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6章 大同市平城区非遗1-枇杷老店传说、八步秧歌、缠花、挠阁
大同市平城区非遗:千年文脉中的技艺传承与烟火记忆
在大同市平城区厚重的历史土壤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繁星点点,串联起城市的文明脉络。琵琶老店传说承载着昭君出塞的千年乡愁,平城八步秧歌舞动出市井生活的热烈情怀,传统缠花凝结着匠人对美的执着追求,大同挠阁则延续着民间节庆的集体记忆。这些非遗技艺不仅是历史文化的活态见证,更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琵琶老店传说:丝路商道上的乡愁印记
琵琶老店传说是平城区历史最悠久的民间文学瑰宝之一。据考证,琵琶老店原为汉代的东胜店,因昭君出塞途经平城(今大同)时在此留宿并赠琵琶而得名,迄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传说中,昭君怀抱琵琶弹奏的旋律被民间艺人记录,演变为大同地方戏曲“耍孩儿腔”的雏形。这一传说不仅寄托着塞北百姓对和平的渴望,更见证了大同作为丝路商道节点的文化交流史。
在口耳相传的文本中,昭君换马北上的“蹄窟岭”故事尤为动人——汉马因眷恋故土止步长城边,昭君毅然换乘匈奴骏马远行,这一细节既凸显人物家国情怀,也隐喻着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交融。如今,这一传说被列入大同市第八批市级非遗名录,其保护单位琵琶老店管理中心通过情景剧展演、文创产品开发等方式,让历史记忆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
平城八步秧歌:脚步丈量出的市井风情
作为平城区第十一批区级非遗代表项目,平城八步秧歌以独特韵律记录着民间生活。不同于广灵秧歌的高亢唱腔,八步秧歌更注重舞步编排与队形变换,其名称源自每个表演段落固定以八步节奏循环。舞者手持彩扇、腰系红绸,通过“十字步”“云转步”等步伐,再现市集贸易、农耕劳作等生活场景,动作粗犷中透着诙谐,尽显平城百姓的乐观精神。
该舞蹈的保护实践中,平城区文化馆创新推出“秧歌工坊”培育机制,既传承传统套路,又融入现代灯光与音乐元素,使其在元宵社火巡游等节庆中成为文化名片。2025年公布的传承人公示名单中,多位中青年骨干的入选,更预示着这项民间艺术代际传递的新可能。
大同缠花:丝线交织的立体美学
列入平城区第十一批非遗的大同缠花,是晋北传统女红技艺的典范。不同于苏绣的平面刺绣,缠花以铜丝为骨、丝线为肌,通过“捻、缠、盘”等技法,将牡丹、龙凤等吉祥图案塑造成立体饰物。技艺核心在于“匀、密、光”——蚕丝缠绕需均匀紧实,色彩过渡如自然晕染,成品在光线折射下呈现丝绸特有的温润光泽。
这项源自闺阁的手艺,如今在平城区开源街道民懋社区的推动下焕发新生。传承人将传统缠花元素与时尚饰品结合,开发出胸针、发簪等文创产品,并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制作过程,吸引年轻群体参与体验。在2025年举办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中,缠花技艺更成为中小学生美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实现从技艺传承到文化认同的深化。
大同挠阁:童趣盎然的空中舞蹈
作为平城区特色民俗活动,大同挠阁以独特形式演绎着民间智慧。表演时,孩童身着戏服立于特制铁架上,由壮年男子肩扛行进,通过颤动支架形成“空中舞步”。这种被称为“流动戏台”的表演,既考验扛阁者的力量与节奏感,又要求小演员具备平衡技巧与表情演绎能力,形成刚柔相济的视觉奇观。
挠阁常出现于元宵、庙会等节庆,表演剧目多取材于《西游记》《八仙过海》等神话故事,寄托着祈福纳祥的愿景。近年来,这一民俗通过文旅融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在关帝庙广场等景区定点展演,让游客直观感受“人在阁中舞,阁随人灵动”的传统艺术魅力[注:挠阁相关资料未见于本次搜索结果,此处基于非遗常识性描述]。
平城区非遗的传承之路,正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过程。从琵琶老店传说中提炼文旅ip,在八步秧歌中注入时代韵律,借缠花技艺激活手艺经济,以挠阁展演延续节庆基因——这些实践证明,非遗保护不仅需要固守匠心,更需在创新表达中寻找与现代生活的共鸣点。正如大同市在第八批非遗保护工作中强调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唯有让文化遗产真正“活”在当下,方能使其成为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