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八珍卤肉

随后李春又去大石庙村里,以及镇上几处家属院儿写广告,本以为一会儿就能完事儿,可无论走到哪儿都有人主动找他攀谈。·优′品?小~税,徃* ′已-发/布¢罪~欣!璋-结*

很多人都在咨询包席和做席的事情,李春只能耐心的给他们解释,如此一来就太耽误时间了。

把这几处家属院儿走完都己经下午一点了,李春都要饿透气了,赶紧回去吃饭。

回到大院儿却发现有好几个妇女围着丈母娘转圈儿,王慧兰跟着她打下手,一问才知道都是来加工油糕的。

李春离开西大院儿之后,陈淑娟就拿着油糕出来替李春宣传,尝过之后很多妇女都坐不住了,带上应用的食材结伴上门。

第一波上门加工糕点的妇女们己经满意而归,后面还陆续有人过来,两个妈一刻都没得闲,跟李春一样还没来得及吃午饭呢。

李春赶紧洗把手亲自上阵,把她们替换下来吃饭。

“妈,该吃饭就得吃饭,让她们多等一会儿没啥,可别把你们累坏了。”

孙淑婷精神状态相当好,虽然忙碌,但是脸上却始终挂着微笑:“你不用担心,我真的一点儿都不累。_零.点!墈,书` ?勉-沸+粤_黩*”

孙淑婷简单吃了一口马上重返战场,一边做油糕一边跟妇女们闲聊,不但看不出疲惫,话语明显也比以前多多了。

这是好事儿。

吃过午饭,李春将外面一座临时炉灶点燃,挑选几个猪头,肘子,猪蹄子等下货,这些下货准备换一种卤制方法给老孟和那些饭馆增加一些新口味。

卤制的流程不便,但是却更换了一个卤料包,这次的卤料包要比熏肉复杂一些。

包括五香香料,良姜,白芷,山奈,肉蔻,丁香,草果等二十二种香料精心配比,这就是后世在北方能与传统熏肉分庭抗礼的八珍卤肉。

在北方,八珍熟食有相当一部分欢迎群体,尤其是在一零年左右更是火爆一时。

那时期还有专门炒作八珍熟食店铺的,后来张斌认识一个姓彭的年轻人,他就是专门炒作八珍熟食店铺的,没用几年就发了大财。

选一处位置差不多的店面,开业的时候花钱请几十个托在外面排队购买,普通人的观念中都有一个认知,排队的人多就说明这家店卖的东西好吃,因此也跟风排队抢购。\c¢u?i~w_e·i^j+u!.^i`n~f?o~

如此连续半个月就把这家店铺彻底炒作起来,然后再稳定一段时间就会有人上门求学手艺。

这时候老彭再以特殊情况为理由提出准备撤资回老家,马上就会跳出很多人愿意高价接盘。

要是炒作的效果好,只需要三个多月,老彭就能净赚十几万甚至二十多万,然后马上转场去下一个地点。

短短三年,等老彭再回来的时候就己经开上路虎了,那赚钱的速度不服都不行。

而且你还不能说人家是骗子,他做的八珍熟食的确好吃,不然就算人傻钱多也不会轻易接盘。

李春做八珍卤肉的手艺就是上辈子跟老彭学的,它的味道和口感跟熏肉相比有很大的区别。

熏肉存放时间稍长一些,表皮就会脱水发干,肉皮会很硬。

八珍卤肉外层胶质弹牙,脂肪层入口即化,瘦肉部位吸饱卤汁却不会发柴,喜欢这种口感的北方人也大有人在,因此它才能在北方站稳脚跟。

总体来说,未来的北方市场只有传统熏肉和八珍熟食最受欢迎,所以李春要把八珍熟食也安排上,两种口感的熟食双管齐下,在本地熟食市场形成独到的“李家特色”。

八珍卤肉虽然不用熏制,但是对火候的要求更为严苛,要全程中小火卤制,而且还要三焖三卤,过程需要西个小时左右,这样才能达到最佳口感和味道。

卤料包下锅之后,李春控制好火力慢慢卤制,然后马上去给两个妈打下手。

下午来加工油糕的人更多,不只是西大院儿,二号家属院儿和大石庙村儿的人都有。

厨房门口放了两张方桌,上面摆满了面盆和油瓶子,一大帮老娘们儿围着两个妈叽叽喳喳分享八卦,别提多热闹了。

王慧兰尤其喜欢这种氛围,唠嗑的人多,热闹,能听到各种八卦话题,关键是看热闹听八卦的同时还能赚钱,这简首就是她梦寐以求的场景啊!

孙淑婷也笑的合不拢嘴,她喜欢做油糕,有这么多人认可她做的油糕,还能发光发热给好姑爷创收,她就特别开心。

渐渐地,她也适应了妇女们的话题,虽然很少主动搭茬但心里却并不排斥,竖起耳朵认真听着八卦,听到有意思的都能笑出声来,感觉特别轻松。

“哎妈呀!这生意实在太好了,就是那一座烤炉烤的太慢了。儿子,要不咱再建一座烤炉咋样?”王慧兰问道。

“妈,这一点我早就想好了。这两天先对付着,我让赵叔他们在新房子里面建了两座双层烤炉,等建好之后专门留一间给你们做烤房,不然冬天在外面干活儿太遭罪了。”

旁边的五间房子的主体和地面己经完

成,就差抹墙面,按窗口,下电线等零碎活计了,月底之前就能全部竣工。

中午李春特别交代赵武,先集中火力收拾最边上那一间,连同搭建烤炉和操作台,最多三天就能完成。

那一间房子专门用来烤制糕点,将会成为丈母娘的专属工作室。

王慧兰满意的点点头:“这样好,这样好啊!可要是每天都有这么多人加工点心,我跟你丈母娘两个人怕是忙不过来呀!可惜小玲子怀孕了,你高婶子要是能过来那就太好了。”

李春悄悄翻了个白眼儿,老妈想让高婶子过来的主要目的恐怕不只是干活儿那么简单吧!

“妈,做点心不能着急,咱又没打算开糕点厂,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今天做不完那就明天继续做,就你们两个人慢慢玩我看就挺好。”

随着陆续有人端着新出炉的油糕回家,口口相传之下,来排队加工油糕的人越来越多,整个一下午,厨房这边至少有十个老娘们儿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