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2章 朔州市平鲁区非遗-踢鼓秧歌、面塑、地面沙画
朔州市平鲁区非遗:踢鼓秧歌、面塑与地面沙画的艺术交响
在朔州市平鲁区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塞北的文化长河中。踢鼓秧歌的刚劲舞姿、面塑的细腻工艺、地面沙画的瞬时艺术,共同构成了平鲁区独特的文化图谱。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智慧与情感,更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文化纽带。
- - - - -
一、踢鼓秧歌:梁山遗风与边塞豪情的舞蹈史诗
踢鼓秧歌作为平鲁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
相传,梁山好汉的后代流落至塞北边疆,为纪念先辈反抗朝廷的英雄壮举,编排了这一融合舞蹈、武术与戏曲的民间艺术形式。
表演中,男角扮相多为杨雄、宋江、武松等梁山英雄,身着短打服饰,手持鼓槌,以“踢、拧、走、扭”的刚劲动作演绎“金刚扫地”“龙蛇出水”等招式,步法大而稳健,尽显塞外男儿的豪迈气概。
女角“拉花”则手持彩扇与绢帕,以“娃步”“兔儿旋窝”等柔美动作与之呼应,形成刚柔并济的视觉张力。
表演形式上,踢鼓秧歌分为大场子、小场子与过街场子。
大场子以十六人至六十四人的规模展开,队形如“一”字长蛇阵或四纵队对阵,气势恢宏;小场子则注重技巧对决,交手场类似武术对打,需表演者具备扎实功底;过街场子穿街走巷,以鼓锣钗声召集观众,形成流动的艺术盛宴。
音乐伴奏以鼓、锣为主,配以唢呐长号,奏响《将军令》等曲牌,浩瀚奔放的旋律与塞外风沙交织,勾勒出边塞文化的粗犷轮廓。
如今,踢鼓秧歌已成为平鲁区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不可或缺的文化活动。
白天,表演队伍穿梭于街头巷尾,结合拜年慰问深入院落;夜晚,手持彩灯的舞者在旺火旁起舞,宛如星河落地。
尽管解放后传统节目如《打酸枣》逐渐停演,但经文化部门整理的《落帽》《单凤朝阳》等作品屡获省级奖项,平鲁区踢鼓秧歌队更曾赴延安参加全国汇演,让这一古老艺术焕发新生。
- - - - -
二、平鲁面塑:指尖上的民俗密码与节庆诗篇
平鲁面塑以白面粉为原料,通过揉、捏、搓、掀等技法塑造出禽兽、果品、人物等造型,经蒸制后施以彩绘,形成造型生动、工艺精细的艺术品。
其与当地民俗深度融合,形成独特的节令文化体系:春节蒸制“元宝”“如意”花馍,镶嵌红枣核桃祈愿五谷丰登;寒食节制作十二生肖寒燕挂链,赠予孩童驱邪纳福;中元节互赠人形与鱼形面塑,寄托阴阳两界平安之愿。
礼俗场景中,婚庆必备“滑鱼吉兔”面塑,寓意婚姻顺遂;寿宴则以多层寿桃面圈搭配松鹤图案,庆贺长者福寿。
制作工艺上,面塑需经发酵、揉碱、塑形等十余道工序。
工匠在面团半干时雕刻龙凤鳞片、牡丹花瓣等细节,蒸制时严格控制火候以防开裂,熟化后以矿物颜料彩绘,形成红绿黄对比色系的强烈视觉冲击。
2020年,平鲁面塑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郭存林改良配方加入食用胶,提升作品保存期限,并开发抗疫主题等文创产品。
当地政府通过云展览、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推广,在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单件定制作品售价达千元,带动200余名农村妇女居家就业,实现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
- - - - -
三、地面沙画:瞬时艺术中的塞外梦境与文化创新
地面沙画作为平鲁区新兴的非遗项目,以沙为墨、以地为布,通过撒沙、漏沙、捏沙等技法瞬间成画。
80后沙画艺术家刘夏玲首创3d地板彩色沙画,将传统沙画从二维平面推向立体空间。
其作品《平鲁》以雁门山脉、广武土城墙为元素,指尖轻划间,塞外风光跃然沙上;巨幅地面沙画《中国梦》则以480平方米的规模,描绘神舟飞船、万里长城等意象,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沙画艺术在平鲁区的传承中,既保留了宋代“沙书改画”的历史基因,又融入现代创新。
刘夏玲通过沙画演绎塞戏、朔州秧歌等当地非遗项目,让传统艺术以动态形式重生。
2022年,她在朔城区崇福寺广场创作巨幅沙画,历时5小时完成神舟飞船、华表等元素,吸引市民围观,激发文化自豪感。
此外,沙画艺术还走进校园,平鲁区白堂乡寄宿学校开展“一沙一世界”活动,孩子们通过创作向日葵、小羊肖恩等图案,锻炼想象力与动手能力,让非遗种子在童心中萌芽。
四、非遗传承:在保护中创新,在创新中延续
平鲁区非遗的传承面临现代化冲击与传承人断代的挑战,但政府与社会力量的介入为其注入新活力。
文化部门通过建立传习所、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培养年轻传承人;电商平台与新媒体拓展市场,让面塑、沙画等工艺品走向全国;非遗进校园活动则从儿童抓起,构建文化传承的根基。
- - - - -
踢鼓秧歌的粗犷、面塑的细腻、沙画的瞬时,三者共同勾勒出平鲁区非遗的多元面貌。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活态传承。在守护与创新中,这些非遗项目如同塞北的风,穿越时空,吹拂着现代人的心灵,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