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6章 无题

第716章 无题

弹劾贾琏的人看不透很正常,层级不够,视野自然也不足。秒漳节小说徃 首发

国家看似属于李氏皇族,但李氏皇族全部加起来一共才多少人呢?

这点人里头,又有几个是人才,又有多少野心家?

要不怎么说高处不胜寒呢?真到了这个位置,精神世界一定是孤独的。除非是个昏君,那无话可说。

周帝国继承了中央帝国的遗产,就必须秉承所谓的道。这个道就是对国民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

行道者,国有盛世,不行道者,亡国也不过转瞬!

皇帝如何行使权力,真以为皇帝能一言九鼎么?皇帝说话算数,那是因为下面的官员认可皇帝,对皇帝的话执行。

这是开国太祖打下的基础,后来的皇帝开始也仅仅是靠着惯性延续权威,能干的皇帝会换一批自己的人接替老一辈,周而复始。

李元深知皇帝与内阁其实是合作关系,皇帝最大的权利是能决定谁进内阁。有资格进内阁的人,未必会感谢皇帝,唯命是从。

在李元的心目中,贾琏是个改革者,任何朝代搞改革的人都是猛人,因为改革是对内动刀子,内部那么多利益集团,怎么改?

承辉帝时期开启了对外的增长点,这才是改革能成功的关键因素。有了新的利益增长点,内部的问题暴露出来后才好解决。利益受损者如果敢于反对,则必将遭到全体利益阶层的群起而攻之。不这么做的人,往往就没资格分享新的快速增长的利益。

远的不说,单单是发展海军,需要多少经费,需要多少木材,需要多少装备,这些投入都成为了哪些人的利益?

贾琏主持修铁路,民间反对的声音同样很大,但是没用。这么大的工程,带来的利益足以淹没反对者的声量。

只能说承辉帝抓住了国家发展停滞的关键节点,朝外发展无疑是一步神来之笔。此举大大的缓解了内部矛盾的同时,还打开了对外的大门。

这门一旦打开了,想关上就难咯。那么多从中受益者,怎么会允许你把门关上。

长期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注定会出现一些事实上的诸候。贾琏也是诸候之一,但他选择的实力范围在海外,在南洋,在澳洲,在东华国,在安西。~g,g.d!b`o`o`k\.¢n*e_t^以贾琏的身份和地位,想要在国内发展,难么?非要千辛万苦的去海外和安西发展?

贾琏与皇帝之间的默契就在于此了,贾琏给自己画一条线,绝不能越过这条线。

别说贾琏了,任何一位内阁首辅,心里都是有底线的。

林如海能不知道江南地方上的情况么?能不知道江南土地兼并的程度么?

知道又如何?林如海是苏州人,他死了要进祖坟的。

对比林如海,则显得贾琏的难得,贾家祖籍是金陵,贾琏哪次下江南,不是杀的人头滚滚?但你见过贾琏不经过三司会审杀官员么?

强硬贾都不擅自杀官员,更何况其他首辅。

大家都是体制内的,是朝廷的官员,不是黄巢,不是李自成。

当然了,那些被贾琏收拾的官员不会感激他,反过来其他没有被收拾的官员,绝大多数不会仇恨贾琏。

体制约束的不仅仅是官员,还有皇权。在制度下行使权力,就象戴着跳舞。

如果国家发展到皇帝可以肆意妄为,官员集体摆烂的程度,结果就是亡国。

为啥说明实亡于万历,那么多官员空缺的后果是什么?权利是不会出现真空的,一旦出现了真空,就一定有人补上去。

万历摆烂的后果就是南方基层的彻底失控,五人墓碑记那种事情,在万历之前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贾琏做事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所有事情都摆在明面上,在制度之下,明面上的事情必须要有个结果。

周帝国更是如此,刑不上大夫,这句话不是白说的。

即便是海瑞那样的清官,他真的是在维护百姓利益么?他也是统治阶级的一员,他打击徐是因为投献过度,导致收不上税。

嘉靖心里明白的很,所以海瑞上治安疏,最多就是丢官。

这就是后果。

历史滚滚向前,你我都可能是前进过程中的代价。

后人看到的是结果,没有经历过的人只是对着结果说,真牛逼!我的国。

经历过的人会感慨,真牛逼,当年那么惨的时候,高层还不忘提前布局。^暁,税?C,m?s? ?勉\费-越~犊-这个提前不是一年两年,是以十年为单位的。

为什么李元的皇位坐的越来越稳,威望与日俱增?

不就是因为内部予盾没有彻底计划,外部利益源源不断的进入,国家整体朝上快速发展么?

越是在高层,就越是要保持清醒。否则后果非常的严重。

问题会一直存在,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会出现。

有的问题不是不解决,而是时机不成熟,强行推动会导致内部剧烈动荡。

很多人读了几天的书,就认为自己很牛逼了,这类人三十到四十岁之间,如果能认识到自己的普通,那还有的救。

如果认识不到呢,一辈子大概也就只能一直做一个失败者了。除非会投胎,除非运气好,否则别无他法。

李元压下奏折,派人去请贾琏过来,拿出另外一份奏本给贾琏看。

“龙禁尉从东华国发回来的消息,先生看看吧。”李元说话时一脸的苦笑。

贾琏不动声色的接过奏本看完后,长叹一声道:“东华王确实敢想敢干。”

奏本上写的内容很简单,李亨在东华国周边到处伸手,不但介入了墨西哥独立战争,还介入了秘鲁的独立战争。

之所以介入这两个国家,无非是一个有大量的银矿,一个有铜矿。李亨现在要搞一个三国同盟,任何一个国家遭遇外敌,三方都要出兵。

说实话,这个同盟一旦搞成了,等于贾家和薛家都被拉下水。一旦三国有事,贾家和薛家的压力就大了。李亨凭借这个三国同盟,凭借东华王的大义名分,反过来可以拿捏贾家和薛家在东华国的割据势力。

“天高皇帝远,李亨这么干,别的国家肯定认为是朕与内阁的授意。如果真的打起来了,朝廷也不能袖手旁观。朕也很为难,母后那边每次过去,都会抹眼泪想老三。”李元确实很为难,毕竟这是亲弟第,但是也不能让李亨把国家拖下水。

贾琏尤豫了一番才道:“让东华王出钱多买点装备吧,新式巡洋舰也买他几艘。”

李元快速的在心里算了一笔帐,东华国的税是收不到的,官营的军工集团倒是每年上缴四成利润。去年上缴的不多,二千万元。

“恩,也只能如此了,朝廷不要出声。海军先把舰队开过去,顺便护送商船,先生看着办吧。内帑这边,提货的时候先垫上款子。”

李元是真大方,毕竟要做给臣子们看的嘛,兄友弟恭哦,你们都看见了。

贾琏笑道:“如此,微臣替军工集团谢过陛下的大单子。”

李元满意的点点头,摆摆手:“分内之事,虽然是官营企业,没道理为了朕的家事垫付款项。”

真是好名声全都占了,里子也一点都不眈误。

说到挣钱这个事情呢,海军意见很大,造船厂每年就那么点产能,海军还没落下几艘新式巡洋舰呢,就都卖给奥斯曼了。

今年的产能因为这个事情,海军想拿到新式战舰又没可能了,只能继续用老式的战舰,无非是换了舰炮。

至于民间的船厂,造的出来也没胆子造,难不成你还要造反不成?

更何况,民间的船厂,弄不到新式舰炮。真正卡产能的还是炮。

贾琏这边先与内阁诸公沟通一番,达成一致之后才下发指令。

程序是必须要走的,不走程序就是在绕过体制,没人能绕过体制,皇帝都不行,否则就是君臣对时的大场面,嘉靖表示没人比我更懂。

东华国北部省,贾芝真实的感受到了李亨乱搞造成的压力。美国方面多次派人来找李亨谈判,他都不见人,继续搞事情。

现阶段北美中部地区,经常出现武装摩擦。李亨摆明了要跟美国在美洲较劲,并且把所有人都拉下水。

北部省这边压力无疑更大一些,原因就是因为更靠近五大湖地区,这里是美国的工业内核地带。

上次密苏里河畔的冲突过去几年时间后,美国方面不断的加强这一带的军事力量,修了一堆军事堡垒,并且派了驻军。

贾芝版本的北约,在东华国范围内与美国爆发的冲突频次最高。每年至少互相开火三十次以上。

就因为这个破事,贾芝一方面派人去见李亨,请他克制一点,不要太过向东发展,免得太过刺激美国。一方面只能调遣精锐,长期驻扎在土着区,帮着他们盯着美国方面,有事没事的还要帮土着出头。

北部省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的压力,那就是来自北方的加拿大,说起来那边与北部省的关系也不好,没事也互相放几枪的。

这是非常无奈的事情,毕竟拉起了北约。贾芝可以约束移民,但无法真正约束土着。

这帮土着有北约撑腰之后,做事越来越过分了,经常主动找白皮报仇。

无奈的贾芝只能写信回家求助,薛蟠这个舅舅是真给力,一口气运来了五十船军火,可惜没有机枪和大炮。步枪、子弹、手榴弹、炸药运来很多,不是薛蟠不想帮忙,实在是机枪和大炮有钱都买不到,这属于一级管制武器。

五十船军火也是要给钱的,贾还要与薛方分摊,否则财政压力太大,就算只收本钱也架不住。

又到年底了,贾芝上了火车,前往平远城年终总结会议。

途径新金山城的时候,头发已经全白的薛方上了车,见了贾芝忍不住吐槽:“首相大人爱子之心,我悲羡慕的紧。贾大人能不能给令尊写信,放开一级管制武器的销售?”

这个事情是这样的,只有贾芝拿到了重机枪、迫击炮、75架退炮,其他势力是没有的。

这样一来,贾芝的北部省不免鹤立鸡群了,战斗力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贾芝拿出预先准备的说辞道:“信可以写,能不能通过,真不敢保证。舅舅那边运来的五十船军火,已经送三十船过来了,你记得接收。”

薛方这才舒服了很多,脸上的皱纹也舒展了,低声道:“东华王那边怨气更重,你得提前想好说辞,免得到时候下不来台。”

贾芝冷笑道:“他的人向东挺近时,征求过你我的意见么?他搞三国同盟,问过你我么?我给他解释?可笑。”

这话贾芝敢说,薛方是没那么硬的底气。毕竟有个首辅亲爹,在东华国确实高人一等,直接过来就是北部省的巡抚,东华王那边完全可以不买帐。薛方就没那么硬气了,别看他才是最早到东华发展的,但身份低,在本土就是个落地秀才,是个商人。

商人在国内地位低下,这些年虽然好转,但朝廷对于商人还是很警剔的,但凡越界了,该收拾那是一点都不手软。

说起来,沿海各省的商人,都有扶持政坛代言人,这些人的仕途,绝大多数都不乐观。

只能说,自古以来,农耕文明都非常的警剔商人。不事生产的一群人,却能很有钱,你是皇帝也提防一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