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错!大错特错!

皇帝与群臣同梦大明未来国运,惊醒之后,便决意变法图强。</p>

而梦中所示的方向,几乎全部出自皇长孙之手。</p>

凡是皇帝能理解的提议,皆迅速推行,毫不迟疑。</p>

譬如“财政改制”之初,地方推诿,甚至有皇子公开反对。</p>

但那一梦之后,皇帝当即派遣秦王南下,斩断阻碍,一路肃清。</p>

宗室隐患亦被提上议程。</p>

如今“宗人府”内,已有“天子之泽,五世而斩”的讨论声起。</p>

此说并非今创。</p>

汉代已有类似制度,用以削弱宗族权力。</p>

如今不过是旧策重提,纠正过去对皇族子弟无度优待的局面。</p>

再看其他举措——耐寒稻种推广、军制革新、北疆边防整顿,乃至眼前的“格物院”设立……</p>

桩桩件件,皆由皇长孙主导。</p>

身处变化之中时,众人尚不觉其势。</p>

半年回望,才惊觉那深居简出的身影,竟怀抱如此宏图。</p>

今日的大明,早已不止是面貌一新。</p>

更像是一具旧躯壳中,正孕育着全新的骨血!</p>

但百姓心里也明白,破旧立新,必有顽石挡路。</p>

这半年来,阻力从未停歇。</p>

推行财政新政时,六部尚书中有一人被罢免,各地贪腐官吏接连落马。?微?[}趣^小$说£ >>更?;±新^最¤1£快¥?</p>

这般刮骨疗毒的手段,许多官员如何承受?</p>

于是,今日这场风波,也就不足为奇了。</p>

官员们渐渐意识到,唯有联合才能自保。</p>

那位皇长孙的举动太过惊人,竟要动摇科举百年根基。</p>

看吧!</p>

如今朝堂之上,反对之声已然汇聚成潮。</p>

这股力量,早已不是非黑即白可以界定。</p>

人心千回百转,谁又能说得清?</p>

那些站出来阻拦的人中,或许就有曾为学子燃尽心血的师者——他们夜不能寐,倾尽家财供人读书。</p>

能说他们错了?</p>

绝无可能。</p>

也有人寒窗数十载,以锥刺股、悬梁苦读,只为三年一次的科举功名。</p>

能说他们有错?</p>

同样不能。</p>

这般盘根错节的情势,便是太祖皇帝亲临,也难以轻易裁断。</p>

而此刻,这些人纷纷聚拢在朱允炆身边。</p>

传闻他宽厚仁德,有“仁君”之风,因而更得人心。</p>

矛盾层层叠加,局势愈发难解。</p>

正因如此,才有了今日这场关于“格物院”的朝议。</p>

他们看得分明——这是暗流涌动的权势较量,是新旧秩序的正面相撞。</p>

他们甚至在等待:</p>

这一次,究竟是皇长孙胜出?</p>

还是所有因变革而惊醒的势力联手反扑,最终得胜?</p>

的确。</p>

明眼人都清楚,太祖威震天下,太子朱标地位稳固,至于第三代中的朱允炆,本无足轻重。</p>

可问题在于,与皇长孙对立的,并非只是朱允炆一人。</p>

而是一整个被触动利益的庞大集团。</p>

正因如此,今日之争,万众瞩目。</p>

但谁也没料到,风波未平,又起波澜。</p>

一个更为引人入胜的东西浮出水面——那便是“知识点”。</p><script>chapter_();</script>

此时,朱允熥环视四周。</p>

众人目光如针,充满疑虑,仿佛要将他穿透。</p>

可面对这孩童般的问题,他并未退缩。</p>

“依我之见,”</p>

“此事仍与天地间的水汽相关。”</p>

他声音清晰,目光沉静。</p>

“清晨凉意袭人,朝阳微露。”</p>

“皆因四野遍布露水,空中水气弥漫。”</p>

“阳光洒落时,被水汽遮挡,热量也被吸收大半。”</p>

“待到正午……”</p>

“那些水汽早已散尽无形。”</p>

“烈日直贯大地,再无阻隔,亦无吸热之物。”</p>

“故而灼热难当。”</p>

话音落下,满殿寂静。</p>

片刻后,一道道眼神骤然点亮。</p>

这个解释——</p>

似乎,比过往所知更加令人信服。</p>

“错!”</p>

“大错特错!”</p>

方孝孺猛然踏前一步,衣袖一扬,声音如铁石相击。</p>

人群顿时安静下来。</p>

原本纷纷点头称是的百姓,此刻全都将目光投向那道瘦削的身影。</p>

三皇孙朱允熥方才所言,条理清晰,仿佛揭开了千年迷雾的一角。</p>

众人正觉豁然开朗,以为真相已现。</p>

可方孝孺站了出来。</p>

朱标侧目,先是一扫人群深处那位沉默的老者。</p>

当视线落定在方孝孺身上时,他眉心微动,未发一语,只静静等待下文。</p>

“错了!”</p>

朱允炆却心头一震,眼中闪过欣喜,急忙上前:“方先生,何处有误?”</p>

齐泰等人亦悄然松了口气。他们今日入院,并非为求知,而是为阻此学之兴。先前朱允熥之论几近无懈可击,令他们束手无策。</p>

如今方孝孺出面质疑,正是转机。</p>

百姓们交头接耳。</p>

“我就说,这等难题岂会如此轻易解开?”</p>

“方先生既开口,必有所据。”</p>

“若真这般简单,古来圣贤难道从未察觉?不过是露珠水汽罢了。”</p>

“话也不能尽然。若非三殿下点明,谁又知晓露珠与凉意相关?”</p>

“细想之下,确有其理。”</p>

“清晨湿重,雾气弥漫,自然清凉。日头高挂,烈焰蒸腾,岂能不热?”</p>

“此即近者炽热,远者清寒之意。”</p>

议论声如风吹麦浪。</p>

人人都看得明白,这场辩论背后,不止是学问之争,更有朝局暗涌。方孝孺既出,必带雷霆。</p>

“方先生若有疑义,不妨直言。”</p>

朱允熥立于台前,神色坦然,“格物之道,在于探本求源,实证为据。”</p>

方孝孺冷哼一声,继而肃容开口:</p>

“三殿下所执者,乃‘等同’之论;两位皇孙所见,皆归于露珠水汽。”</p>

“但……”</p>

他顿了一顿,目光如刀,“老夫昔年离京远游,足迹遍及北地边陲。”</p>

“曾历酷暑荒原,沙砾千里,烈日灼骨。”</p>

“白昼之时,地面可炙卵,人马难行。然夜幕降临,寒气骤起,竟需裹裘而卧。”</p>

“请问三殿下——若露珠生凉,何以彼处昼夜温差如此之巨?彼地少水,何来露珠?”</p>

他声音不高,却如钟鸣深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