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皇长孙亲自举荐!

要知道!

但士族的手段,却始终如一。

老爷子毕竟年纪大了。

就像夏日将尽的烈阳,秋后的猛虎,再厉害也不过是最后的余威。

一位六十五岁的老人,终归难掩暮气。

那么大明的新主,又将如何行事?

特别是在眼下这个关口。

说北元没灭亡吧,他们的正统血脉几乎断绝,连两座最重要的都城也丢了。

说它灭亡了吧,政权依旧残存。

更别提上回帖木儿使团入京时的狂妄。

没人忘记,是“流星一刹”的皇长孙,亲手废了那个六王子。

帖木儿汗国真的咽得下这口气吗?

会不会让昔日的草原帝国再度联合?

到时候……

太子朱标,又该如何应对?

最关键的是,一旦战事胶着,拼的就是国力和时间。

可接班的人选在哪里?

是只露过一次面的皇长孙!

还是最近在文坛声名鹊起的……二皇孙?

这些信息太关键,关乎朝堂中枢的某些“风向”。

“现在,大家只希望老爷子能再撑一阵子,哪怕多撑几年也好!”

“稳住朝堂的风向,咱们才能安心做事。`鸿\特-暁!说~惘! ¨已¨发?布,醉^薪~漳!結?”

“要是皇长孙能露面,那就再好不过了。”

“至少接下来的几十年……”

“大明的国运肯定是一路高升!”

忽然之间……

正当众人各自想着心事,思绪翻涌的时候。

就在这时,

“你们竟敢在这里议论这些?”

一声厉喝猛然响起!

一群穿着儒衫的年轻人,怒气冲冲地走进了酒楼。

“你们这些平民,也配谈论朝廷大事?”

他们一进门,原本还热火朝天地讨论着的人群,瞬间闭上了嘴巴,神情一紧。

这些人,在大明的“士农工商”西等之中,正处在最顶层。

士族!

这群人里,最低的功名也是举人。

大多数,还是国子监出身。

未来,都是朝堂上的中坚力量!

在寻常百姓眼里,

这些人才是真正的“上层人物”。

领头的青年走进来后,目光扫向那位老者,语气里带着讽刺。

“一个老东西,也敢妄议国政?这是你能说的吗?”

“还敢提皇长孙!”

“皇长孙的名字,是你们能挂在嘴边的?”

他拱了拱手,脸上装出一副恭敬的样子。′顽¨本`鉮/占* ,哽`鑫_罪.筷\

但话语却令人疑惑。

“皇长孙早在洪武年间,就被追封为虞怀王!”

“现在他的陵墓还在钟山上!”

“谁要是再胡说八道,动摇朝廷稳定,别怪我们不客气!”

一众文人,言辞激烈,指点江山。

“国家大事,以稳为先!”

“你们这些流言蜚语,要是传到京城的外国使节耳朵里?”

“他们会怎么看我们大明?”

他又一次拱手,语气明显温和了许多。

“最近,二皇孙忧心国事。”

“多次举办文会,招募贤才。”

“我等虽才疏学浅,未能被二皇孙看中。”

“但心中仍有报国之志。”

“而你们这些市井之人,竟也妄议朝政,难道不觉得滑稽?”

“你们有什么资格?”

这位青年几句话出口,顿时,全场气氛凝重,众人面色泛红,既羞又愤,却又不敢出声反驳。

可就在这个时候,人群中,一个一首沉默的青年,突然站了起来。

“荒唐!”

“身份卑微,也不代表不能关心国事!”

“你们日夜苦读圣贤之书。”

“读来读去,读不出家国情怀。”

“反倒读出了一身奴才气,和一副势利眼?”

他话音落下,全场死寂。

“你是什么人?”那领头的青年厉声质问。

那位站起的青年,想起了当年那位秦王将他带回京城,却没有推荐他入仕,只是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说是入朝宣言?

原本身为史官的他,此时却显得格外被动。

周围一片沉寂,气氛凝得让人喘不过气。

他轻轻整理了一下衣襟。

在这大明朝的金銮殿上,说出了踏入仕途后的第一句话——

“杨士奇!”

众人面面相觑,显然对这个名字毫无印象。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开口。

“由皇长孙亲自举荐!”

一声落下,殿中顿时掀起波澜。

人群的目光齐刷刷落在那名青年身上。

这些时日,二皇孙麾下动作频频,以“选士”为名,接连召开文会,声势浩大。

齐泰与礼部诸多官员奔走其间,明眼人皆知朝局将变。

太祖年迈,太子继位己是定局。

东宫班底早己完备,如今只待新人填补羽翼。

于是,各地学子争相投靠,欲借文会攀附权门。

他们心中所图,不过是一个信念:太子登基,二皇孙便是储君无疑。

至于那位曾短暂露面的“皇长孙”,早己被刻意抹去痕迹,仿佛从未存在。

坊间百姓谈论北境战功,偶尔提及此人,立刻便有读书人出言呵止。

这些举人、进士行走市井,身份尊贵,不容轻慢。

在普通人眼中,他们是真正的上层人物,不可触犯。

可就在此刻,竟然会有一个素未谋面的年轻人站了出来,言语锋利,毫不掩饰讥讽之意。

“位卑未敢忘忧国?”

他更是敢反问,“你们倒是高高在上,眼里还有江山社稷吗?”

众人哗然。

更令人震惊的是他接下来的话——

“杨士奇?”

无人知晓此名,但紧随其后的五个字,却如惊雷炸响——

“皇长孙举荐!”

喧闹瞬间凝滞。

一名国子监学生猛然起身,怒目而视:

“荒唐!你也配提皇长孙之名?”

“竟敢假借宗室名义蛊惑人心,是想入诏狱不成?”

那人缓缓起身,正是杨士奇。

这些天,他并未依秦王之命前往吏部就职。

而是混迹街巷,倾听民间声音。

京师乃天下中枢,风云暗涌。

自从三位镇守要地的亲王离京归藩,这座城池的气息便日渐紧绷。

他从中听出了许多隐秘往事。

也看透了这场场文会背后的真正用意。

皇家内部的争斗,竟被某些人拿来炫耀权势。

或许,这正是二皇孙默许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