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以工代赈

巡视野外的风雪与沿途所见民生凋敝的景象,让李晨心头沉甸甸地回到了潜龙镇。¢比?奇¢中¨文¢网? -追,醉/歆_章.截_

踏入温暖如春的齐家院主院,看到楚玉正抱着咿呀学语的李破虏在室内踱步,窗外的寒意似乎都被这份安宁驱散了几分。

乳母接过孩子后,楚玉亲自为李晨解下沾着雪粒的披风,又递上一杯暖好的姜茶,柔声问道:“夫君此行辛苦,三郡情形如何?”

李晨饮了口热茶,驱散了些许寒意,叹了口气,将河曲的荒芜、安丰的豪强、林西的混乱,以及百姓面黄肌瘦、村落十室九空的景象缓缓道来。说到那些跪伏在地、眼神麻木的百姓,李晨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沉重与焦灼。

“……玉儿,我己命苏文和如烟着手拟订章程,准备先从潜龙镇库房调拨一批粮食、冬衣,紧急赈济三郡最为困苦的百姓,让他们能先熬过这个冬天再说。”

楚玉静静地听着,秀美的眉头微微蹙起,沉吟片刻后,却轻轻摇头:“夫君仁心,体恤百姓疾苦,自是应当。~秒\章*截?晓?说~罔¨ ′追¢最.辛~彰\踕?但妾身以为,单纯发放钱粮救济,恐非长远之计。”

“哦?”李晨放下茶盏,看向楚玉,“玉儿有何高见?”

“夫君请想,”楚玉声音温婉,条理却异常清晰,“首接发放钱粮,虽能解一时之急,却易养惰性。且潜龙镇钱粮也非无穷无尽,若三郡百姓皆存依赖之心,坐等救济,而非自力更生,则我布政司财力终有枯竭之日,彼时又当如何?此其一。”

“其二,夫君所见三郡弊病,根源在于生产荒废,水利不修,道路不畅。若不从根本上疏通这些脉络,即便发放再多钱粮,也不过是扬汤止沸,明年此时,景象依旧。”

李晨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玉儿所言有理。只是如今寒冬将至,百姓缺衣少食,若不救济,恐怕……”

“救济自然要救,但方式可以变通。·w*o*d*e_s,h!u-c/h?e+n?g,.!n*e^t\”楚玉走近一步,眼眸清澈而睿智,“夫君何不效仿古之良法,‘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

“正是。”楚玉颔首,“夫君可颁布政令,言明布政司欲大兴土木,修筑道路,疏浚河渠,整饬城防。凡参与劳役之青壮,不仅每日管饱,还可按劳计酬,发放钱粮或布帛,使其足以养家糊口。老弱妇孺亦可从事些诸如编织、炊事等辅助劳作,换取口粮。如此,则百姓非是坐享施舍,而是凭自身力气换取生存之资,心中无愧,更能激发其重建家园之念。”

李晨眼睛渐渐亮了起来。

楚玉继续道:“妾身观潜龙镇至青山镇之水泥道路,平坦宽阔,商旅便利,军马驰骋亦是无阻,实乃强兵富国之基石。夫君何不以此为契机,以潜龙镇为中心,规划修筑通往河曲、安丰、林西三郡郡治,乃至各紧要关卡之水泥主干道?同时,勘测三郡境内主要河流渠道,招募流民,以工代赈,大规模兴修水利,既能防范春汛,又能为来年春耕灌溉做准备。”

“妙啊!”李晨忍不住击节赞叹,“修筑道路,可使三郡与潜龙镇联系更为紧密,政令畅通,商贸繁盛,兵员物资调动迅速!兴修水利,更是恢复农耕之根本!如此,百姓得了活路,我等得了急需的基础,更可借此机会,将三郡人力、物力逐步整合,真正纳入掌控!一举数得!”

李晨越说越兴奋,握住楚玉的手:“玉儿,你真是我的贤内助!此策远比单纯发放钱粮高明百倍!不仅解决了眼前困境,更为三郡长远发展奠定了根基!”

楚玉被李晨夸得有些不好意思,微微垂首,轻声道:“妾身不过是顺着夫君‘生存’、‘发展’的思路多想了一层罢了。具体如何规划路线,调配物资,计算工酬,还需苏先生与如烟妹妹他们仔细斟酌。”

“这是自然!”李晨意气风发,“我这就去寻苏文和如烟,将此策告知他们,令他们即刻调整章程,将以工代赈、修筑道路、兴修水利作为今冬明春整顿三郡的核心之策!”

有了明确的方向,李晨心中的阴霾一扫而空。

“对了,”李晨走到门口,又转身对楚玉笑道,“此事若能顺利推行,玉儿当记首功!待城儿再大些,我便带你们母子,一起去看看我们潜龙布政司治下的千里通途!”

楚玉望着李晨充满干劲的背影,唇角泛起温柔而欣慰的笑意。能以自己的智慧,为夫君分忧,为这片土地的未来尽一份力,于她而言,便是最大的满足。

很快,潜龙布政使司颁布了新的政令,不再是无条件的赈济,而是以“兴基建,代赈济”的名义,在三郡范围内大规模招募民夫,给出的条件极其优厚:管饱,日结钱粮,表现优异者甚至可获得新开垦田地的优先承佃权!

消息传出,三郡震动!那些原本绝望等死的流民、饥寒交迫的百姓,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束光!

不是施舍,是凭力气吃饭,还能为家乡修路筑渠?这李布政使,当真与以往的官老爷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