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8章 风越大,火越旺

叶莲娜的盟友,莫斯科的文件,战略资产外流……字字句句都透着算计,直指华芯在阿拉木图苦心经营的技术桥头堡。

楚墨眼中精光一闪,望向窗外,天色已如泼墨般渐暗,压抑得令人窒息。

“飞鱼,”楚墨的声音低沉而平静,仿佛暴风雨前的宁静,“上次我们放出的‘南亚量子网络’消息,印度那边有什么反应?”

飞鱼的声音从通讯器里传来,带着一丝玩味:“新德里昨夜召开了紧急内阁科技会议,吵得不可开交。有人坚持自主研发,有人呼吁国际合作,还有人……建议直接向我们华芯抛出橄榄枝。”

楚墨嘴角微微勾起,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那就好。让他们的内斗,替我们守住北翼。”

夜幕彻底降临,阿拉木图联合研究中心园区内的灯光次第亮起,如同星河般在广袤的草原上铺展开来,点点光芒,宛如无数双眼睛,见证着秩序的悄然扎根。

楚墨深吸一口气,转身走向电梯。

电梯门缓缓合拢,将他吞噬进一片金属的幽暗之中。

他闭上眼睛,指尖轻轻敲击着手臂,一个大胆的计划正在脑海中逐渐成型。

“飞鱼,通知下去,‘炽天使’计划,提前启动。”楚墨的声音在电梯内回荡,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

电梯门打开,楚墨的身影消失在走廊尽头。

只留下空荡荡的电梯,默默诉说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与此同时,远离阿拉木图数千公里的巴基斯坦南部,一间高温车间内,机器轰鸣,热浪滚滚……

巴基斯坦南部,骄阳似火。

空气仿佛被无形的火焰炙烤着,热浪一波接着一波,让人喘不过气。

置身于这片热土之上的,是一间巨大的高温车间,内部机器轰鸣,震耳欲聋。

每一个螺丝,每一块铁皮,都仿佛在高温下颤抖、呻吟。

努尔·艾哈迈德,一个皮肤黝黑、眼神锐利的俾路支省青年,正带领着一群同样年轻的技工,穿梭在这钢铁丛林之中。

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衣衫,在地面上留下一片片深色的印记。

他们是“星火计划”的首批本土操作员,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检查3号封装设备的温度传感器,确保冷却系统正常运作!”努尔的声音洪亮而充满活力,盖过了机器的轰鸣声。

他一边用手擦拭着额头上的汗水,一边紧盯着屏幕上的数据。

突然,刺耳的警报声划破了车间的宁静,红色的警示灯疯狂闪烁,仿佛一只受伤的野兽在绝望地嘶吼。

“边缘计算模组发出警告!本地电源波动剧烈,导致晶圆良率下降5.7%!”一个技工惊呼道,声音中带着一丝慌乱。

努尔的心猛地一沉。

晶圆良率,是芯片生产的生命线。

5.7%的下降,意味着巨大的损失,甚至可能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

按照流程,他应该立即上报,等待上级指示。

但他知道,等待只会让情况更加糟糕。

“所有人,保持冷静!”努尔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镇定下来。

他的目光扫过那些年轻而充满希望的脸庞,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们必须自己解决问题!”

他迅速走到控制台前,双手如同灵巧的舞者,在键盘上飞速敲击。

一行行代码在他的指尖流淌,如同跳动的音符,组成了一曲充满智慧和勇气的乐章。

他没有上报,而是直接调用了白天远程分享的补偿算法框架。

白天,是华芯科技芯片工厂的主管,也是努尔心中的技术灯塔。

他的算法框架,是无数次实验和数据积累的结晶,为努尔提供了强大的武器。

但仅仅依靠框架是不够的。

努尔知道,巴基斯坦的电网情况复杂,负荷波动大,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他调出当地电网的负荷曲线,仔细分析每一个波峰和波谷,寻找其中的规律。

他的大脑飞速运转,各种数据和公式在他的脑海中碰撞、融合。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车间里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注视着努尔,仿佛在等待着一场决定命运的审判。

三个小时后,努尔猛地敲下回车键,屏幕上出现了一行绿色的字样:“动态电压调节脚本已成功部署!”

警报声停止了,红色的警示灯也熄灭了。

车间里一片寂静,只有机器的轰鸣声依然在继续。

几分钟后,新的数据刷新了。

“良率……良率回升了!98.3%!”一个技工激动地喊道,声音颤抖着。

欢呼声瞬间爆发,响彻整个车间。

所有人都兴奋地跳跃着、拥抱在一起,分享着胜利的喜悦。

努尔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疲惫但充满自豪的笑容。

他走到日志前,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一行字:

“老师说方法比答案重要,今天我终于懂了。”

杭州,华芯科技总部。

白天看着努尔发来的优化报告,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笑容。

他没想到,这个年轻的巴基斯坦技工,竟然能够将他的算法框架运用得如此出色,甚至还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改进。

“真是个天才!”白天忍不住赞叹道。

他立即组织团队,将努尔的优化方案封装为一个通用模块,命名为“努尔1型环境适配包”,并通过“火炬导师计划”推送至埃塞俄比亚、塞尔维亚等合作站点。

一周内,多地反馈该模块显着提升了复杂环境下的生产稳定性。

白天亲自致电努尔,用带着一丝激动的语气说道:“努尔,你现在不只是学员,你是标准的制定者!”

柏林,一间安静的实验室里。

小野真美,一位独立科学伦理研究者,正对着电脑屏幕,仔细研究着更新后的开源工具包。

当她看到“努尔1型环境适配包”时,她的

她意识到,这标志着“技术转移”真正完成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跃迁。

她决定启动一项名为“南方技术叙事”的口述史项目,走访各国一线工程师,记录他们如何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定义“创新”。

她在首篇访谈中写道:“当一个巴基斯坦工人能修改中国代码解决本地问题时,殖民就不复存在了。”

与此同时,一场围绕着技术控制权的暗战,正在悄然展开。

雷诺接到了老周发来的密报:黑蛇帮残余势力正试图策反一名曾接受“火炬计划”培训的东南亚工程师,许诺百万美元换取华芯低功耗芯片设计资料。

楚墨听完雷诺的汇报,

“这些跳梁小丑,真是阴魂不散!”他冷冷地说道。

但他并没有选择报警,也没有切断联系。

他知道,这背后一定隐藏着更大的阴谋。

“雷诺,通知白天,以‘技术答疑’的名义向该工程师发送一份夹带追踪水印的虚假文档。”楚墨冷静地说道。

三天后,雷诺在柬埔寨金边一处离岸数据中心抓获了前来接收数据的中间人,并顺藤摸瓜定位了其背后的资助者——竟是“灰隼”计划中一度被认为已退出的英国私募合伙人。

雷诺看着屏幕上那个熟悉的面孔,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看来,有些人并不甘心失败啊。”

雷诺拨通了楚墨的电话,用低沉的声音说道:“老板,鱼上钩了。”

楚墨站在会议室的中央,目光如炬,环视四周。

会议室里,华芯科技的核心团队成员面色严肃,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凝重的气氛。

楚墨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回荡在会场的每一个角落:“即日起,‘蜂巢协议’将正式升级为‘燎原机制’。”他停顿了一下,语气更加铿锵有力,“凡经‘星火计划’培养的本土工程师,均可申请小额创新基金,用于开发适应本地条件的技术改良方案。成果归所在国所有,华芯仅保留非独占使用权。”

话音刚落,会议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大家都知道,这一举措不仅会极大地提升华芯的全球影响力,更是在技术主权上迈出了一大步。

楚墨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继续说道:“我们要让每一个国家的工程师都能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技术的普惠。”

会议结束时,楚墨走到自己的办公桌前,打开了全球协作平台。

屏幕上,一段视频正在自动播放。

画面中,一群孩子围在修复好的检测仪前,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屏幕上跳动着一行字:“校准完成”。

楚墨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低声自语道:“他们想烧掉火种,却忘了……风越大,火越旺。”镜头缓缓拉远,兴都库什山脉的夜空下,无数微光在不同城市亮起,如同大地自身在呼吸。

楚墨的嘴角勾起了一抹坚定的微笑,他轻轻合上了笔记本,心中暗自思索着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巴基斯坦南部的车间深夜仍亮着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