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东林党再增隐患
天启皇帝带着大胜返回京城,建奴的重臣和俘虏都纷纷被审判处刑。
笼罩在北方北边头上的辽东战事不利的乌云一扫而散,在京准备会试的举人们都为此发自内心地高兴。
无人觉得辽东战事糜烂,都对天启皇帝亲征大胜很支持。
东林党这种以儒家道德为标杆的文人朋党,对天启皇帝暂时有怨言而不说。他们抱怨的点主要集中在天启皇帝自己掌握大权,这次出征平定盐商、白莲叛乱确实是朝廷和士子们知道的,但是结束后突然渡海去了辽东,这件事没经过他们的知晓和讨论。
对于以天下主人、以道德监督国政自居的东林党人,自然是心中不满的。
可是局势已变,他们在京城没了继续抨击朝政的土壤,只好把各种抱怨收着点了。
心里想着京城不好抨击,江南还有许多不那么崇敬天启的士子,还有一批喜欢抨击政治的书院,这些话可以托朋友、同乡在那边议论。
他们想多了~
江南虽然有抨击朝政的士子和书院,可是自从朱由校南下扬州以后,江南也有响应天启,积极推进改革,舆论开始抨击清谈不作为的风气。
京城天启主导一切,江南成为双方舆论的主战场了。
苏州的一批产业商人,尤其是纺织业、陶瓷紫砂地主、商人和手工业者们,听到天启打赢了辽东大战,还在高丽支持了新的国王执政,都感觉到机会来了。江南的商品可以进一步卖出去了,不仅仅卖到吕宋和倭国,高丽和奴儿干都司远方部落也很需要这些商品啊。
尤其是棉纺品,在山东发展很快,江南的产业商人也不甘落后,这些棉纺品倭国、吕宋不买,之前都是沿着大运河往北卖,这回可以渡海往高丽和奴儿干都司卖了。
他们都热切支持天启的壮举,支持他的海运计划和大胆的外交政策。跟抨击天启行为冒险,如同正德一般不务正业的清谈士子激烈辩论起来。
但关于政策的争论还不是江南的舆论战焦点。
也许京城讨论政策会多一些,但江南自有它的特色和延伸,甚至上升到执政方向与哲学流派中。
保守派认为当今粮食和税收不足,该回归重农抑末,一定反对奇技淫巧。朝廷必须重视仁义和道德,扭转嘉隆万仁德不足的弊病。
在执政方向上,希望以道德和人治来实行统治,一切朝政都以道德准则先上纲上线,然后才是具体实施合不合适,一切用“四维”、“八德”讨论衡量。
至于什么御驾亲征、海外贸易、跟传教士交流......都是这种思想下抵制的。
当然,在朱由校带动下,江南这批从事实业的人反对这种思想,认为当今乃古今未有的经济、产业、政治变局。就拿枪炮与白银来说,枪炮无不出自工匠之手,实乃战场利器,怎能用奇技淫巧称之。白银更是大明产量较少,如果限制贸易不就没白银了吗?
所以他们提出首先要知行合一,不能一边用着着银子享受城市生活,一边重农抑末却抵制贸易。支持王阳明说的不必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不要把孔子的是非标准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尤其是不能把孔子没有讲过的话当作洪水猛兽和错误的加以抵制。
简言之,江南开始出现“尊王、尊孔”之争,表面是王阳明与四书五经之争,再深一点是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之争,然而其根本是社会变化以后人们变革与守旧之争。
朱由校让蝴蝶扇了扇翅膀,江南的风暴就来得更猛烈了一些。
“辩论起来吧,争鸣更容易进步。”
朱由校还很期待东林党内部辩论起来,渐渐形成分歧。
根据之前了解,邹元标非常支持王阳明,不仅是贵州王学的鼎力支持者,还对道家、法家都有一定研究和支持。算是东林党内有助于未来思想再次争鸣与革新的人物。
而赵南星更传统,要匡正王学末流的弊端。明朝中晚期,认为王门后学动摇了传统儒家的礼制秩序和人伦道德根基,执行专注恢复朝廷和士林对于礼制和道德的恪守。
所以之前自己专门请他们进京,让邹元标当未名湖学堂的山长,在京专注于各方面理论思想的讲学和研究。
而赵南星虽然说是请他到皇家社会科学院,也就是进皇宫从事学术和档案的整理,但实际权利很小,算是暂时冷遇。
当时叶向高、邹元标和他一起被请入京城,都是东林党大佬,叶向高当了都察院一把手,邹元标开开心心地讲学,只有赵南星整理书籍和档案......
这次江南辩论起来,邹元标当然支持王学,赵南星当然支持传统儒家,裂痕又扩大了。
这样除了冯铨跟缪昌期这种中层矛盾裂痕,东林党三巨头的两个巨头,这种东林上层的裂痕也扩大了。
光上层和中层还不够热闹,要再来点东林党下层间的矛盾啊~
这不就来了。
朱由校在会试之前,专门召集之前考试名次优秀者讨论,当然第一名毕自严在天津,第三名徐光启在高丽,他们两个没来。
前十名少两个没到,孙承宗、韩爌、周应秋又事务繁忙,温体仁、熊文灿也成了天子近臣,这回左光斗、周延儒和董其昌正好可以多做事情。
这三恰恰都是东林党、东林党外围和中立者。
朱由校让他们可以召集一下同乡朋友,之前有功名但是还没恢复或授予官职的可以先请到京城,可以稍微考量授予职位。其他如擅于书画、农业、医药、兵法者也可召来,可进入未名湖学堂,或者昌平公共学堂学习或当教授。
这三人周延儒最聪明,觉得自己很年轻,并且轻易说哪些人可用恐怕容易给人把柄,于是想了想先没说话。
董其昌岁数大一点,也更加全才,一听就很高兴。他精通书法绘画和文学,不少朋友都是有些才能但不擅科举或行政,如今用书画、农业、医药、兵法者,他真能推荐人来学堂。
左光斗最耿直,眼珠子一转想到一个同乡好朋友。
阮大铖!
早就想给这个同乡好友恢复官职了,既然天启皇帝给机会,我左光斗可不能忘了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