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密约签署时间范围锁定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的香港,时间仿佛被无形的手挤压,流逝的速度快得令人心悸。`我.地*书·城+ *蕞*辛!蟑′劫+埂`辛-快~日军在东南亚和太平洋的军事行动已不再是远方的闷雷,而是近在耳畔的炮火轰鸣。十二月八日,珍珠港的爆炸声如同一个血腥的序幕,彻底撕碎了太平洋地区最后的和平假象。几乎同时,日军的轰炸机群便如同蝗虫般扑向香港启德机场,爆炸的火光与浓烟成为这座孤岛沦陷倒计时的最刺目注脚。
战争的骤然降临,使得“云雀”网络的活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墨韵斋”书店在最初的空袭中受损严重,被迫废弃。“账房”与黛的联络变得更加困难与危险,往往需要通过多个预设的死信箱和极其短暂的无线电窗口进行。黛,或者说“林默”,其身份重心已彻底从文化教育界转向了战时救援。她以受过基础护理训练的志愿者身份,活跃在湾仔一带临时搭建的救护站和拥挤的防空洞里,目睹着无数平民在炮火下的伤亡与挣扎。·y_u+e\d!u`y.e..+c?o.m/鲜血、惨叫、恐惧与绝望,构成了她日常的背景色。
然而,在这人间地狱般的景象中,她的核心任务并未改变,反而因战争的催化而更具紧迫性——锁定那份由“账房”与周景明签署的、关乎未来资金通道和撤离路线的《商业咨询与资产托管协议》的具体签署日期范围。这份密约,是“云雀”网络在战后(无论是香港沦陷后还是最终胜利后)能否迅速重建或转移的关键依凭之一。在秩序崩塌的前夜,精确的时间点,是验证信息真伪、预判对手行动、乃至在未来的清算或谈判中占据主动的重要筹码。
周景明,这位昔日的经济科长,在战争爆发后,其利用价值在“梅机关”眼中急剧贬值。他未被允许随殖民政府高层撤离,反而被日本人半软禁在其位于半山的公寓内,名义上是“保护”,实则是控制与观察。往日的精致与从容已被彻底碾碎,他终日生活在对炮击的恐惧和对未来命运的绝望中,常常需要依靠酒精和镇静剂才能维持片刻的安宁。°ˉd优>@[品¢小t3说2?网> :免2费??o阅}?3读′
黛利用救护站志愿者身份之便,曾两次接近周景明所在的公寓区执行“账房”下达的侦察任务。她无法直接接触周景明,但通过观察进出公寓的日方人员表情、监听(通过特定设备远距离)公寓内偶尔传出的、因恐慌而提高音量的争吵碎片,她捕捉到了一些关键信息。一次,她听到周景明用带着哭腔的声音嘶喊:“……协议签了才几天?就变成这样!你们答应过的退路呢?!” 另一次,则是一个日本军官不耐烦的呵斥:“……具体日期!大日本帝国需要确认你提供的一切信息的准确时间线!”
这些零碎的信息,如同散落在泥泞中的珍珠,被黛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它们共同指向一个事实:周景明在极度恐慌中,反复提及那份“协议”,并且其签署时间距离战争爆发(十二月八日)非常近,近到让他感觉被欺骗,也让日方急于核实。
当黛通过加密信道,将这些碎片信息以及她在救护站、黑市等地观察到的、关于日军物资调配和港英政府最后几天混乱行政的细节一并传递给“账房”后,远在另一处隐秘安全屋的“账房”,开始了精密的逻辑推演。
他铺开一张时间序列表,将已知的所有关键事件一一标注:
“范围锁定了。”“账房”低声自语,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不是精确到某一天,但这个四天的时间窗口,已经足够狭窄和精确。它意味着,这份密约是在香港陷落前最后、也是最混乱的关头签署的,其背后是“账房”在巨大风险下的果断押注,也是周景明在绝望中的最后一搏。这个时间点本身,就充满了时代赋予的戏剧性与悲剧色彩。
黛在收到“账房”反馈的锁定范围时,正蹲在昏暗的防空洞里,为一名腿部受伤的老妇更换染血的绷带。洞外是间歇性的爆炸声和机枪扫射声,洞内是压抑的哭泣和沉重的呼吸。她默默地消化着这个信息,手中的动作没有丝毫停顿。
这个被锁定的时间范围,不仅仅是一个日期。它象征着在历史的洪流席卷一切的前夜,那些试图在夹缝中寻找生机、在黑暗中埋下火种的人们,所进行的最后、也是最惊心动魄的博弈。它连接着“账房”的深谋远虑、周景明的投机与恐惧、黛的坚韧与潜伏,也预示着在即将到来的、更加残酷的占领时期,围绕着这份密约所承诺的“资金”与“退路”,必将掀起新的、更加危险的波澜。
时间,已被锁定。而更大的风暴,正在被锁定的时间之后,酝酿着最终的爆发。黛为老妇包扎完毕,轻轻拍了拍对方颤抖的手背,然后抬起头,目光穿透防空洞入口处摇曳的光影,投向外面那个火光冲天、杀机四伏的世界。她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