还有风帆辅助,我们若全靠蒸汽,万一锅炉炸了、煤烧光了,船在海上怎么办?”

赵铁峰环视众人,沉声道:“诸位,我知道风险大,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要抢先!广州与坤甸都在走老路,我们若跟在后面,永远只能是二流!我们铁矿港有矿、有煤、有铁,还有数万从事钢铁工业的机械师与工程师,只要我们集中所有资源,锻造钢板、组装锅炉、有备份蒸汽机,就一定能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钢铁巨轮!”

“可造价呢?一艘五千吨全钢蒸汽船,造价恐怕是木船的数倍!”另一名矿主忧心忡忡。

“钱不是问题!”赵铁峰斩钉截铁,“我赵铁峰带头出资三成,其余各位按股份分摊,再向银行与华人商会贷款。若首航成功,我们不仅能拿下澳洲至亚洲矿石与煤炭运输订单,更能引领全球造船业进入‘钢铁蒸汽时代’!”

“好!赵公豪气,我等愿随!”众人纷纷起身。烛火映照下,铁矿港的决策者们眼中闪烁着冒险与创新的火花。他们知道,这场豪赌他们不能输,输了铁矿港造船业永远都要在别人屁股后面捡剩饭吃。

他们要么不干,要干就要让其他人屁也吃不到,你们用木头,老子用全钢,就看你们服不服!

总之,内卷开始了!

疯狂的造船业内卷开始了!

爱德华同样也面临了压力,广州府新组建了一个汽车公司,他们开始大量制造四轮汽车,虽然现在满足汽车运行的道路不足,主要是从仓库到码头的运输,年产量也只有数百台。

但听说,他们已经开始设计履带车辆,说是专业的战场维修车?爱德华工厂出的拖拉机需要你们来维修吗?

但爱德华能看到汽车未来的价值,他必须组建新的部门,从履带车辆进入轮式车辆的制造。

他已经能看到,水泥公路已经在整个铁矿港内铺设,这些公路绝不可能让履带车辆通行,否则那就是灾难。

可城市越来越大,道路越来越多,接下来就是轮式汽车的时代,爱德华不可能放弃城市市场的竞争,但他看上了轮式小汽车市场,用于替换马车市场。

他觉得这样的需求应该比仓库区的需求要大的多,而且陈阿生的事情他已经听说了,他觉得能制作一种防弹的轮式装甲车,给高官们乘坐,他可以送牛野一辆,可以让牛野给高层们看一看。

别的不说,整个中华国有多少市长,省长,各级部长,军事官员,总之这市场应该很大。

嗯,汽车制造业的竞争也开始了。

更不要说,农业抽水机市场!

作为农业大国,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现在中华国各种型号的抽水机有二十个品牌,一百多个型号!

二十个工厂变着花招竞争,买抽水机送白酒的招数都有人用了。。。

这还不算,有人居然开始做起了铁路上的买卖,他们沿着铁路线的各个城市建立仓库,然后印刷单张销售目录,送给城里的商户,说是可以送货上门。

你们他娘的这是无门店交易雏形吗?虚拟经济要起来了?

虽然还是有一张纸,但这算不算是虚拟经济的爷爷和奶奶??

你还别说,人家有门面,不过都在铁路站的仓库区,人家合法经营,挑不出毛病。

总之,中华开始卷起来了!

牛野和陈小雨也投资了一个工厂,做什么?造自行车!嗯,带天然橡胶充气轮胎的自行车!

这年头还算奢侈品,但他们就联合王铁匠和杜木匠,开始在广州府和东海城卖自行车了。。。

牛野奇葩的给这两个城市的自行车品牌起名时,恶趣味的用了“永久”和“凤凰”这两个品牌。

北京店左手边写着,“永久,永远陪你前行。”

右手边写着:“凤凰是质量和品质的保证”

这两个工厂,两个品牌,既有合作,也有竞争,但两个品牌会推动竞争。牛野不缺钱,他就是想看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骑行工具,就像看到积极进取的企业,不想看到躺着赚钱,不想看到故步自封的企业。

这两个城市在北京的自行车行特别有意思,两个品牌在一起卖,店员收集客户的骑行感受,统计每个品牌销售的数量,同时分享个两个自行车企业。

总之,北京的竞争很激烈,东海凤凰自行车厂最先不要脸,买车还送车子前面的篮子,销量立刻爆了。

然后,广州怒了,他们永久单车不但送篮子,还送链条上油服务,来啊,老子比你更狠。

牛野和陈小雨看到信件,王铁匠和杜木匠两个在信件里互骂,把两人笑得前扑后仰,竞争其实就是他们俩想要看到的。

牛野的宣传很奇葩,就让人扛着自行车坐上火车和马车,然后去各个城市骑行,这些自行车队,后面插着一个小旗帜,上面写着“体验自行车,体验风一般的感觉”

这个时代,黑乎乎,不变速的老式28自行车不要太拉风。

石板小路上叮铃铃的一群年轻人骑着自行车经过,屁股后面会跟着一群孩子疯跑着看热闹。

无数大姑娘,小媳妇都会看过来,满眼的喜爱。

牛野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把自行车变成未来娶老婆的标准之一。

他和陈小雨都很奇葩,他们不要分红,就要求把盈利全部投入个人骑行设备的研究,从自行车开始。

陈小雨投入大量资金,在研究铅酸电池,她听说牛野那个时代到处都是电动自行车,她觉得铅酸电池不难,完全能搞出一种骑行十公里的电动小三轮车。

这女子还要建立换电服务站,现在城市都不大,在四个城门处设个充电站点就行。

牛野也觉得挺有趣,他也分享了他那个时代的一些做法,除了有一个人管理换电站,感觉铅酸电池换电也完全可行。

再说,电池也不用向现在这样全程用电啊,主要是上坡助力,不是很好吗?

至少可以为现在社会里的个人板车节约写人力,让底层老百姓不用那么辛苦。

总之,这两个人试着在社会基层推进电的应用,但铅酸电瓶必须制造出来,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牛野投资自行车,真的是玩,他不缺钱,他和小雨的薪水高的可怕!他们从来没想过赚钱,就觉得中华应该有一个自行车时代,然后慢慢演化为摩托车和电动车共存的时代,让每一个中国人可以轻松的走更远。

这个时代,很多中国人一生都生活在一个很小的乡村,有了自行车,他们可以进城看看,可以看看更大的世界,从而带给村庄更多不一样的思想和改变。

人类从来都是思想融合和碰撞带来的力量,民族要强大,最重要是让更多的人看到不一样的东西,让人们的交谈里碰撞出不一样的智慧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