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5章 直家撤兵
虽说宇喜多直家位列备前守护代浦上家的重臣,也深受主君浦上宗景重用,但他并非愚忠之人。
宇喜多直家至今因父祖的死于非命,对主家备前守护代浦上家心存芥蒂,只不过一直是隐忍不发罢了。
和其他小豪族出身的大名一样,关于宇喜多氏的起源也有很多说法,有说是平氏的出身,也有说是宇多源氏佐佐木氏的分支庶流,但目前公认的说法大多认为其是三宅氏的末裔。
通说,曾经有百济国的三兄弟在海上漂流到备前儿岛,在此繁衍生息,之后宇喜多的家纹就使用儿文字纹。
宇喜多一族最早是以地名为苗字,自称浮田氏,但是随着家族壮大,为了和分支庶流有所区别,浮田一族的嫡流改成宇喜多的苗字,而庶流则继续使用浮田苗字。
宇喜多直家的祖父宇喜多能家是备前守护代浦上家三代老臣,先后侍奉浦上则宗、浦上宗助、浦上村宗三代家督,且在与松田家、赤松家等大名的交锋中屡立战功,成为备前守护代浦上家中的头号猛将和股肱之臣。
而且,宇喜多能家的骁勇善战之名甚至传到了时任管领细川高国的耳中。
在文龟2年(1502年)冬,宇喜多能家作为备前守护代浦上家的总大将在备前与松田军开战,越过吉井川后在宍甘村附近亲自斩杀了松田家重臣有松右京进,并在次年率军加入备前守护代浦上军本队攻入了上道郡,和松田军爆发了决战。
此战中,松田家家督松田元胜也亲自率领士兵在御野郡笠井山布阵,两军在旭川的牧石河滩上发生激战,松田军抓住战机下山包围了浦上则宗的本阵,看到这一幕的能家率领宇喜多全军经过旭川前往救援。
救援途中,宇喜多能家身先士卒,就算头盔上被弓箭射中,但仍坚持奋战着,在乱战中获胜,使松田军败走并救主君于危难之中。
随着备前守护代浦上家势力越来越大,和主家赤松家的矛盾也难以避免。
浦上则宗去世之后其子浦上村宗继位,和主君赤松义村的关系降到冰点。
随后,赤松义村亲自率领士兵进攻备前守护代浦上家的本据三石城。
在赤松家大军压境下,三石城中发生动摇,出现了很多逃亡者,也是靠着得到守军信赖的宇喜多能家的持续奋战,顶住了赤松军的猛攻,不久在船坂山口之战中将其击败。
双方撕破脸之后,备前守护代浦上家也开始了自己对赤松家的下克上之路,在这一过程中宇喜多能家更是每战必当先。
永正17年(1520年),赤松义村再次起兵分兵两路讨伐备前守护代浦上家,派浦上村国进攻三石城,派小寺则职攻占美作国东部,三石城这边进展不大,但在东美作攻略中,赤松军以兵力优势,一度将备前守护代浦上家打得濒临崩溃。
在这种情况下,宇喜多能家亲率马廻众顶了上去,并集结己方的溃兵,与赤松军形成对峙,稳住了局面不至于崩坏。
在两军对峙之际,浦上村宗成功调略小寺家的家臣倒戈,以此让东美作的赤松军败走回国。
由于这些多次失败,赤松义村的威权一落千丈。相反,浦上村宗的势力进一步扩大,双方实力发生逆转,备前浦上军反过来侵入播磨国并控制了西播磨一带,使赤松义村隐居幽禁,并在大永元年(1521年)将其杀害。
至此浦上氏完成了对主君赤松家的下克上,正式成为战国大名,势力达到极盛期。
当时,备前守护代浦上家是站在细川高国一方,因此细川高国特意赏赐给宇喜多能家一匹名马、一支茶釜。
但好景不长,因次男宇喜多义家战死沙场,以及备前守护代浦上家于饭盛山城·大物之战(大物崩)中惨败,连支持细川高国的备前守护代浦上家也因此损失惨重。
有多惨呢?根据《细川两家记》中的记载,以总大将浦上村宗为首,岛村贵则(备前守护代浦上家宿老)、松田元陆(侍所所司代兼妙觉寺别当)、伊丹国扶、药师寺国盛、波波伯部兵库助、瓦林日向守等细川高国一方的诸多有力武将阵亡。
在这场被称为“大物崩”的大战中,中岛的野里川被死人的骸骨填满了,宛如阿鼻地狱的场景,堪称备前守护代浦上家与京兆细川家的桶狭间之战······
经此一役,细川高国一派的势力土崩瓦解,他自己也被细川晴元一方生擒,最终在尼崎广德寺自杀。而败退的备前浦上军打算从生濑口撤退回播磨,却遭到赤松军的持续追击,几乎全军覆没。
大物崩之后,备前守护代浦上家的势力急剧衰退,赤松晴政趁机带领赤松家逆袭,并将自身势力深入备前一国,让原本备前守护代浦上家旗下的国人领主也开始躁动不安。
而失去对其信赖有加的主君浦上村宗之后,宇喜多家也遭到了备前守护代浦上家内部政敌的打击。
天文三年,宇喜多能家在备前守护代浦上家中的政敌,宿老岛村盛实(岛村盛贯、岛村宗政)拥立幼主浦上政宗掌权之后,就以前任家督浦上村宗的遗命为由,发兵突袭宇喜多家的本据砥石城。宇喜多能家在猝不及防之下只能切腹自尽。
砥石城陷落后,宇喜多能家的长男宇喜多兴家为了保全宇喜多家的血脉不被断绝,就带着六岁的长男宇喜多直家沦落到备后国鞆津,接受了此地的富商阿部善定的庇护,并娶了阿部善定的女儿,先后生下了宇喜多忠家、宇喜多春家的两个儿子。
之后宇喜多兴家在天文五年自知有生之年难以恢复宇喜多家的家名和旧领,便在绝望中切腹自尽(一说病死),而宇喜多能家的三弟浮田国定则是在岛村盛实的大力支持下,继承了宇喜多氏一门总领、砥石城城主等职,被称为宇喜多大和守家。
而宇喜多家触底反弹的契机则是尼子家对备前、播磨两国的侵攻。
在尼子军摧枯拉朽的凶猛进攻下,不论是备前守护代浦上家还是赤松家遭遇了大败,不得不放弃领地逃到了和泉国境内去蛰伏。
而尼子军在攻打三木城失利后,受到宿敌大内家的威胁,不得不停止了进一步的进军,之后更是在吉田郡山之战中撤回了驻守在播磨境内的守军。
浦上政宗和赤松晴政也得以在幕府的帮助下,于天文十三年,成功恢复了对备前和播磨两国的支配,浦上政宗以室津的室山城为本据,进一步增强在备前、播磨的势力。
但是浦上政宗已经是被尼子晴久给打怕了,在天文二十年尼子晴久再次进攻备前之际,就改为主和的立场,结果与主战派的弟弟天神山城主浦上宗景产生了巨大的意见分歧。
浦上宗景与受到尼子家威胁的备前国众联合,在备前守护代浦上家的备前领地中建立了自己独立的支配体制,面对弟弟的翻盘,浦上政宗也坐不住了与尼子晴久、松田元辉结成同盟准备收拾不听话的弟弟。
而浦上宗景也得到毛利元就的援助,正式跟哥哥浦上政宗对立,备前国众也在双方之中选边站。
在这个备前守护代浦上家分裂之际,占据砥石城的宇喜多大和守家支持浦上政宗,而作为嫡流的宇喜多直家则侍奉了浦上宗景,并且对恢复家业跃跃欲试。
在这场备前守护代浦上家的内战中,浦上政宗和尼子联军率先发难攻入备前,而浦上宗景一方在得到毛利家和备中三村家的大力支持之后,先后在天神山城、新庄山城挫败了浦上政宗与尼子家的进攻。
老冤家赤松晴政也趁火打劫出兵三石城,打算抄浦上政宗的后路,内外交困之下,浦上政宗不得不退出备前巩固西播磨的本据地。
宇喜多家的旧领砥石城是政宗方的重要据点之一,浦上宗景便命令宇喜多能家的孙子宇喜多直家攻占砥石城。
就这样,宇喜多直家和他的三阿公,宇喜多大和守家的浮田国定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最终在弘治二年终于攻破了砥石城。
之后,在浦上宗景的撮合下,宇喜多直家迎娶了中山胜政(中山信正,岛村盛实之舅)之女为正室。
终究中山胜政与岛村盛实有着舅甥关系,宇喜多直家即便一万个不愿意,也只能碍于主君浦上宗景的颜面,被迫同意这桩婚事。
很快,宇喜多直家便找到了一个为祖父宇喜多能家复仇的大好时机——中山胜政、岛村盛实二人暗中与浦上政宗进行勾结,并有意迎回浦上政宗。
而后,宇喜多直家便将宿老岛村盛实与岳父暗中勾结浦上政宗之事密告浦上宗景,使得浦上宗景对此感到怒不可遏,就令主动告密的宇喜多直家负责将二人讨伐,还许可其自由切取岛村领、中山领。
为了报了当初祖父被杀、砥石城被夺之仇,宇喜多直家欣然领命。
随后,宇喜多直家就邀请岳父中山胜政前往砥石城观赏能乐,并于席间将其暗杀。
因事发突然,且中山家上下对此是毫无准备,没人能料到宇喜多直家竟然会来一出鸿门宴。
宇喜多直家在刺杀了中山胜政后,就直接率早就征召完毕的本部军势突袭了中山家的本据沼城(龟山城),并在短时间内将其攻落。
就算宇喜多直家攻落了沼城后反而派遣家臣伪装成中山家的家臣,前往高取山城,诱骗岛村盛实前来驰援。
岛村盛实不知是计,为了不让舅舅中山胜政被宇喜多直家攻杀,也顾不上征召军势,就直接率马廻众、小姓、侧近等共两百余人仓促出城。
而宇喜多直家早就令家中擅长使用铁炮的远藤俊通、远藤秀清兄弟二人在岛村势的必经之路上设伏。
当没有丝毫防备的岛村盛实出现后,远藤俊通、远藤秀清兄弟便毫不犹豫的扣动了扳机。
只听两声铁炮声响,岛村盛实在腹部、颈部中弹后随之从马上摔落,一命呜呼。
等宇喜多直家的正室中山御料人得知自己的父亲被丈夫所杀后,一怒之下出家为尼。
虽说宇喜多直家终于为祖父宇喜多能家报仇雪恨,并得到中山胜政、岛村盛实二人大半领地,已然拥有与主家备前守护代浦上家几乎持平的实力。但山阳、山阴两道诸国的形势却在迅速变化。
先是备前守护代浦上家的主家赤松家发生了家督更迭之事,长期与备前守护代浦上家敌对的赤松晴政被流放。
然后,上杉家先后将七千余军势投入播磨一国的经略,并让别所家、龙野赤松家、播磨明石家、石见家、上月家、宇野家、栉田家、太田赤松家等诸多播磨国人领主们臣从。
由于先前在美作、备中两国与尼子家进行反复拉锯,使得实力不强的备前守护代浦上家失去了介入播磨一国的最佳时机。
面对宇喜多直家派来求和的使者,本庄繁长并没有做出任何答复,直接将其送往上杉军本队本阵所在的芥川山城,交由主君上杉清定来亲自处置。而他自己则是率军持续对播磨一国展开经略。
宇喜多直家见本庄繁长迟迟不给自己回复,自知形势已对己方极为不利。
鉴于备前浦上军不是上杉军的对手,宇喜多直家便抛下不必要的辎重,火速率军撤回备前一国,直接抛弃了尚在龙野城外围城的佐用则答、荻原次郎左卫门、广冈义氏、永良民部少辅、叶山近江守、在田肥前守等站在己方的西播磨诸将。
而另一方面,赤松政秀在察觉到龙野城外的围城军势急剧减少后,就果断率守军主动出击。
西播磨国人一揆联军是猝不及防,被龙野赤松军冲入阵地,阵势大乱,兵员器械损失颇多。
失去了备前浦上家支持的西播磨国人一揆联军在初战不利、锐气受挫的情况下,纷纷撤回了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